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知识—一些城市与规划随想
来源:优易学  2011-8-18 14:26:28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3 凹与凸

  环境心理学是门深奥的学问。Kevin Lynch主张“认 识”——好的环境应该是“看得懂”的环境。阿莫斯。波波特则主张“认 同”——好的环境应与我们心中的“环境理想”产生共鸣。关键是怎样的环境才是看得懂并带来共鸣?

  在1999年1月的《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文中我谈到亚历山大的《一个城市设计新理论》。他的“整体”,“中心”和“向心力”等论点都很适用于分析上面谈到的大都会中的“内与外”和“大与小”等宏观现象。可贵的是亚历山大能掌握宏观和微观的互为关系。他强调大是小的综合,小是大的基础。他的指导思想是:每一项建设,每一个建筑物都应以“医治”城市为使命——去创造一个整体和延续的城市结构……整个城市是完整的,每一部分也是完整的。

  他书中提出的7项设计原则中我最佩服的是第4项“正面空间”,也可译作“积极性城市空间”)。我在上文所说的大都会里面各“区”(小城市)的环境,主要是有关城市空间的处理。现在把亚历山大的想法,译述一下。

  每一个城市都应该定下它未来的“远景”,然后按部就班地通过建筑设计去实现它。“完整”的城市必须有“正面空间”。可惜现代城市空间很多都是“负面空间”——建筑物建成后剩余出来的空间。历史名城的设计者都明白城市空间是应由建筑物“创造”出来的。“正面空间”原则非常简单:每一个建筑物都要在它身旁创造出紧凑、连贯而适宜的公共空间。因此,城市设计要以考虑空间为主,考虑建筑物为辅,建筑物只不过是创造城市空间的工具。构成这些空间有5个因素———行人空间、建筑物、花园、街道和停车场。

  在主原则下有几个“次原则”,其中有三个值得特别注意:

  (1)每增加一个新建筑物时,它的形状和位置都要创造出适宜的行人空间。

  简单地说,就是“建筑物围着空间”,不应是“空间围着建筑物”。现在很多建筑物都是简单的几何体,但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都是“三尖八角”的剩余空间,既不实用又不美观。反之,古代城市的设计,如罗马,城市空间是简单的几何体,而围绕着城市空间的建筑物则多是不规则的形状和不拘束的布局。这些建筑物的主要功用是围绕和塑造城市空间。因此:a、每一个新的建筑物都要与现存的建筑物配合,来创造形状美观和比例合适的城市空间。为此,建筑物的位置和方向极为重要。

  b、每一个新的建筑物都应用来确定行人空间,并同时考虑如何与将来的建筑物共同创造行人空间。

  c、按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位置,每一个建筑物创造出来的行人空间都应该是宽?合适的。

  d、城市空间与行人空间可看作一个点与线的组织。点是小小的公园(直径60~100或18~30m,平均距离约300或90m),用线(行人街或小巷)连贯起来。

  (2) 每一个新建筑物的体积都要简单和合身。

  a、建筑物本身的体积应是简单和坚实的,也可以是几个简单而坚实的体积,按它们的大小、轻重组合而成的。

  b、建筑物的主要入口处应该是四周行人空间的视觉焦点。

  c、建筑物的体积应是“通透”的:有花园、有庭院、有光井、翼楼的厚度不能超过40或12m.

