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导游资格考试辅导:自然资源问题及答案
来源:优易学  2011-12-4 10:33:59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11、雅丹地貌景观的形态特征与形成原因/
雅丹地貌是在尚未固结成岩的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地貌。其形态特征表现为长长的沟槽陡坡地土墩相间分布。

12、鸣沙山沙鸣的原因
沙鸣的声响会因外界环境的不同,因沙粒运动状态不同而异。关于沙鸣的原因,比较集中的四种解释是:
1. 电荷说。持这种解释的科学家认为,阳光照射下的石英沙粒会产生静电,带电的沙粒在外力作用,彼此摩擦发出的声音。
2. 共鸣说。持这种解释的科学家认为,沙丘的构成状态就像一个天然的共鸣箱,沙粒滚动所发出来的声音在共鸣箱的作用下被放大。
3. 碰撞说。持这种解释的科学家认为,声音是由于沙粒彼此碰撞而发出的。
4. 吐气说。持这种解释的科学家认为,在夏日炎热阳光的烤灼下,沙层增温后,内部的空气因膨胀顺沙粒间隙向外排出,导致声响。

13、山东济南市的72泉属于那种泉,其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济南的72泉属于上升泉中的涌泉。涌泉是次下承压水的露头。含蓄承压水的地层均为倾斜呈楔状,含水层被上下两层不透水地层夹在中间,其中所含蓄的水就像在水管中一样,可以从高处流向低处。处于倾斜含水层低处的水承受着上部静水的压力,一旦低处的含水层暴露在地表,承受压力的水就会涌出地面,涌出水头的高度因承受的压力而异。只要倾斜含水层上部持续有水的补给,涌泉就不会停息。

14、简述钱塘江大潮景观形成的原因
1、 天文原因:
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是日、地、月间的万有引力,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于庞大的海水流体所产生的水面周期性升降现象。一年间,海水水面的升降现象存在着三种周期性,即日周期、月周期和年周期。一昼夜间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当月亮处于天顶或天地(即穿过地心另一端地面的天顶)时,海水开始上涨;当月亮处于地平线来年果断的天际时海水开始降落,此为日周期。一个月间有两次大潮和小潮。两次大潮分别出现在朔、望月日(即农历初一和十五),由于此时日、月、地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太阳的引潮力与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因此,高潮水面为全月最高点,称大潮,低潮水面为全月最低点,称小潮,此为月周期。一年有两次最大潮和最小潮,分别出现在春分和秋分前后,此为年周期。中国农历的八月十八恰在秋分的前后,是最大潮发生的时节。
2、 地文原因
海水注入杭州湾,那儿的钱塘江河口宽达100公里,但钱塘江在六和塔附近的上游,宽度却不足2公里。如此悬殊的河道宽度差异使潮波上溯受到约束,能来能够相对集中,潮差明显增大,是潮墙形成的重要原因。
钱塘江位于长江南面,由于沿岸横向海流的作用,把长江泄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潮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时,被拦门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了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3、 气候水温原因
根据中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的活动规律,春分时节,雨带还停留在大陆南面的南海海面。钱塘江江水补给主要来源于流域区内的降雨,因此春分时节江水水量不大。九月后,锋面雨带迅速从北方撤回到长江以南地区。由于雨量的充沛,江水流量很大,江口也因丰沛的雨量而升高,向下奔腾倾泻入海的江水与倒灌的海水彼此顶托,这不仅更加助长了潮面升高的幅度,同时增加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气势。

15、简述地表水体不同水色的原因
水本身物色,自然界丰富的水色是由于它自身的物理性质、它所在的地理环境以及水生植物和水中所含的泥沙与矿物结晶体的颜色等诸多原因造成的。
纯净的水体对阳光的光波具有吸收和散射的物理作用,其对光波的吸收的强度与光波的长度成正比,散射的强度与光波的长度成反比。自然水体所呈现的色彩与其水深密切相关。当水体很浅,不足以体现它的得吸收与散射作用时,水是无色的透明体。当阳光射入较深的水体时,三原色中的红色光比首先被全部吸收。当时水色表现的是对剩余的两原色黄、蓝光波所构成的绿色系光波散射的结果,绿色的深浅度视水深由浅向深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黄色的光波被逐渐吸收、削弱的过程。当黄色的光波也被全部吸收后,水体散射的就只有蓝色的光波了。

16、黄山云绝绝在何处,为什么黄山会形成如此绝伦的云海景观
在黄山云、松、峰、泉四绝中以云海为首。黄山云海之绝,其一绝在其云量大,其二绝在云雾变换之快,其三绝在云日之多。
云系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水滴与冰晶的结合体,水是云雾之源。黄山云日之多、云量之大事由于成云致雨的水汽来源充足。黄山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东临钱塘江口,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可以长驱直入到达黄山,黄山峰峦高耸,使暖湿气流受阻。当暖湿气流沿坡上升,与冷空气发生激烈对流时,水分遇冷凝结,成云致雨。山区全年降水量多达2395毫米。黄山及其周围地区多湖、多泉瀑,山上植被茂密,这不仅对降水有巨大的含蓄能力,使之不致流失,同时,水面的蒸发、植被的蒸腾是当地大气中水汽补给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黄山云雾的瞬息万变与其特有的地貌结构和山体不均衡的受热密切相关。黄山峰岳林立、峰谷相间,由于峰顶与谷底地面白天受热增温与夜晚辐射降温的速度差异,产生山区特有的沿山坡滑升或跌落的山谷风。对于每一座山峰来讲都有向阳坡和背阴坡之分太阳照射下,阴阳坡受热不均,近地面大气运动速度不同,便产生山谷中横向的气压差以及压差作用下的气流运动。云雾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气流推动下,在山谷中飘移、变换。

