08年注册会计师考试CPA《审计》重点内容导读第八章
来源:优易学  2011-1-7 12:49:05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财会书店
第八章 计划审计工作
一、本章大纲
1.初步业务活动 
(1)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
(2)初步业务活动的内容
①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②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
③及时签订或修改审计业务约定书
2.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1)总体审计策略
①审计范围
②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
③审计方向
(2)具体审计计划
①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之间的关系
②具体审计计划包括的内容
(3)审计过程中对计划的更改
(4)指导、监督与复核
(5)对计划审计工作的记录
①记录的内容
②记录的形式和范围
(6)与管理层和治理层的沟通
(7)首次接受委托的补充考虑
①质量控制程序
②与前任注册会计师沟通
3.审计重要性
(1)重要性的含义
(2)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3)计划审计工作时对重要性的评估
①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
②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③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
(4)对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的调整
(5)评价错报的影响
①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
②评价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的影响
4.审计风险
(1)重大错报风险
①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②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2)检查风险
(3)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
二、本章历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L公司系ABC会计师事务所常年审计客户,2002年度在经营形式、内部管理等方面与2001年度相比未发生重大变化,且未发生重大重组行为。A注册会计师作为2002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外勤审计负责人,在复核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工作底稿时,注意到以下问题,请代为做出正确的专业判断。
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审计工作底稿中显示以下审计策略,其中正确的是( )。(2003年)
A、由于上年度相关内部控制难以信赖,本次审计不再实施控制测试程序
B、由于上年度审计中已全面观察固定资产,本次审计仅观察新增固定资产
C、由于上年度审计中已索取全部固定资产权属证明,本次审计仅索取新增固定资产权属证明
D、由于上年度审计中已全面检查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本次审计仅检查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答案】A
【解析】A,由于前后两年内部管理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上年内部控制难以信任,则本次审计不进行控制测试是正确的
2、L公司系ABC会计师事务所常年审计客户,2002年度在经营形式、内部管理等方面与2001年度相比未发生重大变化,且未发生重大重组行为。A注册会计师作为2002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外勤审计负责人,在复核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工作底稿时,注意到以下问题,请代为做出正确的专业判断。
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审计工作底稿中显示以下审计策略,其中正确的是( )。(2003年)
A、由于上年度相关内部控制难以信赖,本次审计不再实施控制测试程序
B、由于上年度审计中已全面观察固定资产,本次审计仅观察新增固定资产
C、由于上年度审计中已索取全部固定资产权属证明,本次审计仅索取新增固定资产权属证明
D、由于上年度审计中已全面检查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本次审计仅检查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答案】A
【解析】A,由于前后两年内部管理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上年内部控制难以信任,则本次审计不进行控制测试是正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了解P公司的内部控制。了解重要内部控制时,应实施的程序通常包括( )。(2003年)
A、询问P公司的有关人员,并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
B、检查内部控制生成的文件和记录
C、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穿行测试
D、观察P公司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
【答案】ABCD

三、本章重点难点讲解
一、初步业务活动的定义和内容
初步业务活动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本期审计业务开始时开展的有利于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的活动的总称。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本期审计业务开始时开展下列是初步业务活动:
(一)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二)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包括评价独立性;
(三)就业务约定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理解,及时签订或修改审计业务约定书。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审计工作中情况会发生变化,注册会计师对上述第(一)项和第(二)项的考虑应当贯穿审计业务的全过程。
二、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一)总体审计策略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总体审计策略中清楚地说明下列内容:
1.向具体审计领域调配的资源,包括向高风险领域分派有适当经验的项目组成员,就复杂的问题利用专家工作等;
2.向具体审计领域分配资源的数量,包括安排到重要存货存放地观察存货盘点的项目组成员的数量,对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复核范围,对高风险领域安排的审计时间预算等;
3.何时调配这些资源,包括是在期中审计阶段还是在关键的截止日期调配资源等;
4.如何管理、指导、监督这些资源的利用,包括预期何时召开项目组预备会和总结会,预期项目负责人和经理如何进行复核,是否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等。
(二)具体审计计划
具体审计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风险评估程序的具体计划
风险评估程序的具体计划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为了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在总体审计策略的基础上,对计划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的安排。
2.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具体计划
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具体计划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的规定,为了应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对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的安排。包括:(1)控制测试的具体计划;(2)实质性程序的具体计划。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有必要或决定测试控制的情况下,如果实施控制测试的结果导致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修正,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修正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实施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其他审计程序的具体计划
其他审计程序的具体计划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为了实现特定审计目标,对需要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做出的安排。
具体审计计划的繁简程度也应当随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及该项审计业务的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变化。
三、对计划审计工作的记录
注册会计师记录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内容包括:
(一)对总体审计策略的记录
注册会计师对总体审计策略的记录,应当包括为恰当计划审计工作和向项目组传达重大事项而做出的关键决策。
(二)对具体审计计划的记录
注册会计师对具体审计计划的记录,应当能够反映:
1.计划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2.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针对审计业务需要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对具体审计计划的记录可以使用标准的审计程序表或审计工作完成核对表,但应当根据具体审计业务的情况做出适当修改。
(三)对计划的重大修改的记录
注册会计师应当记录对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做出的重大更改及其理由,以及对导致此类更改的事项、条件或审计程序结果采取的应对措施。
注册会计师对计划审计工作记录的形式和范围,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序、重要性、具体审计业务的情况以及对其他审计工作记录的范围等事项。
四、审计重要性及其运用
(一)重要性的含义
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应从以下几点理解该定义:
