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黄集镇胡岗村的村民大倒“苦水”:镇里在该村堆放的垃圾已经堆成了两座体量不小的“山”,方圆数百米远,就能闻到腐臭味。一组村民有400多人,住的地方离垃圾场只有百把米远,恶臭的空气,使这里成了蚊蝇的乐园,下雨天污水横流,村民饮水井里压出来的水都有一股怪味。目前能像黄集镇这样,把垃圾都集中起来堆放的,还不是很多。村民本应该高兴的垃圾集中堆放却因为政府部门的规划缺乏前瞻性而落了抱怨。
垃圾堆放和垃圾处理应该在村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引起重视并得到通盘考虑。
这一问题反映出了村庄规划的匮乏和协调统筹。据建设部有关部门统计,由于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总体状况不良,也导致农民住房不断拆了建、建了拆,近年因拆建和自然损毁年均损失约350亿元。造成农民住房建设盲目拆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乡村规划的缺位和变化的随意性。一些基层乡镇领导换届后,对上届政府制定的乡村规划随意修改,今年这里刚建了养殖场,明年下一任领导在旁边又建个工业污染项目。让承包养殖场的农民在忧愁养殖产品遭受污染的同时更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周围会是些什么邻居。规划透明度同样需要在乡村加强,村民有权知道自己未来家园的蓝图,尽管这一目标实现尚需时日。
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仅24.9%的村庄有建设规划,且简单套用城市规划方法。一些地方随意沿公路建房。不少地方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建新屋不拆旧宅,有新房无新村,有的形成“空心村”,造成用地浪费。有的地方盲目模仿城市建小区,农房建设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日前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先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汪光焘进一步强调,加强规划的约束力,坚决避免“换一届领导就改一次规划”的现象。
湖南安仁县委的何炳文说,现在一提新农村建设,农民最怕“三个一”,即:规模上搞一刀切、设计上搞一张图、建设上搞一窝蜂。
“五一”黄金周期间,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驾车到农村寻觅田园风光,亲近大自然的同时,领略了当地风土人情;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体验了纯朴的乡情民风。如何更加持久保护这些风情民意、又让农民得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规划工作者和各级政府部门需要下大力气研究解决的。然而,一些地区在规划上的模式化,导致一些地域风情浓厚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加上政府没有及时加以指导,富裕起来的农民盲目地模仿城市建筑,大理石、马赛克玻璃幕墙取代了特色的灰墙绿瓦。
一位旅游行业的专家呼吁,“农家乐”不能丢了“乡、野、土”三味,要保持乡村风貌,让旅游者享受野外乐趣,真正体现出农家特色。惟如此,这一既有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和谐发展的特色经济才有可持续性。
乡村规划是指导和规范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治理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的问题,希望各级政府部门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编制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时,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制定出真正符合农村发展的规划。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执行规划,更要带头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莫再发生“换一届领导就改一次规划”的现象。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