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第八章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城镇化战略 ☆☆☆☆考点21: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
1.人口多、地域广、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各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以及城镇化的基础不同,面临的问题和任务也不同,不宜在全国提出一个重点发展哪一类城镇的方针。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市场发育相适应,符合各地区的实际需要。
2.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是城镇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同功能,并且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城镇化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城镇体系不合理,有些地区缺乏中心城市,有些城市中小城市不发育,难以充分发挥各类城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要统筹考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3.各地区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任务各不相同,城镇化的重点也应各有侧重。有的地区宜重点发展在大城市辐射半径内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有的地区则应培育特大城市,还有的地区要扩大现有中等城市规模。要放弃按不同规模确定城市发展重点的方针,从全国统一的城镇化道路,转向鼓励各地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城镇化重点,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
第27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第八章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城镇化战略 ☆☆☆考点23: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1.挖掘潜力,有选择地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按大中城市进行规划发展,把功能单一、具备条件的中小城市发展成为综合性城市。
2.夯实基础,充实中小城市的道路、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及居住服务功能。
3.提高质量,以先进的规划设计思想为指导,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质量,加强城市综合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4.扩大规模,中小城市要进一步吸纳人口、扩大规模,增强发展壮大的基础,增强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
5.适当增加城市数量。东部地区要适当控制中小城市的数量增加,重点提高现有城市的质量,壮大规模,增强辐射力;中西部地区要在壮大现有城市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城市数量。
第28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第九章 地区发展与资源和环境规划 ☆☆☆☆☆考点25:环境保护规划;
1.水污染源治理
(1)继续抓好“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巩固已经取得的治理成果,做到工业污染源稳定排放,杜绝“反弹”现象出现,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规划目标。
(2)长江上游以三峡库区为重点,抓紧治理沿江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确保库区水质;黄河中游以小浪底水库为重点,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合理调配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松花江流域以加快工业污染源治理为主,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3)渤海污染综合整治要与海河、辽河污染治理相结合,控制入海的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时,加大对海上采油、船舶和近海养殖污染的防治力度,加强海岸带和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4)继续有效削减有机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时要注重控制氮、磷排放量,推广无磷洗涤用品,结合农村环境保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1)限制高硫煤生产和使用,推广洁净煤技术,制定城市燃煤和燃料油含硫量限值;建设煤炭洗选设施,加强现有选煤厂技术改造,提高脱硫除灰能力。
(2)严格控制燃煤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采取提高二氧化硫收费标准及其他有利于电厂脱硫的经济政策,促进燃煤电厂建设脱硫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行等。
3.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
(1)城市垃圾处理的总体战略是实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在全国要大力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制定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实行分类收集,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3)严格控制医疗垃圾的污染,制定医疗垃圾集中处理收费政策;创造社会化投资经营的机制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建设区域性危险物安全处置工程,基本杜绝危险废弃物的无组织排放。
4.工业污染的防治,控制和治理
(1)工业污染治理的主线是推行清洁生产,并与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及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通过法律法规和环保标准的制定、完善与贯彻执行,采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依靠科技进步,从源头抓起,逐步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到生产全过程控制。
(2)巩固和提高工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成果,实施全面达标工程并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依法关闭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企业。
(3)结合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采用一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和工艺,积极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鼓励发展环境“友好型”产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5.农村的环境保护
(1)加紧制定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2)加强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3)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节水农业,在西部地区建立一批高效、节水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示范工程,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修改完善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标准,建立部际协调和合作机制。
(4)实施农田和农产品污染防治工程,主要包括农村饮用水和农作物的污染防治,控制农业面源和养殖业的污染,以及开展秸杆禁烧等。
责任编辑:sealio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