第一,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而言的。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在财务报表中的错报(含漏报)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
第二,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具体的环境。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报表使用者做出的相关决策及其信息需求不同,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
第三,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来合理评估重要性。
(二)重要性运用
表8—1 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运用重要性水平的对比
 
(四)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对重要性评估的总体要求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和确定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重要性水平越低,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这是对重要性评估所做的总体性要求。
2.两方面考虑
(1)金额;(2)性质: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
3.两层次确定
(1)财务报表层次。(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
4.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考虑的因素
(1)以往的审计经验。
(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如果企业存在可由管理层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注册会计师应从严确定重要性水平。
(3)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
(4)内部控制与风险的评估结果。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则意味着在既定的审计风险可接受水平下,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合理保证发现重大错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如果审计风险可接受水平确定得越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也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5)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而言,财务报表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财务报表各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6)财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5.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计算基础和计算方法的选用
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当选用一个适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有许多汇总性财务数据可以用作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准,例如,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费用总额、毛利、净利润等。在确定恰当的基准后,注册会计师通常运用职业判断合理选择百分比,据以确定重要性水平。以下是一些参考数值的举例:
①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的5%,或总收入的0.5%;
②对于非盈利组织,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0.5%;
③对于共同基金公司,净资产的0.5%。
注册会计师执行具体审计业务时,可能认为采用比上述百分比更高或更低的比例是适当的。
此外,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时,通常考虑以前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被审计单位情况的重大变化(例如,重大的企业购并)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和所在行业环境发生的相关变化。
(2)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
如果同一期间各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注册会计师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使用财务报表中最小的可容忍错报总体水平,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应当选择最低的重要性水平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这样做比较稳妥,因为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越多,审计风险就越小。
(3)财务报表尚未编制完成时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注册会计师通常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此时尚无法取得年末财务报表的数据。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通常根据期中财务报表推算出年度财务报表,或者根据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和经营情况变动对上年度财务报表做出必要修正,以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6.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审计程序之前,可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也可单独确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重要性水平。对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不分配的方法。在实务中,很多注册会计师选择资产负债表账户人微言轻分配的基础,对各账户分配或确定的重要性称为“可容忍误差”。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第一,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性质及错报的可能性;第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重要性水平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四)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水平的考虑
1.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这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变化,或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了解程度的增加而做出的改变。
2.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3.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包括:
(1)注册会计师已识别的具体错报,包括在以前期间审计中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净影响额;
(2)注册会计师对不能明确识别的其他错报的最佳估计数,即推断误差。
4.错报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的处理
如果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通过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要求管理层2层财务报表降低审计风险。
在任何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都应当要求管理层就已识别的错报调整财务报表。
如果管理层拒绝调整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使注册会计师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5.错报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时的处理
如果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是否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并考虑通过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准则还规定,如果识别出由于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的规定,考虑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五)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与审计风险也成反向关系。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实质上是统一的,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是重要性,从注册会计师本身考虑,是审计风险,因此,低重要性水平和高审计风险是指同一件事情,只是考虑的角度不同。
重要性水平偏低或偏高均对注册会计师不利,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原因:1.如果重要性水平确定偏高,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原本执行的审计程序少、审计范围小,导致注册会计师会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影响审计效果;2.如果重要性水平确定偏低,注册会计师就会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而实际上没有必要,浪费审计时间和人力,影响审计的效率。
(六)总结:审计重要性中的“两个”
1.运用重要性的两个目的: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2.运用重要性的两个阶段: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评价审计结果时。
3.确定重要性水平的两方面考虑:金额;性质。
4.确定重要性的两个层面:财务报表层次;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
5.评价重要性的两方面:超过;接近。
五、审计风险及其组成要素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