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战后四十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战后欧洲和日本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恢复生产,解决战后房荒,进行若干重点的恢复和改建;二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改建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建设新城,整治区域与城市环境,以及对旧城市规划结构进行改造。 具体内容如下:
1、英国的战后重建 a、大伦敦规划:1937年,英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40年提出的"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盖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人口为1250万人。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伦敦郡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大伦敦规划吸取了二十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的精髓,虽然在其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当时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时宜的对策与方案,对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大城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六十年代中期编制的大伦敦发展规划,试图改变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 b、哈罗新城 c、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业步行区
2、 法国的战后重建
a、 勒.哈佛的重建 b、勒.柯布西埃的居住单位
3、 东欧、苏联与日本的战后重建
a、 波兰的战后重建 b、苏联的战后重建 c、日本的战后重建
2.3.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五十年代,二次大战各参战国不同程度的从战争的破坏中得到恢复,各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大城市的建设与改造、大城市周围的新城建设以及各种具有新的职能的城市如科学城的建立。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对象伦敦那样的一元化结构体系,即大城市只有一个中心,然后在环绕这个中心来进行规划布局的做法,提出了异议,促使六十年代以后,大城市多中心规划结构的采用和推广。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这时许多国家在大城市地区和重要工矿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区域规划工作,并有不少国家实现了有计划的国土整治。这个时期环境的兴起和ciam第十小组的建立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历史性变革,它为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体内容如下:
1、五十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运动: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相应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世界人口向大城市涌流的势头十分猛烈,已达到失控的程度,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塞、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长。各国都试图通过颁布法律来控制人口向城市聚集,但均未奏效。而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现象。这时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布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集中在各个城市"点"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聚集区的形成,这是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表现之一。
2、五十年代的新城建设
3、五十年代的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
4、五十年代的新建大城市--印度昌迪加尔和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5、朝鲜平壤的重建考试大β注册城市规划师
6、五十年代的科学城
7、五十年代的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
8、五十年代新建的城市中心
9、五十年代的居住区
10、五十年代的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
11、五十年代环境科学的兴起和ciam第十小组的建立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