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进入了五百强,这是中国企业界的一大喜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企业家就被一个情节困扰着,那就是进入世界五百强。也许是因为追求的时间太长了,也许是早有所闻,当联想以168亿美元的营收位列第499位时,业界反倒陷入一片沉默之中。也许是大家都在思索,究竟是什么让联想进入了五百强?联想到底强在那里?
作为长期关注联想发展的管理专家,我想从对比海尔与联想的角度,来探讨联想进入五百强对于中国企业界的意义,我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中国改革30年来,作为市场化代表与领军先锋的联想与海尔,经历了哪些相同与不同?这种相同与不同对中国企业的启示是什么?
(2)联想与海尔都进行了国际化,这两种国际化模式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联想的国际化初获成功,而海尔的国际化却依然步履艰难?
(3)中国目前有一大批千亿或接近千亿的大公司,如华为,美的等等,如何管理过千亿的巨型企业?“五百强”榜凸显了那些中国企业的软肋?特别是在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如何在“冬天”长大?
一, 联想与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不同?在冲击五百强过程中,为什么联想成功而海尔失败?
1984年12月26日,张瑞敏带领新的领导班子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张瑞敏到农村大队借钱,才使全厂工人过了一个年,这就是日后名声大振的海尔重生日。
也是在同一年,柳传志带领10名中国计算机科技人员,怀揣着20万元人民币在北京一处租来的传达室中开始创业,取名"联想"(legend,英文含义为传奇)。
在这两家公司的历史上,海尔标志性的事件是张瑞敏砸冰箱,而联想标志性的事件是结束“汉卡”,确定走“贸工技”的道路。这两个事件在两家公司的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价值,甚至可以说,从此植入了两家公司的战略基因(DNA)。比如海尔的“砸冰箱”,把有质量问题的冰箱,用运动式的“砸”解决,这表明海尔把冰箱的质量问题看成是“企业文化”问题(对内部员工),或者是一种人心与口碑问题(对外部客户)。从这种思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海尔会把“砸冰箱”这种对质量的重视,转化为“以服务支撑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并以此为利器从价格战中异军突起,横扫家电行业,势不可挡。
与此相对应的,是联想在“联想汉卡”成功之后,对“技工贸”与“贸工技”的选择,从后面爆发的柳传志与倪光南之争,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联想这一选择背后的艰难。柳传志决定选择“贸工技”道路,表明了联想对中国企业长期“赚钱”的一个判断,这个核心是市场,而不是技术,从此联想开始致力于打造“渠道增值体系”,可以说,联想2000年之前的成功,基本上是依赖于这个体系。
事实上,中国渡过20年左右的一流企业,无论是万科还是TCL,也无论是华为还是格兰仕,在它们的发展史上,都有这种标志性事件。比如万科在多元化扩张之后决定做减法,收缩于房地产业务,TCL在产业升级中的“王牌电视战役”与二三级城市的“精耕细作计划”,华为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蚕食道路,格兰仕决心整合微波炉全球制造资源,打价格战等等,都对这些公司的未来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这些标志性的成功事件,既构成了这些企业的成功基因,也构成了这些企业战略天花板的一部分。
以联想与海尔为例,联想的核心能力是与渠道商做战略性的结盟,通过把计算机当成消费品来运营,成功地运作了一个提高品牌价值进而提高价格的游戏。我曾经通过对比戴尔与联想分析过,联想这个游戏的弱点在于,计算机毕竟不完全是消费品,所以,当联想面对戴尔的时候,戴尔整合价值链的直销战略明显会占上风。但这几年计算机的趋势却是越来越消费化,计算机演变成了多媒体终端,我们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戴尔的日子,包括在中国的日子为什么难过,而联想的日子,包括在海外市场的日子似乎更好过一些。
相比而言,海尔以服务替代质量,进而支撑高品牌价值的做法,在国内是畅通无阻。这种思路当然不可能复制到海外,但这个游戏的另一面却是可以适用的,那就是在客户价值层面的“投机取巧”,从这种思路,不难理解,海尔进军海外的时候,为什么会先做大学生宿舍的小冰箱,这与海尔看重客户价值是一脉相承的。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海尔要在海外设厂来支撑这种小冰箱战略?考试大论坛
如果海外的模式还不足以说明这两家公司经营模式的真正区别,那么,他们在国内的选择就足以分出高下了。联想国际化之后开始做减法,集中精力专注于做计算机业务,手机甚至IT服务都在渐渐剥离,特别是成为奥运助商,这些都表明了联想越来越想成为计算机的代名词。反过来看,海尔在多元化道路上越走越远,有数据为证,04年,海尔的销售额就已经达到一千亿,差一点就进入五百强的榜单,但也许没有进是件好事,进去之后又退回来,那不更显出了海尔在战略上的迷失?
联想与海尔的这种对比,对于我们其它中国企业的启示是很重要的,第一,过去成功的基因很重要,那是现金流之本。比如联想到现在为止,不也仍然对渠道大加投资?努力打造成为全球最强大的渠道(制造)运营商。同样,海尔(全球品牌网)以服务支撑品牌也有其局限性,但专注于做服务来整合产业在国内仍然有很大空间,为什么并购科龙、并购小天鹅的不是海尔?为什么家居集成、生物科技行业中有海尔?同样的逻辑,万科的专业化,TCL的产品突破与区域精耕细作,格兰仕的资源整合,都是这些公司的现金流之源泉,在没有超越之前,要坚固才是。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