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经验分享:读《新浪之道》看网站新闻价值观及编辑素质
来源:优易学  2011-8-24 17:05:36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先说说我看《之道》的不易,首先是拿到书就不容易,因为人在美国所以不得不托朋友给我寄来,邮费比书价高几倍;然后就是扬扬40万言,小字密密麻麻,看得我眼花缭乱,思绪更乱。

在系统整理出观感之前,先谈谈片面的认知,首先说说中国主流门户网站的新闻价值观。

互联网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正成为现代社会的细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1998年下半年,中国的三大门户网站开始涉足网络新闻。但在逐渐摸索的过程中,三大网站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新闻价值观。

在《之道》中,阐述了的新闻观,就是“自始至终认为,自己的观点不一定高于他人”,基于此观点,的新闻力求快速与海量。新闻的编辑方针既定为“快速、全面、准确、客观”,同时在新闻的处理过程中形成了“平民化”原则。

而搜狐坚持认为,网络新闻应该向受众传递自己的观点。张朝阳曾表示,搜狐要有自己的观点,要解读新闻。其总编辑李善友也明确了搜狐的编辑理念:“我们的编辑理念定义为:通过有震撼力的新闻,表达我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我认为网络媒体一定有观点,就好比一个人,你必须要有自己的魂魄,一个媒体没有自己的观点你很难让它有魂有魄。”同时,搜狐还将新闻的目标人群定义为“都市劳动力人群”。它的特征是:不同阶层、不同收入的读者,但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比较关心世界的变化,并希望提高自己的兴趣来适应这个环境。

网易从网络社区起家,在追赶网络新闻的过程中依然将社区互动置于重要位置,从网友中挖掘新闻来源。在《之道》中,对网易新闻的提及率远远低于搜狐,可见在认可网易社区特色外,其对新闻的冲击与威胁远不如搜狐。

对于的新闻价值观,有的网友提出质疑称,陈彤所津津乐道的是新闻制定了一种行业标准,可是所倡导的新闻标准,从1998年算至今也已逾7年了,而7年对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沧海桑田的时间概念?相对于网络中间的生命周期律而言,这样一个“古老”的标准是否正在动摇?

对于新闻价值观的质疑不可避免的有来自搜狐的声音,拿木子美事件举例,因为这个25岁女人的言语大胆出位,又在日记中点到一个知名乐手的名字,所以成为各大媒体炒作的焦点,为此制作了专题称其为“木子美现象”。对此,搜狐的观点是木子美的消极影响,正在由于网的介入而被无限放大,关于木子美一个人道德观的问题,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对中国网络职业操守的思考。然后搜狐搬出了“互联网的责任和良心”的大牌。张朝阳不失时机地向媒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为大的门户网站对于整个放大的效果起了非常主导的作用,我们作为网站的编辑和门户网站的管理者,具有更重大的责任来保证互联网高度传播和放大功能的平台能够比较负责任,维持公正和良心。我们应该以研究者的态度看待互联网的各个方面方能使得网络在新的时代对社会起到非常积极的进步意义”对此,则坚持自己的看法,顶着压力继续报道木子美,其解释为报道社会上出现的现象是媒体的责任和义务,并没有因为报导了木子美,就表明要支持木子美,并称的报道是客观的,其中也包含了大量批评的声音。

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和搜狐在新闻价值观的不同。以“原始”的新闻平台形象出现,以快速传播海量真实的新闻报道为己任;搜狐则以“有甄别性”的新闻平台形象出现,在报道中将新闻通过自己的判断予以取舍,并将自己的观点有意识的融入新闻报道中,希望将搜狐的社会价值观影响给“都市劳动力人群”。

其实,在新闻价值观上无论是还是搜狐、网易都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说谁对谁错。但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如果把网络新闻当成是获取的阵地,当然希望其真实海量没有甄别;而如果把网络新闻当作是道德宣传的阵地,则更希望在真实的基础上,多弘扬真善美,少报道假恶丑,包括在报道有较大争议的话题时加以搜狐自己的观点。受众的立场不同、层次不同当然对网络新闻的要求不同。

对于媒体应不应该在报道中融入自己的观点,可能将是一个长期争议的话题。我个人的想法是不希望在别人的指导之下看新闻。但无论你的观点是什么,影响网络新闻良莠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网络编辑的从业素质。这就过渡到我要说的第二个话题。