17、简述佛光的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佛光又称宝光,其景观为外红内紫排序的七色光环围绕着中心的人或物的影像,犹如传说中佛与菩萨“真像”的显露,又似西方人心目中宝石周围的光环。
佛光是大气中光通过折射、衍射而形成的一种奇幻景观。在山区通常出现在观测者的前方或前下方。佛光出现的条件为:太阳的高度不大;观测者的前方要有云雾,天空晴朗无风,云雾层稳定;太阳、观测者与云雾层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观测者位于中间。此时,人投影在前方的云幕上,若云滴间的空隙满足了光波衍射现象发生的要求,奇观便呈现在观测者的眼前。光环的大小与云滴间空隙的直径呈反比关系,即满足衍射发生的空隙直径越小,光环的直径越大,反之越小。佛光出现的次数、光环美丽的程度,因云雾日的多少、空气湿度的大小以及大气的稳定程度而不同。

18、简述蜃景的类型及其成因
蜃景及海市蜃楼,是地面或水面景物反射的光线,在密度不同的稳定大气中传播,发生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幻景景观。
蜃景分“上现蜃景”、“下现蜃景”和“侧现蜃景”等类型。“上现蜃景”和“侧现蜃景”是水面上空出现的海市蜃楼,成正像。“下现蜃景”是沙漠地带出现的海市蜃楼,成倒像。
在水面或陆面上空的稳定大气层中,由于在垂直方向过水平方向上气温的急剧变化,空气密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当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就出现了它的影像,此即“上现蜃景”。当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急剧变化时,在实际景物的一侧就会出现一排它的影像与之同在,此即“侧现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而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的下方出现它的倒影,此即“下现蜃景”。

19、极光现象的景观特征及形成机理。
按极光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弧(或称为弧状极光);二是有弯曲褶皱的飘带装的极光带(或称为带状极光);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或称为片状极光);四是像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或称为幕状极光);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或称为放射状极光)。当人类用太空的视角观察极光现象时,则呈现为环带状。
极光是稀薄的大气层中产生的复杂的电现象。道理是,带电粒子撞击气体的分子或原子,使之获得能量,外层电子脱离。而离散的电子还要归回,当电子归回是,分子或原子复原就要释放原来所获得的能量,释放的能量以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发出,即显现出不同波长的光线。
高层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不同元素的气体受轰击后所发出的光的颜色不一样,因而极光就显得绚丽多彩、变幻无穷。
极地上空撞击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带电粒子来自太阳活动放出的太阳风。,作为太阳风的一部分荷电粒子在到达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磁场俘获,并使其沿磁力线飞向两极。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带电粒子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逐渐形成密集的粒子群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发出光芒,形成极光。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气、磁场和太阳风是极光形成的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

20、对比分析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相比较于传统大众旅游发展速度快,无控制、短期行为的特征,生态旅游的总特征是发展速度慢,有控制,长远。传统大众旅游员工未经训练,常规宣传,强硬促销。以追求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以项目主导发展战略,未规划,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吸引大众旅游者。目的单纯,仅是为了享乐、放松,很少注意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及产生的自然现象大群体的旅游。而生态旅游员工训练有素,精神促销,且能教育旅游者。科学规划发展战略,近量利用原设施,就地取材。在保护的前提下,环境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并重。希望获得有深度的真正能够经历;追求身体和精神的挑战;希望于当地居民交往学习文化;适应环境,探索未知现象,避免走常规旅游路线。一般是不超过20人的小群体旅游。
在传统的大众旅游中,旅游经营者和游客是最大的受益者,在管理方式上,以游客为主,不注重环境教育的宣传,交通方式不加限制。入住大规模的现在酒店,市场价格较低。而在生态旅游当中,旅游经营者、游客当地社区和居民共享利益,以保护为主,有选择的满足游客,寓教于游。尽可能的选择无污染的交通工具,大多选择小规模的、有当地特色的家庭式的小旅馆,市场价格较高。

21、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建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世界范围的工业化进程使人类面对的自然遗产(有美学和科学价值的地质结构、地貌形态、生物种群等),所创造的文化遗产(有历史、艺术、科学价格的文物、建筑群、抑制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伴随着现代化景观的发展,原始的自然景观和传统的文化景观在迅速消亡。为了确定、保护和恢复全人类的共同遗产,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同时决定建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凡被通过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其国家级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均可申请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一经列入则作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得到保护。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刀刀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