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原理辅导:旧城改造势在必行保护历史文脉成焦点
来源:优易学  2011-4-9 12:52:4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需要老建筑物来诠释。

    汕头人杰地灵,素有海滨邹鲁之称,自古以来,尤其是1861年开埠以来,诞生了大量富有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有个性,有特色,是汕头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这座富有亚热带风情、中西文化交汇的百载商埠最好的见证。保护、修葺这些建筑物就是保护这座城市的历史。我们要传承历史,弘扬传统文化,让厚实的潮汕文化历史代代相传,就必须好好地保护和抢救这些目前尚存的建筑物。本报记者通过搜寻实物和历史资料,采访专家和健在的老一辈见证人,一起探寻城历史建筑,并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奉献给广大读者。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报道,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重视和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不要给这座城市留下永远的遗憾。

    日前,一群汕头网友自发来到汕头老市区一座叫香园的老建筑前搞起行为艺术,集体摆起英文“NO”表达他们对被划入拆迁范围的老建筑香园的留恋,也借以呼吁人们对保护汕头老市区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建筑的重视。而不久前,老市区“胡文虎大楼”在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去”与“留”的问题,不仅引起许多市民的关注,也引起了参加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的关注。政协委员李扬、辛容聪专门提出了《关于保留和保护老市区胡文虎永安堂旧址的提案》,进行了建言献策。

    同其它城市一样,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加快,旧城改造势在必行,如何更好地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回头看看,汕头城市的发展固然令人欣喜,但也留下一些遗憾———

    许多老建筑几乎都有着时代的印记

    打开一本于2003年出版的中英文双语宣传小册子《汕头概览》,在“历史沿革”一段的介绍是这样写的:“汕头市区古时为滨海冲积地。在宋代已形成村落,因为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所以称‘沙汕’。清康熙年间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称‘汕头’。1861年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汕头因此有‘百载商埠’之称;1919年冬,设汕头市政局;1921年成立市政厅;1930年设市,隶属广东省政府。曾有美、英、法、德、日、俄、荷、比八个国家在汕设立领事馆,商业之盛曾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吞吐量居全国第三位,一度成为蜚声中外的国际商埠。”

    从以上简明扼要的介绍可以看出,有着“百载商埠”美誉的汕头历史其实主要是一部一百多年的“开埠史”,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定的知名度。“百载商埠”的历史也给汕头留下了不少印记和痕迹,历经风雨遗留至今的不少老建筑成为汕头城市文脉的标志,也是汕头丰厚的城市历史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地方史研究专家王琳乾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20年代以前,汕头城市主要是以旧公园为中心进行发展,30年代则以小公园为中心发展,以“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的格局发展。“汕头老市区的一些老建筑拆掉的非常多,一些虽不是代表性的,但已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因为城市发展总有其阶段性和发展轨迹。”

    基本集中在汕头老市区的许多老建筑几乎都有着时代的印记,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过去许多市民熟悉的建筑和街区也慢慢地变样,慢慢地消失了,有的则成为地方史志上的“历史地名和遗址”,或是流传在市民口头上,成为人们的城市记忆。

    百载商埠的标志性产物零落凋敝

    据专家介绍,鸦片战争后,汕头被列为开放口岸,辟为商埠。帝国主义列强在汕头纷纷占地修教堂、办学校、设医院、建领事馆,开埠后在汕头设立的外国领事馆大大小小共有十几个。

    这些外国领事馆,加上潮海关等业务机构,几十座洋楼散布在小公园、外马路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域内,蔚为大观。但经历一百多年岁月沧桑,这些洋建筑大部分已不见踪迹。

    还有许多能体现汕头商埠特点的著名洋行、商行、商业会所也已面目全非、消失殆尽,如太古洋行、怡和洋行、太古南记、漳潮会馆等等。据史料介绍,太古洋行位于现港务一司调度室,是英商创办的,同治六年始设于上海,太古洋行属下的伦敦中国航业公司在汕头港拥有趸船码头3座,仓库50多间。怡和洋行则位于至平路,现为市粮食局储运公司门市部。清同治十一年(1872)英国组成一个怡和洋行控制下的华海(即东海)轮船公司,分设在上海、烟台、天津、牛庄、福州、厦门、汕头各地,在汕则由福源洋行代理,这是怡和洋行在中国扩大经营轮运的开始。怡和洋行在汕头港有仓库、码头,人们也称之为怡和仓库和怡和码头。太古南记位于至平路,是太古洋行在汕头的代理商,旧址曾卖给汕头市航政局作办公楼,1956年改为海员娱乐部,1975年归汕头市总工会管辖,现作为汕头市总工会劳动服务公司职工招待所。

