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艺术
诚然,上述弊端都是人类盲目追求经济目标所导致的恶果。当人类开始认识到这种发展中的倒退,建设中的破坏开始严重危及人类自身的时候,人类社会便携起手来,为自身的生存寻求新的出路,即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多层面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城市空间。
所谓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艺术,即是由构成城市硬件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以及构成城市软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组成的具有极高艺术美学价值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已经进入城市科学、生态科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所选择的一种“生态对策”。旨在指导人们走向一种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清除人类在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性破坏。
中国的城市空间艺术和其它国家一样,是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相联系的,同时也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水平。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为遮风蔽雨、抵御自然界侵害,便产生了最为原始朴素的建筑与居住环境,这也是我们今天城市空间艺术的起点;私有制的产生,使城市空间艺术与建筑艺术成为等级制度的表现形式;宗教的兴起,使艺术美成为宗教时期城市与建筑的主要追逐目标;工业化的到来,现代建筑的兴起,西方产生了“包豪斯”式的建筑理论,把城市与建筑视为简单的住人机器,过分强调城市与建筑的功能性。这一切曾经对中国的现代城市与建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如上所述,中国的城市空间艺术,吸收了各式各样的思潮与意识。其一,中国现代的城市空间艺术有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其二,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空间艺术方面也给了中国城市空间艺术极大的影响;其三,科技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促使城市空间艺术有了更深层的发展。那么,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发展自己的城市空间艺术,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三方面来实现。
第一,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与民族文化艺术。
中国传统的城市空间艺术受中华民族文化与哲学思想的长期熏陶,包括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有着引人入胜的艺术魁力;有着鲜明的“天人合一”的环境主义色彩,强调建筑与生态,人文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共乐、共雅;体现着传统的城市空间艺术的自然化、人文化。这一切,都给中国当代城市空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城市空间艺术方面,我们有时还显得十分可笑。许多城市仅把传统艺术表象生硬地包装在现代建筑上,不但没有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的真谛,甚至给人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实质上是一种艺术形态上的倒退。继承和发展传统城市空间艺术,不是对传统城市空间艺术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传统基础上有新的启迪,有新的感悟,有新的发展。吴良镛教授对北京菊儿胡同旧区改造工程的设计,既继承了民族传统城市空间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精华,又创造了现代新四合院这一崭新的城市空间艺术与建筑理念;既保留了北京古城传统的院落体系,又成功地处理了居住的私密性与邻里关系。这是对传统的城市空间艺术完美的继承与发展,成为旧城改造的典范。
我们应该对传统城市空间艺术的设计理念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继承,并在创作实践中发扬光大。把传统艺术形式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寓以新意,以启发未来的设计创作。其中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作。就是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抽象继承”的观点,应该成为我们继承与发展传统城市空间艺术的基本原则。
第二,正确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艺术。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欢呼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不难发现,我们的城市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大到小都是似曾相识的熟悉面孔。平屋顶、白磁砖、火柴盒式的高楼和阳光下使人眩晕的玻璃幕墙充斥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国城市空间艺术正在丧失着自己的地区性、民族性和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性。这就是专家们惊呼的“特色危机”。
引起这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对外来的城市空间艺术进行正确的吸收与合理利用。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过程中,有着极大的盲目性。照抄照搬,以为只要和世界发达国家具有相同的建筑设施和城市空间艺术形式,就是实现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孰不知,如此下去,不仅使我们的建筑与城市空间艺术丧失了民族化和本土化,还将使世界性的“城市病”蔓延到中国的城市化当中,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建筑与城市空间艺术的发展,甚至危及到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
盲目的照抄照搬究竟让我们得到了什么?这应该是中国当代的设计师们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诚然,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但是,面对外来文化艺术,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拿来主义”。研究东西方之间的差异,深入剖析外来文化艺术的历史经验和成功之处,寻求吸收和利用的最佳切入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的世界文化艺术与中国发展着的民族文化艺术结合起来,创造新世纪的中国当代城市空间艺术。这种结合,绝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两种文化在一个统一体里发展的融汇贯通。
第三,实现科技艺术化与艺术科技化的完美结合。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必将不断地运用到城市空间艺术当中,这将是城市空间艺术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我们应该探索出一条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道路,也就是科技艺术化与艺术科技化的新思维。
著名的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就是一件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是高科技的发展实现了歌剧院特殊的艺术设计,使其能够在科技发展高水平条件下,满足了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的需要,从而使现代城市空间艺术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代中国的城市空间艺术也应该将科技与艺术融为一体,用艺术的形象思维去创作优美的城市空间;用高科技手段来构筑现代化城市空间,进而实现完美的现代城市空间艺术。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科技的负面影响。将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必须理解科学与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使高科技成果的应用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合理性、文化性。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形态与艺术形式,使城市空间艺术更加合理,更加具有美学价值,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 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的艺术鉴赏能力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艺术,提高人居环境的艺术美学水平,除了要拥有一支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包括艺术家,城市规划专家、建筑师、工程师等等在内的专家队伍外,还应该有一套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艺术美学修养的宣传教育传统,使人们在不断创造城市空间艺术美的同时,学会鉴赏与保护。
城市空间艺术美学的宣传与教育,包括普及与提高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偏执。所谓提高,就是要求我们加强专业化教育,尽快培养出一批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这种艺术设计人才,除必须具有极强的高等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外,还必须具有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艺术创作。那种学理工的不懂艺术,搞艺术的不懂科技的教育模式应该得到纠正。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成为具有艺术修养的工程师,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应该成为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的艺术家。如此,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科技水平,具有鲜明艺术活力的城市空间形态。在这方面,首都一些高等院校的作法值得推广。
所谓普及,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地对大众进行现代科技、可持续发展、艺术美学等等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大众了解和掌握现代文明社会居民应该具备的知识,从而与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创造和保护我们艺术化的城市空间。只有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够保证城市空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在这方面,大连、青岛等一些城市,为我们树立了可以学习的榜样。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自然生态学的概念,更是一个历史发展范畴。人文科学、艺术美学,理所当然应该包含在这个历史发展的范畴中。所以,加强教育,提高城市居民整体素质,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今天的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以及全民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发展传统的, 民族的优秀文化,正确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把科技与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保护自然环境与改善人文环境统一起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艺术,不断为人类提供更加美好的生存与发展的人居环境。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