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文明时代,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都处于发育的初期,人类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尚没有分离。作为人类避难场所的原始聚落,既是人类精神的庇护所,又是人类物质生活的聚居地。刚具雏形的早期城市和城邦所体现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精神。原始文明时代,由神话、图腾、巫术等文化形态构成了物我不分的表象化、直觉化的文化模式。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民众为生计所累,以生产意义为目的的精神文化生产完全掌握在极少数的统治者手中。古代城市的主体文化形态,是以官方文化为导向的,官方掌握文化生产的控制权,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进入农业文明时期,随着物质财富的日渐增多,人类初步摆脱了求生的艰难困境,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也日趋分离。城市在民族性、地方性和历史性方面的社会文化特征日趋明显。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还离不开以物质生产为主的生产和文化模式。在农业文明时代,由经验、常识、习俗、天然情感等构成了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
农业社会以后,物质生产有所剩余,一部分不为生计所累的人士有闲暇从事精神文化的生产,成为“知书达理”的精英分子。在中、近代城市的文化形态上,精英文化的影响日渐明显,逐渐成为官方文化的代言者,并成为主导文化发展方向的中心文化。
文艺复兴使人类的主体性精神得到觉醒。作为工业社会思想基础的人文主义,把人的主体性描述为“人性”,以对抗宗教的“神性”,奠定了人处于主宰地位的根基。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工业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形成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对分离的可靠基础,并由此带来了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独立、快速发展。工业文明时代所具有的是以科学、知识等为主要内涵的理性主义的文化模式。
在工业化时代,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市民阶级走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心位置,他们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对于自然的偏爱,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使得现代城市文化走出了精英知识分子的象牙塔,逐步走上了平民化、大众化、商业化之路,使城市的文化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势态。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