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北京,什刹海,再次来到烟袋斜街,这条街在冬季会略显萧条,但盛夏的傍晚,绝对可以用热闹非凡形容。这里曾经是老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商业街,拉着胡同游洋车的大爷说之所以叫烟袋斜街,是因为200多米长的胡同就是一个烟袋的形状。
在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眼里,都认为这里是在非典之后才繁荣的,但他们并不知道促使这一条商业业态丰富的老街繁荣的真正原因,是来自多年的慎重改造和良性修复。这条街,通过地下管线的铺设而改善了居民的水电气热供给,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有着自我调节的空间。没有大拆大改,保留可以保留的房屋,将落后的生活设施改善到位,这种善意的城市局部更新的策略,让居民们提高了生活质量、让游客们感受到老街巷的风韵、让城市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延续下来。
●改善基础设施,强调“有机更新、自我复苏”,老街区得到善意保护
主要参与烟袋斜街改造的清华大学规划专家边兰春教授介绍,实际上,开始于2000年的关于什刹海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整体规划中,烟袋斜街是几个片区中体量最小的一片,但却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经历了历时2年的规划,改造,实施后,这里终于能够恢复了老街往日的繁华。
这条街原本也有可能在大动作下进行拆改,而在建筑师们、专家们以及多方的努力下,做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和保护,这不仅是对原有斜街风貌的保护,也是对当地生活氛围的延续和保护。
边兰春教授介绍,其实对于整个什刹海区域的规划早从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的专家们就有了参与,整体的什刹海区域规模很大,居住形态从百姓到名人非常丰富,无论从居住,商业,自然景观,文物古迹都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对于烟袋斜街的规划当时并没有很明确,只是本着从社会研究关注的角度想把这条从明清发展至今的传统商业街恢复以往的空间尺度和容纳人流。所以更多思考的是什么方式能够恢复斜街的文化旅游业态,街道建筑怎样能更接近传统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老城的观念的提升,很多好的规划理念的日渐成熟。而最终,改善基础设施、让斜街自我更新被确立为烟袋斜街改造的主要策略。
真正着手改造,是在经历了多次实地调研和研究论证之后。2000年确定规划方案,2000年底拆掉街上的违章建筑,直至2001年春天街道地下管线的铺设完成,接通了水电气热,整个工程的整体开销不过100多万,但却彻底改善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的生活质量。边教授强调,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工程实施带给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一个明确的信号:政府既然花大力气进行改造,那么就意味着可以对这里的长远发展寄予厚望。于是尽管政府拆掉了部分违章建筑,也使一部分人的生活空间被压缩,但是,另一方面的景象则是,“自我复苏”让这里焕发了活力,居民们按照修复导向的指导,对自家的门面和房屋基本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造。整个烟袋斜街进入了良性循环,“越来越有生机”。
李小姐的茶具店在这里已经开了4年了,“前店后家”的面积都加起来也不过20多平方米左右。如今12平方米的店面租金,已经达到了86000元每年,与4年前相比整整翻了一番,据说今年还在涨价。她说,整条斜街有了生气,花些钱把自家修复一番也是让人高兴的投入。
●大城市需要细节的设计,生活需要细微的体贴
虽然说烟袋斜街算得上老北京改造中一个比较完美的例子,但也多少存在着一些遗憾,这不是规划者和设计者单方面能够解决的问题,而需要多个层面的配合。
在烟袋斜街居住了50多年的王大妈,当初是嫁到这里的,王大妈说,这里现在有点闹,以前人不这样杂,也没有一直营业到深夜三四点的小吃摊,更不会有见了外国游客就拉着不放的推销商品的经营者。
在烟袋斜街的把口,有一位常年在这里捏面人的师傅,他没有固定的店面,问他会不会受到“城管”的“围捕”,师傅笑笑:“偶尔吧”,同时他又说,其实也很愿意接受每年交些费用,只要能让自己安定下来就行。
这些发生在斜街的故事说明,改造后的古老街区需要善意地引导和良性的维护,才可以做到持续的和谐。
据边教授介绍,如今很多的规划过程中,往往总图的完美和畅想得到重视,但在细节设计、实施过程以及管理维护等环节存在缺失。国外对于城市规划和旧城保护主要出于4个层面,政府的投入、历史性文化要素(包括建筑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保存、居民按照规划的实施(包括财政补贴方面)及日常生活过程中的维护。而这几个方面中通常容易忽略的,是对居民的改造引导和后期管理维护的机制。同时,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对设施的不断维护措施和对外来人口的生活空间的研究不够,导致了保护区在日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定位模糊。生活是多样的,完美的改造规划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容纳着现代生活的古老的街区,如果实现持久的活力,不光是要具备善意的规划设计,更需要管理层面的不断维护。
“什么样的街道是安全的,什么样的不是;为什么有的城市花园赏心悦目,而有的则是藏污纳垢之地和死亡陷阱;为什么有的贫民区永远是贫民区,而有的则在资金和官方的双重压力下仍旧能自我更新;什么使得城市中心迁移了它们的位置,什么是城市的街区,在大城市中,即便有的话,街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工作。”这些问题,是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
●城市看点:给城市自然生长的机会
在专家看来,正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城市正在重复着其它国家城市发展中已经出现的问题,现代规划理论正在让城市失去活力,城市迫切需要自然生长的空间……这些问题,在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早已清晰指出。
这本出自一个著名记者的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在剖析美国城市现实和反思现代主义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复兴与未来提出了全新的、富于建设性的见解。
今年4月,雅各布逝世。40多年前她留下的这本书,对于现今中国城市发展状态来说是“恰逢其时”,在专家看来,她关于城市多样性、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对传统的保留、对汽车的限制以及人行道、街道眼等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城市规划具有超乎寻常的现实意义。
在城市化和城市改造如火如荼之时,在缅怀雅各布之际,来自学界、建筑评论界、媒体、城市设计公司的几位专业人士,联手发起“简。雅各布给中国城市的启示”之对话活动,探讨城市规划的困境和问题,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共识。
这些来自各个领域的评论者聚集在后海一个宁静的小地方,废寝忘食地探讨城市规划的大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城市规划,到底是谁该考虑的问题?城市是谁的?政府、规划院、建筑师还是普通老百姓?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