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施工现场给排水设计
施工现场排水设计
施工场地排水系统
地面排水系统采取明沟排水,而后汇集入集水井。集水井每30m设置1个,集水井采用砖砌筑,内部尺寸为0.8m(宽)×0.8m(长)×0.8(高)。集水井的污水通过污水管Φ250砼管,导入污水沉淀池,经二级沉淀后,再排入城市管网。污水沉淀池采用钢筋砼的形式,尺寸为3m×4m×1.5m。
临时供水设计
施工供水布置
(1)特点:现场施工场地大,因此场内需设置3个15m3临时蓄水池,配置五台高压水泵(扬程80m流量6m3 /h)供应。施工用水具体详见给排水平面布置图。
(2) 临时蓄水池由市政给水管供给。二至屋面施工用水采用高压水泵供应。
(3)管网布置:
供水管径选择DN50mm。考虑到场地较大,故水管分2 路到现场及生活区,每路用 50mm镀锌管连接,进入施工楼层采用25mm管径,具体见平面布置图。
施工现场用水量计算
本工程的施工现场用水有施工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及消防用水。
⑴施工用水用水量计算:
根据公式
式中:q1——施工工程用水量(L/S)
K1——未预计的施工用水系数 取1.1
Q1——每班计划完成的工作量。
K2——现场施工用水不均衡系数,查表得1.50
本工程主要是砼的养护砌墙等结构、装饰用水。按最高峰2003年4月某天用水量中所施工项目:砼养护300立方米,模板浇水8500平方米,砌墙85立方米计算。
⑵生活用水用水量计算
根据公式
式中:q2——生活用水用水量(L/S)
P2——居住人数每天按600人
N2——用水定额每天30L/S
K4——用水不均衡系数取2
⑶消防用水
查表得 q4=10L/S
⑷施工现场总用水量
q=q4+1/2(4.22+0.42)
=10+1/2(4.22+0.42)
=14.64L/S
供水管径计算
现场临时供水管径:
管径取100mm。
第五节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Ⅰ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详附图1。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Ⅱ
装饰施工阶段。
施工现场用水、用电总平面布置图
第四章 主要施工技术与工艺
第一节 施工测量控制
施工测量控制
施工测量方法的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建设部、地方政府及建设局颁发的有关规范、规程及文件,如《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等。
施工测量方法的控制原则
(1)整体控制局部:这是一切测量工作的原则,若不遵循这一原则,而试图以局部控制整体,会导致测量误差超限、建筑物位置不准等后果。
(2)高精度控制低精度:不同等级的测量必须配备不同等级的仪器和工具,逐级控制才能确保施测精度。
(3)长方向、长边控制短方向、短边的原则。
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矩形控制网的建立
因现场四周场地可通视,且比较容易丈量,故采用直接测法。依据红线桩先测定“十”字控制网的控制轴线,经角度闭合校核后,再向内测定的矩形控制网。丈量距离时,应按照精密量距要求用经纬仪进行直线定向,设置间距桩,然后用拉力器对钢卷尺施加拉力,一般30m用100N,并同时记录量距时的现场温度,每段距离必须经过尺长,温度、高差等三项改正,而且均要往返丈量两个测回,取其平均值定点,依此类推定出各轴。
(3)土方施工过程中,除了时刻了解监测提供的信息外,我们还应根据现场情况,临时设置观察点。值班人员应跟踪观察,每天不少于4次,特别对新开挖面,要细心观察对比,如出现“陷、裂、斜”等现象,要及时通知有关单位。
基坑排水
排水措施根据地质报告,主要有杂填土之中孔隙水;地下水的渗流及边坡缝中渗流出的水源,以及地面窨井地沟渗流的水源,不断地渗入基坑,将会造成基坑大量的积极水现象,将影响土方施工的顺利进展。为此,必须特别重视基坑的排水问题。
地面截水
排水、降水是整个地下室施工的关键之一,可分为地面截水与坑内排水两部分。由于地表面范围内是含瓦砾较多的杂填土层、透水性极强,且地面承压水较丰富,因此建筑物周边的地面用120厚C20砼浇筑,以防地面水渗入土体,流入基坑。地面水及坑内水都汇集于排水沟集中流向集水坑,然后采用Φ100潜水泵,24小时昼夜不停抽水至排水口。
坑内排水
其一,在土方开挖过程中,沿护坡四周内侧设置明沟排水,该排水“水渠”随土方开挖深度挖深而加深。此“水渠”20m间距设一集水井,每一集水井安放一台Φ100污水泵把水抽至冠梁边排水沟。
其二,土方开挖达到设计标高后,沿支护内侧周边设置盲沟与明沟,并在一定间距设积水井。
其三,坑外排水:要求在坑外开挖排水井3~5个,其深度以填土层为准。
土方施工机具与劳力计划
质量措施
开挖前要做好各级技术准备和技术交底工作,施工技术人员放样员要熟悉图纸,掌握现场测量制点及水准点的尺寸,同甲方代表办理控制桩及标高线手续。
施工中要配备专职放样人员进行测量控制,要及时复核轴线,将基槽开挖下口线测放到槽底,及时控制开挖标高,做到挖土工作面内,标高控制点不少于2个。
开挖围护边时尽是采用沟行,挖土机的开行中心线,要对准边坡下口线,要坚持先修坡后挖土的操作方法,特别是挖铲,否则将造成土斗翻流滚,影响开挖质量。
机械挖土过程中,要配备足够的人工,一般每台挖土机要每班配备4~5人,随时配合清槽修坡将土堆在挖土机开挖半径内。这种方法即可一次成品。确保工程质量,又可节省劳动力,提高工程效率。
本工程支护边部分土方应采用人工开挖,以防止铲车碰到支护,产生偏位、破坏。
责任编辑:sealio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