  d、如可能,新建筑物最少要与一个现存建筑物连接起来,以构成城市组织的延续。

  e、新建筑物最少要有一面墙是不开窗的,以便将来与其他建筑物连接(触摸)。

  f、建筑物放在停车场的前面,不是停车场放在建筑物的前面。

  (3)用建筑物去创造花园时,花园空间应该是紧凑和简单的,但要比附近的行人空间较亲切和安静。

  建筑物之间的花园空间也应按第一个“次原则”来处理,当然不可能所有建筑物之间都是花园,但花园空间应该是比较宁静和私密的空间。

  a、花园要在建筑物的南面。

  b、不放在路边或停车场的旁边。

  c、形状要美观、吸引…… 不单是一幅草地,而要象件装饰品——以草坪、花圃和树木构成一个清晰而美丽的整体。

  亚历山大的城市空间设计原则是简单而有力的——凹的好,凸的差。凹是建筑围绕空间,凸是空间围绕建筑。这也象征着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矛盾。建筑师(包括业主)都希望“突出”他的建筑物。“突出”有两种意义:与众不同和视觉焦点。对建筑师来说,周围的建筑物都是背景,只有他的建筑物才是主角。这与城市规划的求和谐、求整体很矛盾。再者,建筑师总希望他的建筑物前面有足够的视觉距离,好让观众(市民)欣赏他的建筑设计。因此,很多建筑物都是象纪念碑一 样,竖放在空荡荡的广场上。无论在实质上或是寓意上,建筑设计的“突出”也就是城市设计上的凸出。

  但我相信这种矛盾反映了现代建筑文化与规划文化的矛盾。建筑文化强调个性和竞争。市场?下的建筑师都是各为其主的,没有考虑建筑物之间的合作。规划文化却缺少设计、忽视美学,所以处理和控制个别建筑的宗地设计的力量,无论在法律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很薄弱。加上市场经济下的规划强调产权,在处理公共利益时也只着重可测量的东西,如卫生环境、交通便利等。因此,宗地设计的管理也局限于红线后退、建筑间距等手段。这些只会助长了建筑物的独立性和空间包围建筑物的现象。

  我希望中国的规划教育不抛弃建筑和美学,规划实践多考虑城市空间的整体性。西方文化名城,如罗马、巴黎等,它们多姿多彩的城市空间——有些壮观雄伟、有些安宁亲切、有些热烈活泼,都是累积了千百年精神文明的精华,不可以机械地抄袭。但精神文明的前进(或后退)是有带动作用的。只要时机成熟,就会一呼百应。我相信公共建筑物,包括政府机关的建筑,是合适的带头人。特别是市内行政区、机关林立地方的建筑物,更不应追求“突出”。这并不是要政府机关建筑物设计粗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当然是以服务“公共”为使命。最佳的“公共服务”必然是公共欣赏、公共享受的城市空间。

  不久之前,西方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不是分开的,更没有敌我的观念。可惜资本主义敌视规划(它把城市规划与计划经济同一看待),市场经济重视产权(自我)、强调效率(竞争),都不利于合作和大同的理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我相信规划有带头的责任,去创造正面的城市空间。建筑物可以是私有的,但建筑物之间的城市空间却是全民所有的。

  4 结语

  “内与外”给我的启示是资本主义的经济逻辑彻底破坏了城市与其腹地的有机性关系。边沿城市只不过是城市化无限度扩散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问题的症结是仍在扩散。控制扩散不只是为了防止分裂,更是要保护耕地,保护生态。最好的办法仍是提高城市用地效率和控制小汽车的发展。

  “大与小”跟“内与外”是相关的。小城市就没有内与外的问题。但大都会也可以“小城化”。现时西方的两个方向都有问题——边沿城市太浅薄,花园城市太理想。与其创造新的小城市,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大都会里的区(不但是大都会,一般较大规模的城市都有若干的区),使 它 们“小城化”?45分钟脚程(约3km)是“小城市”的理想规模。区内的设施应可满足“区市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规划的使命是发扬各区的特性,创造亲切的城市环境和培养“区市民”的归属感。

  城市环境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城市空间,特别是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亚历山大的“正面空间”是凹的,是通过各建筑物的形状、位置和布局刻意创造出来的。在城市设计的层面,建筑物是创造城市空间的工具,这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与私有产制度有很大的矛盾。规划是城市的事,建筑是宗地的事。规划讲整体,建筑讲个人。资本主义社会是重建筑、轻规划的。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搞规划的条件应该好一些。关键是我们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能否保持社会主义的“大我”精神。在提倡经济效益之际,毋忘社会效益。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