    俗称“浸水会馆”的漳潮会馆原来也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原位于南生公司百货大楼后侧,早在汕头开埠前,福建的漳州、铜山等地的商船便已来汕做买卖,清咸丰四年(1854)他们和这里的商人倡建了会馆,作为交易的场所。当时会馆前面是一片海坪,潮涨时经常遭水浸,现在许多老市民还记得馆内独特的石刻、古朴光滑的门柱。

    一批代表性建筑物荡然无存

    据了解,汕头过去曾经还有许多较有名的祠堂、慈善机构,后来因各种原因被拆除了,如诚敬善社、延寿善堂、慈爱善社等等,时代较近的还有新观、大观园、大同、新华等群众娱乐场所被拆除或是改造了,还有不少群众所熟知的地标性建筑物如道台衙、红亭、红桥等被拆除。

    据王琳乾先生介绍,道台衙遗址位于群众电影院附近,是汕头开埠后为方便与外国人商谈事务而花了5800多两白银修建的,道台衙早在民国时期就拆除了。而红亭则位于公园路、民生路和博爱路的交叉口,于民国23年(1934)建成,亭呈圆形,八角柱,辟四门,涂红色,周围种了不少树木,是群众喜爱的休闲去处,在文革期间被拆毁。

    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一批具有代表性、甚至可以说是具有标志性的城市建筑物也难以避免被拆除命运,如原市政府大楼大门、红砖楼、林厝祠等等。

    王琳乾先生告诉记者,位于外马路中段110号的原市政府大楼有三层高,底层为方石砌成,整座建筑看起来非常宏伟,大门也很有特色。据了解,汕头原属澄海县浦司巡检所辖,民国10年(1921)成立市政厅,租用私人房屋办公,民国18年(1929)筹建汕头市政府,划地筹建市政府大楼,民国19年(1930)5月地址确定,由当时的市长许锡清、爱国将领戴戟奠基,开工约半年竣工,同年12月24日政府正式迁入办公。后来这里一直成为汕头市的行政领导中心,原市政府大楼和大门最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拆除。

    另一个令普通市民群众念念不忘的老建筑红砖楼位于中山路头与镇平路、民族路交叉点上,现改建为金凤坛。红砖楼为二层混凝土结构,因整幢楼房内外砌“清水”红砖而俗称红砖楼,原为清光绪八年(1882)广东陆路提督方耀率地方绅士、商人创办同济善堂时所建的同济医院,省港大罢工时,曾作为汕头罢工委员会,日本侵占汕头时被作为日本军部,1945年后为汕头市警察总局,解放初期是解放军驻地,后作人民防空办公室地址,“文革”期间作为民兵指挥部,以后作为招待所,于1987年被拆除。

    又名林氏宗祠的林厝祠位于中山路和新兴路交界处,始建于1919年,1925年东征军曾在这里设总部,日本侵汕时,伪军黄大伟部也在这里设总部,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此开办汕头留用行政人员学习班,1983年被拆,改建为汕头文联和汕头画院及市公安局宿舍。

    珍惜我们的“家底”,珍惜我们的精神文化财富

    “其实汕头的家底已经不多了。”记者在老市区采访时,在小公园中山纪亭小坐的一位老人这样告诉记者。而据一位摄影爱好者介绍,汕头摄友中有不少人是汕头老市区的常客,他们过去一段时间来经常到老市区抓拍骑楼和各种老建筑、老街老巷,他们中有的从小就在老市区生活过,对老汕头埠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位姓陈的摄友也常到老市转悠,生怕不多拍些镜头,说不定一些老街景、老建筑哪天就会消失了。一位从外地回到汕头、专门到小公园附近飘香小食店吃潮汕小食的林先生告诉记者,汕头城市的历史虽然不久远,但却不能说不丰厚,许多老建筑承载的是汕头城市的历史文化,是汕头的精神财富,对于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质和凝聚城市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很难想象我们的城市老建筑越来越少、直到没有具一定历史感的老街区会是什么样,我们现有的“家底”确实不多了,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应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