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辅导—“城市化”谨防“程式化”
来源:优易学  2011-8-29 13:16:31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中国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和农业问题。伴随着现代工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经济社会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人们这时才发现城市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个根本途径,城市化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各地也都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设高潮。通过城市化的发展,让大量农民变成城市居民,让广袤的农村成为都市。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社会生产力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是中国具有历史性的重大选择,与中国整体改革的硬件建设也是相匹配的。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人们也发现许多地方在城市化发展中却陷入了“误区”。

  浙江莱茵达置业投资集团作为一家上市房地产企业,其项目已遍布全国十多个城市,董事长高继胜考察过的城市更是不计其数。通过与政府部门接触、市场调查与分析,高继胜感觉城市化是中国21世纪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命题,它给城市带来巨大变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从这几年的城市化发展来看,在一些地区、一些城市还是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令人十分担忧。许多的城市实际上是在为城市化而城市化,而且把城市化建设当成一种“程式化”的套路来做。

  第一个套路是:实施所谓的广场计划,搞形象工程。现在各个城市,乃至城市的各个区都有其政治文化中心,城市有市民广场,各个区也都有自己的中心广场。据有关统计,全国80%以上的县市已经兴建城市广场,不少乡镇也在兴建或准备兴建广场,有的号称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城市是需要有空间的,城市也是需要有呼吸的,需要有肺部,但一个城市合理科学的结构,一个健康城市的生态,不是靠大规模的广场来支撑和体现的。把广场理解为城市的生态,是非常错误的,一个城市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城市的品位是靠城市的规划、建筑、科学的布局、城市的生态、市民的素质以及城市领袖所倡导的一种体制、制度树立的,这才形成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的魅力。

  其次是,不顾财力大规模拆迁旧城,另辟新城。不论沿海还是内地,现在没有几座城市没有新城区。一些城市为了要使城市全新,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拆迁,造成大量的居民迁徙,加上拆迁政策不统一、政出多门、拆迁行为不规范、补偿方式和数额不足,使拆迁矛盾非常突出;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又不顾老城的历史、不顾老城的延伸,完全去造一座新城,号称“新城运动”,而且是规划刚做好,政府部门先搬迁。政府搬迁推动新区建设无可厚非,但是不是每个城市都要建立新区呢?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大城市的边缘确实都有新城区,这些都是由于大城市的发展,它本身的一种历史延伸、经济辐射、文化推动的客观要求。而我们的一些城市、甚至县级市也一窝蜂地搞新城区、新城市,老城区的资源还没用足,根本就不具备形成新城市的条件,这中间存在的浪费是非常严重的。

  产生城市化“误区”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原因莫过于两点:一是一些地方的领导,对城市化的认识存在偏差,推动城市化的指导思想不正确、不科学,认为城市化就是“多盖房子多修路”,致使一些地区为城市化而城市化。在生产力的发展没达到足够水平,城市的实力、经济能力、人口的聚集也没达到一定条件,特别是在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市场化程度等要素和客观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仅凭领导的一些主观意志,脱离地方实际盲目城市化。第二,有些当政者为体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城市化的进程搞成自己追求形象的工程、政绩工程。不顾地方的财力,贪大求洋,去做所谓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的城市广场或几大设施建设。

  根据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进行城市化建设,政府应当高瞻远瞩,有远见的规划,并按规划一步步地实施。像昆山,之所以能成为中小城市的典范,在于它的产业是非常红火的,城市化是非常有活力的,规划是非常超前的,实施规划又是非常严格的。另外,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放弃市场化的运作,但现实中却往往有很多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无形的手伸出来,像一些地方组建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计划经济的手段,是老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在新时代的一种反应。

  同时,城市化要有大规模产业的支撑。城市化发展非常重要的核心要素,在于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城市的产业,有相当实力的产业链的支撑。没有产业支持,仅仅停留在建制城市化和城市规模扩张的城市化,是不能实现城市化宗旨的。因为没有产业支持,城市人口就难以充分就业;没有就业居民就没有足够的收入;没有资金收入就不能拉动消费。而一个没有足够需求刺激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城市化就更无从谈起。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