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备考辅导:社工分析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意义
来源:优易学  2011-7-24 10:38:26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997年1月)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实现了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公共卫生队伍已具规模,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国60年来,公共卫生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发展。 

  社区作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全面地开展好卫生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体制与机制不断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如社区责任医师制度普遍推行,“家庭医生”功能逐渐显现,拉近了与居民的联系,特别是近年在抗击“非典”、手足口病防治、三聚氰胺“毒奶粉”婴幼儿筛查、甲型H1N1型流感防控等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权威数据显示,1998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城市总数仅100个,到2008年底地级市社区卫生服务已实现100%全覆盖,市辖区和县级市覆盖面超过90%;全国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223个,比上年增加13.9%;社区卫生服务站21895个,比上年增加8.8%。
  与此同时,“新医改”给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带来更大机遇,政府的相关投入大幅增加。从2009年开始,国家投入41亿元用于全国24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改建。目前,2009年的20亿元已下达;除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之外,拟投入2.2亿元用于社区卫生医疗设备购置;并加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
  医疗“大篷车”:  贴心服务进社区
  作为南京东路街道的“服务品牌”,医疗“大篷车”从创建的第一天起,就把“扎根社区、服务社区、为居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工作理念。
  案例背景
  1992年4月,在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领导下以及卫生服务中心的参与和支持下,由街道出资,卫生中心配备医生、护士、药品、服务的这种“软硬”相结合的街道医疗服务模式——医疗“大篷车”在南京东路社区诞生了。
  具体做法
  南京东路街道创建医疗“大篷车”的筹资情况如下:采用财政出资购买车辆和通信设备的办法,并为“大篷车”医生解决中午用餐问题;同时,医院提供医疗设备配备、医生及相关工作人员为社区内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由于筹备初期受到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街道将一辆脚踏“黄鱼车”进行改装,制作成简易的医疗服务用车,备有常用的医疗器具,200多种常用药品。“大篷车”配备一名驾驶员、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开始送医、送药上门,提供上门出诊、上门吸氧、上门换导尿管、上门注射补液、上门做心电图等各项医疗服务项目。
  1994年,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又添置了输氧、补液、导尿等设备,街道还出资配备了母子电话机和BP机通讯设备,以适应实发性和复杂性的病患者治疗需要。
  (一)管理模式
  “医疗大篷车”是由南京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接进行组织管理,对工作人员进行考勤、业务指导、培训和轮换。街道办事处给予一定的硬件帮助和经济支持,以使该服务可以正常运转。
  (二)运作机制

  “大篷车”经历了多年风风雨雨的磨练,在2000年黄浦区、南市区“撤二建一”后,“大篷车”还承担起新黄浦“南片”部分离休老干部、社区居民的上门医疗服务。为了进一步满足更多群体对医疗服务的需要,街道领导十分重视,又加大投入,新购买了一辆面包车,将其新增为“四轮大篷车”,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配了“大哥大”专线电话,增添了输氧补液、心电图等适合复杂、长期治疗需要的设备,使这辆“大篷车”能够基本胜任大部分急救治疗的需要,真正做到送医上门。小小的“大篷车”内,不仅装载了医疗设备,更装满了对社区居民的融融爱心。
  (三)产生的效益
  作为社区医疗服务团队,医疗“大篷车”的效益主要以群众的满意度、知晓率和口碑来衡量。多年来,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酷暑逼人,始终没有动摇“大篷车”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信心和理念。虽然,医生、护士换了一批又一批,但热心为社区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来没有变。黄浦、南市、徐江、浦东等地区,医务人员的足迹走遍大街小巷。他们走街串巷,下社区、进家庭、送医送药上门,先后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了50000多人次的各种医疗服务,因而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
  延安东路高架道路的建设,使一部分居民搬迁到梅陇紫藤小区。为解决和方便搬迁居民一时就医难的困难,医疗“大篷车”又开赴梅陇紫藤小区。居民们看到熟悉而亲切的“大篷车”,倍感亲切,奔走相告:“我们的流动医院又来了!”。医疗“大篷车”为社区居民上门医疗服务,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和感人的事迹,成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载体。

    同时,“大篷车”也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1997.8.17)、《新民晚报》(2000.12.11)、《文汇报》(1997.1.31)、《劳动报》(1997.8.11)等中央级和省区级权威媒体,曾多次进行专题采访报道。医疗“大篷车”不但被黄浦区委、黄浦区政府授予“为黄浦增辉十佳集体”、“黄浦区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并受到国家民政部的表彰,在上海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四)绩效评估体制
  医疗“大篷车”的医生走街串巷,与社区居民常来常往,医患关系密切,社区关系和谐。作为医疗人员,医生们始终把职业操守摆在第一位,严格按照医生出诊制度办事,对于老人的“红包”或礼品坚决不予接受。“大篷车”上的唐医生说:“我们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到居民家中是去给居民看病,帮他们摆脱病痛的,而不是给他们增加招待负担的。”正是这种从细微之处为病人着想的精神使“大篷车”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普遍赞扬。
  总结和体会
  在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区“示范街道”,拓展社区服务的同时,南京东路街道对“大篷车”的服务内涵又注入了新的理念,使其逐步发展成为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流动卫生服务点,成为社区服务立体式、多层次网络中重要的环节。
  医疗“大篷车”作为社区服务的项目和品牌,它已不仅仅是当初简单的送医、送药上门而已,如今已作为代表政府的形象直接面对市民,解决社区老人实际就医困难问题并与居民联络感情,从精神上关心市民。“大篷车”将医疗服务送入居民家中,它是通过十多年的运作所打造的“品牌”形象,这个品牌已不仅仅是代表南京东路街道的特色,它代表了区、市政府对社区服务的重视,更体现了政府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的务实精神。(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 曹丽娟)
  
  医疗“大篷车”在打造南京东路街道服务品牌的同时,凝聚和创造了一种“大篷车”的服务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篷车”精神紧扣时代跳动的脉搏,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符合社区服务的方向,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大篷车”以政府的形象面对市民,解居民看病难之忧,让人感到一种社会的关爱,在解除人们病痛的同时,更使人们的内心充满感激充满温暖,这正是具体而微、事无巨细的社区工作的内涵和伟大之所在。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综合辅导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