先说说新闻从业人员的从业素质。记得,2003年新闻出版署与人事部共同建立了中国新闻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并进行了全国新闻从业人员资格培训考试,从北京开始,从人民日报等主流纸媒开始,凡在职人员都要参加,获得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新闻采编活动;同时,新闻单位必须录用有资格证书的人员。参加过这次培训的人都知道,其真正意义在于过滤社会上一些自称编辑的“假货”,去伪存真,为换发证将名录上网公之于众做前期的铺垫。而对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之微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即便这样,互联网新闻从业者连这样的培训都没有参加。只是在2004年的时候组织过几次学习,学习的内容也主要围绕着“三个代表”展开。互联网新闻从业者,并没有在政策上被规定必须被授予“网络新闻采编从业资格证”才能上岗。甚至连“网络新闻采编从业资格证”这个词都是我自己发明的。

如果说你支持搜狐的新闻价值观,认为应该让搜狐的编辑对新闻予以把握之后再传播给大众,那么你对搜狐编辑的素质没有丝毫担心吗?我并不是说搜狐的编辑素质不高,我只是觉得从正常的自我保护与欣赏的角度看,这种担心是很合情合理的。提高新闻编辑素质对于、网易等也都十分重要和迫切。

话外音再说几句,我个人的习惯是国内的去天涯和水木清华,天涯去的最多的是杂谈。但我常常看到帖子说某某辛辛苦苦码了几千字,发到上面不到5分钟就被斑竹删掉或转到地下广场,然后愤愤不平地问斑竹为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我认为你写得不够好”。虽然我没有来得及读到原贴,但看到斑竹这样的回答,我不禁要问:“什么样的文章算是好文章?”同时我也对斑竹的个人水平引发了严重的好奇。另外就是水木清华以及未名、百合等著名的,也多少存在这样的现象。

回到原来的话题,互联网新闻从业者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有着很大的不同。造成这一区别的主要因素还是网络新闻自身的特点。网络新闻编辑常常要在极短的时间快速做出反应,将新闻处理到位。这和传统媒体不同,传统媒体常常是、编辑、责编、主编,甚至总编层层把关,网络新闻没有这个时间。从这一点看,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的职业要求就更高,可事实上,对于网络编辑队伍的建设从上到下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另外一个区别,就是传统媒体对编辑的要求,往往专注于其新闻敏感性和写作能力上;而对网络编辑的要求除了这两点,还要求其外语素质和HTML以及图片处理等其他技能,因为要求的项目比较多,就很难说哪一个是样样精通的。这样在网络编辑的选择上就很难达到理想的要求。
样,的新闻也是出自其编辑之手,潜移默化地将会影响新闻的取舍,毕竟人不是机器,想做到绝对是不可能的。既然搜狐明确了要“解读新闻”的理念,就更要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对网民负责。

《之道》中提到了招聘时事编辑的要求:1、熟悉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2、新闻敏感性强,并具备良好的英文编译功底;3、具备较强的专题报道策划能力及一定的中文写作能力;4、计算机操作熟练,熟悉HTML语言,并熟练使用Word,Excel,PhotoShop,PowerPoint等软件;5、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并能适应夜班工作,工作细致耐心,责任心强,具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6、具备相关工作经验。

搜狐招聘时事编辑的广告是这样写的:搜狐新闻中心因业务需要,诚聘高级时事新闻编辑,欢迎符合以下条件的人才加盟:1、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新闻和英语专业优先;2、文字功底扎实,文笔好,有较强写作能力者优先考虑;3、英语水平6级以上,有较强的读写译能力;4、了解互联网,有志投身于网络新闻事业;5、喜欢读书看报,兴趣广泛,拥有灵敏的新闻触觉,有专题策划经验者优先考虑;6、诚实敬业,能吃苦,能在压力下工作;7、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工作有主动性。

《之道》在谈到网络编辑时,这样说:一个好的网络编辑常常需要独自一人承担从构思策划、采访、网络发布等多个环节的制作及页面展现。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体育频道报道足球比赛的编辑,如果不是足球通,至少也应该是一位球迷。

总之,网络新闻有其鲜明的自身特点,中国门户网站的新闻价值观的不同显示了网络新闻编辑和管理者对于受众理解的差异。在这个多元文明的时代,拥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未必会对社会带来多么大的负面影响,只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定位就可以了。至于网络新闻编辑的从业素质问题,毋庸置疑,亟待提高,且要不断提高,套用时髦词语,应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综合辅导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