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知识—现代城市规划之大城市群发展战略
来源:优易学  2011-8-15 14:27:2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21世纪将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全球性的经济分工合作,还意味着全球性的竞争,更意味着全球资源的再配置和全球财富的再分配。从经济发展的潮流看,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大都市为中心形成的大城市群正成为这场竞争的主角,大城市群将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重要角色。城市化的目标是实现富裕的城市。在市场机制条件下,由于规模和集聚的作用,城市规模越大,发展动力越强,因此,大城市将在中国各地出现。中国今天已经存在一大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它们有可能成为未来大城市的母体。

  一、城市群的概念及划分

  所谓城市群,就是在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由一个或几个大型或特大型中心城市率领的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体。其主要特征有:群体内的城市之间在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着密切联系;至少有一个中心城市,并且中心城市对群体内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文化辐射和向心作用;群体内城市有着较高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群依据其面积、规模和城市数量以及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等,可细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个等级类型。

  二、大城市群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使城市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现代城市群逐渐成为国际生产力分布体系和劳动地域分工中的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大城市群是以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核心,大二级城市或城市为次中心,以交通信息网络、商品与产网络、人才与技术网络、旅游网络、文化网络等为纽带,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而成的地域集合体。城市群形成的背景条件以自然和社会经济为基础,自然背景包括气象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地貌与地质条件等;社会经济背景包括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文化、科技与教育、交通与通讯等方面。城市群中的各类城市形成相互分工、互补、交流和竞争的网络体系,并通过制度建设一体化、机制创新、利益协调和政策联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目标。某种程度上说,大城市群发展模式将成为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模式和组织形态,对增强城市群区域的实力和提高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现代大城市群庞大的产业集聚、经济规模和吸引与辐射能力,以及大城市群内众多城市功能的发挥,使得大城市群的现代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成为具有管理、协调、控制国际经济能力的城市群体系。现代大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的控制能力,随着全球化影响的逐渐深入和更加广泛,现代大城市群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显著。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城市的管理、金融和服务业及其他城市功能的发展,国际化得以迅速提高,使城市成为世界经济的区域或全球的节点。

  三、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制度性特征

  1.大城市群发展战略是中国城市化模式的一种选择。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群的形态随产业革命的不同时期而有不同,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小型城市化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大城市群。因而在城市化进程的核心上也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后发国家模式即城市团模式;一种是西欧模式即中小城市模式。在中国,究竞是通过大城市圈模式还是通过中小城市模式来实现城市化一直是争论的中心。有研究表明,在中国发展100万到200万人口的城市将取得最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不仅需要中小城市,同样也需要大城市群。实际上,象中国这样一个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和区域问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在向城市化迈进的过程中,各地区在不同阶段的重点模式都不会是单一的,一部分起步早、发展较好的地区完全可以选择更深程度的城市化模式,这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要求。从近几年的城市发展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移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基础的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初具几个“大城市群”的雏型,各种经济要素正在向包括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内的城市群集中,这三个大城市群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对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

  2.大城市群是国际竞争单位,大城市群的形成则是一套机制的培育。

  在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的背景下,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各大城市间分工、交流、合作与竞争日益强化;另一方面,投资的自由化和贸易的全球化模糊了企业的地域、空间和国家属性,这使得大城市群逐步取代企业而成为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因为只有大城市才能具备与世界进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也只有大城市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问竞争。 在选择以大城市群模式对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推进更深层次的城市化时,大城市群的形成既不是目标,也不是趋势,而是一整套机制的培育。这包括要素的集聚、产业的高度化以及时空双向的高效机制。

  第一,要素高度集中的机制。各种经济要素向大城市群聚集以获取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从而出现大规模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人口的高度集中将形成和深化市民化社会并带来社会结构的改变,随之而出现的是人口自由流动和户籍管理革新的互动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行政管理则面临职能转换和组织重构,以因应要素高度集中带来的管理方式的深刻变化。

  第二,产业高度化机制。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都有明显的大城市分布取向。工业化的推进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设施、大量的劳动力以及产业集聚效应的支撑,更需要大城市发挥其服务功能并同时提供工业化的原动力和消费需求。信息经济在接触和速度两方面的高经济性特征,突显了大城市群的信息经济优势,通过使各种信息载体大量聚集于同一害进行的便捷交流实现高速的信息生产。而服务产业则是最典型的城市经济,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对象就越多,服务业在规模上和质量档次上就会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第三,时空双向的高效机制。从历史发展来看,工业化后发国家面临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化先发国几百年历程的艰巨任务,而大城市群发展模式可加速工业化后发国的工业化进程。从空间利用来看,工业化、信息化将国家划分为两种空间——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对应的城市和与农业经济对应的农村,在空间经济效益的取得上,城市的可作为性远远大于农村,而且城市规模越大,空间效益越好。大城市群发展模式可创造出由城市空间担任增长极(追求增长效应)、由农村空间提供发展基础(供应粮食、保全国土)并由城市空间向农村空间返还一部分效益的机制。

  3.大城市群的支撑体系蕴含着一系列制度因素。

  第一,户籍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人口移动是城市化的前提。社会保障是人口移动的保障。尽管改革以来,中国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松动,但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仍处于分割状态。这种分割压抑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要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此外,为确保人口移动的顺利实施和市民社会的形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至关重要。

  第二,完善城市规划制度,建立高效的土地利用与开发机制。要加强城市规划,强化政府对城市化的指导。城市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是无所作为的。综观各国现代城市发展史,可以看出,一个良好的规划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要制定不同层次的城市发展规划。相应于大城市群发展,要对跨区域的和全国性的城市体系进行研究和规划,而各地区则要根据这些规划调整和完善现有规划。 相对于人口而言,中国是一个耕地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度。严格限制开发面积总量和实施高效的土地利用机制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大课题,在大城市群的发展当中,这一课题显得尤其重要。

  第三,构建强大的交通体系。大城市圈和大城市群的形成和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体系的完善。这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从城市规模、人口规模、发展方向、城市在大城市圈和大城市群中的定位等方面考虑,选择适当的城市内交通体系;二是强化城市圈与城市群的交通体系即城市圈与城市群中各城市问的交通体系的构建;三是强化广域交通体系,构建城市圈、城市群与全国、全球其他城市圈、城市群之间进行交流、分工的广域交通体系,包括海运、内河航运、航空、铁路、公路。

  第四,配套以相应的行政体系。不合理的行政区划是阻碍大城市圈和大城市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明确各级政府间的分工体制,尽快将行政职能重点从经济运营转移到行政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上来。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适当调整行政区划,以避免行政区划过于影响城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防止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提高行政效率。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