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交流:为什么跨入五百强的是联想,而不是海尔
来源:优易学  2011-7-23 15:44:37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二,联想与海尔都进行了国际化,这两种国际化模式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联想的国际化初获成功,而海尔的国际化却依然步履艰难?
  过去的成功基因,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的,特别是中国的特殊背景,这种时候,重要的是在专注于主业做精做透之上的超越,进而通过海外并购实现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学不会海外并购的中国一流企业,大部分注定是没有未来的。当然,超越与并购是很难的,从全球的并购案例看,成功率并不高,但再不高也远比某些另起炉灶的多元化投机好上一万倍。经营企业是一场马拉松,不必要太在意一时一事。
  所以,就此来看,联想选择并购IBM计算机业务,是在主业之上的超越,从目前来看是成功了,值得欣慰,而TCL并购汤姆逊也是在电视机主业之上的超越,从目前来看似乎失败了,同样也值得欣慰,TCL真的失败了?我建议中国一流企业家群好好把联想与TCL做为榜样,特别是海尔,我觉得更应当研究联想与TCL并购的经验,不要把精力放在国内市场的多元化上,要把精力放到海外市场的专业化能力打造上,而这样打造的目的,就是并购。前段时间,听说海尔参与了GE家电的并购,我个人觉得,那是海尔很正确的选择!  二,联想与海尔都进行了国际化,这两种国际化模式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应当如何走?
  国际化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不要把国际化当成产品的国际化,好像有多少海外销售额,国际化程度就有多高。比如,华为已经有一半的收入是海外收入了,华为的国际化程度比联想或者TCL高?我看未必。
  我个人认为,所谓国际化是针对本土化而言的。要搞清国际化之前,先明白什么是本土化。然后一对照,就明白什么是国际化了。
  所谓本土化,讲的是什么?我觉得讲的是从一个特定区域,比如中国这个特定区域,所产生的特殊要求。这种特殊要求的核心意义在于,你不这样做,你就不能够发展(注意,不是生存,而是发展)。比如我们讲跨国公司中国化是什么意思?我在摩托罗拉做过战略规划经理,在当时,所谓中国化,就是把美国总部的要求转化为中国实施,就要去理解中国的政策,中国经济的现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消费者的情感与喜好。而这一切,真正要变成一种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旨在“高速发展”的团队文化,管理团队与奖罚机制。
  有了这种对比,我们就容易定义国际化了。所谓国际化,讲的就是满足全球化所要求的发展或高速发展的要素,这要求我们去建立于一种基于理解全球各个区域不同政策,不同经济现状,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消费者的情感与喜好等等这一切的公司文化,管理团队与奖罚机制。
  以这种标准,我们看看联想与海尔的差别。海尔的国际化差不多十年了,联想的国际化大致不过五年,我们看看两家公司的文化与管理团队的构成吧。联想奥运营销计划,无疑是国际化的一次“大跃进”,而这种大跃进相对应的是,联想的CEO是从戴尔过来的,联想的主帅杨元庆现在长期在纽约办公,联想的高管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来自海外。而奖罚机制呢?杨元庆的薪酬,印象中前年就已经是四千万人民币,大致五六百万美元吧,也大致接近国际化水平了。
  而海尔呢,国际化十年,海尔的文化给我们的感觉仍然是中国味十足,营销上近些年对概念的炒作中,什么健康空调之类,海尔也是其中之一。而管理团队上,海尔十年国际化为公司提供了多少高级管理人才?似乎不多。奖罚机制更不用说了,我相信,张端敏的薪酬能够有杨元庆的五分之一就不错了。
  同样的标准看华为的国际化。华为的业绩固然可歌可赞,但从公司文化与管理团队甚至薪酬奖罚上看,进步是不小,但与它的业绩并不相称。最近业界在传华为高层又在谈“过冬“了,印象中这是第三次谈过冬了吧?如果说,前两次谈还值得尊敬的话,那么到第三次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够不提醒华为注意它对待危机的方式。运动式的做法好处是高效,坏处是依赖于少数人的先知先觉。
  据说,美的也制订了计划,大约是在三年后冲击五百强。美的销售额大致是800亿左右,从销售额上似乎并不差多少,而且美的最近也在国内积极的并购。但我不知道美的注意到没有,在全球的五百强中,家电业中有哪一家是固守一隅,而没有进行国际化的?在全球家电业向中国转移的时候,美的的国际化进展迟缓,我们也没有看到太多有价值的行动,我不知道美的的五百强如何实现?即使实现了,又有多大价值?
  在这一点上,我异常强调一点,那就是建议中国的一流企业家们多关注TCL,多关注李东生。比起联想的成功来,我觉得TCL并购的失败经验更值得中国的企业家学习。在经营企业的意义上,研究失败的原因,反省失败,远比学习韦尔奇之类的成功经验更有价值。道理很简单,中国企业家们在本土市场上,已经被成功冲昏了头脑,普遍的狂妄与自大已经让我们的这些企业家们忙于自我“造神”,而不是把眼光放到下一个十年的国际化道路上。对TCL与李东生并购失败采取幸灾乐祸的态度,只能说明目光短浅与狂妄自大。看看TCL目前的管理团队构成,再看看狂人万明坚在哪里,我们也许就懂国际化是什么了?
  有时候正确地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就像两个人的婚姻中,唯一正确的问题是“爱”一样,我觉得中国一流企业未来十年只有一个正确的问题,那就是“你国际化了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