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综合辅导: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优易学  2011-5-9 12:19:29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3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评价指标体系

3.1 决策因素分析

  以线网方案的评价内容为基础,密切联系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法以及线网的功能定位,针对目前所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以"绿色交通"为理念,在大量的调查资料基础上,广泛吸收专家的研究成果,经综合分析、归纳、研究对比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4,5],确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评价决策因素为三个要素,并以此作为评价体系的三个准则层.

1) 城市协调性 从宏观层次上考察不同方案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吻合程度,考虑轨道交通线网的布设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程度,评价轨道线网规划方案对城市经济、环境、景观风貌及对城市的发展等所造成的影响.

2) 综合效益性 从空间、时间及与其它各交通方式的衔接上综合体现不同方案给城市和城市居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不同方案对居民出行条件的改善程度等社会效益.

3) 建设实施性 从工程施工、技术方案、投资以及分期建设的合理性角度考察规划方案实施的难易程度,对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进行分析.

  上述3个准则层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反映出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城市发展对交通系统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另一方面,这三个准则层从规划主体、出行者、运营者、工程实施者四方利益出发,体现出线网规划方案决策是权衡多方利益进行价值判断的多目标冲突分析过程.

3.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评价的主体指标及其含义

  综合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决策因素,利用目标层次分类展开法,从轨道交通与城市协调性、综合效益性、建设实施性3个角度出发,对轨道交通路网方案评价的主体指标及各指标的含义进行分析.

3.2.1 城市协调性

1) 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从轨道线网方案的总体结构上衡量方案是否支持城市的发展格局,轨道线网在市中心区形成的客运枢纽站以及与城市活动中心区域相匹配形成的客运交通走廊是否与城市的扩展方向吻合,是否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 体现轨道交通线网的布局线路及场站设置与城市的布局结构、自然地质、人文历史、土地利用、景观风貌、旧城改造等协调程度.

3) 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规模、分期建设与城市近远期经济能力的适应程度,以体现"绿色交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可持续性.

4) 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 评价城市轨道线网在运营以及项目建设期间对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粉尘、水质等.

5) 与城市景观风貌的协调性 主要考虑轨道交通路基和站点的布局、形态、造型、色彩,轨道与两侧人造、自然、历史景观的协调性,以及轨道布置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保护.

3.2.2 综合效益性

1) 轨道交通所体现的社会效益 主要考虑由于轨道线网的设置对居民出行条件的改善程度,包括出行时间、出行换乘次数、出行路段的负荷均匀程度.同时考虑对整个城市的交通结构的改善作用,以及对居民及乘客的环境影响程度,体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目标.

2) 轨道交通所体现的经济效益 主要考察轨道交通的建设给社会或运输企业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吸引大量客流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如沿线地面、空间、地下交通和其他经济项目开发的效益.

3.2.3 建设实施性

1) 建设的可能性 主要评价工程建设条件、工程造价、项目融资能力、既有设施利用程度等.

2) 分期实施的可调节性 考虑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变化,轨道交通设施扩展或缩减的自由程度,分期实施方案的可调节性及组合的灵活性等.

3.3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对各主体指标含义的分析,遵循科学性、可比性、综合性、可行性、协调性等原则,确定更加满足"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为3个准则、14项指标的递阶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此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反映了"绿色交通"的内涵,不仅从综合效益层的7个指标评价了轨道交通建设的基本目标以及轨道交通建设将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从与城市发展协调性的4个评价指标上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以及对城市环境、景观等的影响协调程度,同时从建设实施性的3个评价指标体现了对方案建设的可实施性评价.

4 应用实例

  以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为例,进一步说明所建立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考虑到武汉市的交通瓶颈为过江问题,对指标C7轨道客运量占公交方式比例稍作调整,涵义变为跨江客运量中轨道方式占公交出行的比例,建立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模型.

  采用层次熵决策技术[6],对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两个推荐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最终计算各评选方案距理想点的距离,距离越小,则方案越优.其结果与专家评审意见一致,如表1所列.

5 结束语

  实践表明,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合理的、科学的,针对具体城市的交通问题变更某些指标的涵义,可以使它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它的建立,将为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方案提供更科学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 丁卫东,刘 明.交通方式与城市绿色交通.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1):50~53
2 张定贤,范佩鑫.现代化城市的轻轨快速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8(2):10~13
3 顾保南,方青青.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0(1):24~27
4 张 航.高等级公路路线方案的优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3,27(4):486~488
5 陆化普,朱 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3;59
6 何 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系统分析:[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1998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