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生年族里考辩
来源:优易学  2011-7-11 18:27:26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吕洞宾是我国道教史上很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
  他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民间尊称其“仙公”、“吕祖”、“吕仙祖”等;历代皇帝对其封号有“妙道真人”(宋太祖)、“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元世祖)、“纯阳演化孚佑帝君”(元武宗),可想而知他对宋代及后世影响之深远。但对他的生年和世族关系,千百年来却众说纷纭,多存异议。
  从新近发现的吕藏、吕让墓志,结合史料有关吕渭的记载,对吕洞宾生年、族里作进一步的考证与探索,试图透过历代记载对其推崇神化的斑斓色彩,以求接近历史的真实。
  一、吕洞宾应为晚唐人
  关于吕洞宾生年之说,诸多认为是唐代人。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246行吕真人“江州望江亭自记”云“……唐末三举进士……年五十,道成”;《列仙全传》卷六云“唐贞元十四年(798)四月十四日巳时生,因号纯阳子”;《安庆府志》载“吕岩字纯阳,别号洞宾,天宝时人,以进士授江州德化县令”;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十八行《雅言杂述》载“吕洞宾为唐懿宗时人,咸通(861-874)中及第”;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云“先生名岩,字洞宾,河中府人……唐礼部尚书(应为侍郎),渭之孙,渭四子:温、恭、俭、让”;据《杨亿谈苑》载“吕自言是渭之后”。吕渭在《唐书》中传记,系吕洞宾祖父,吕让系其父。
  据吕让墓志记,让生于唐贞元8年(792),卒于唐大中9年(855),以此推论,吕洞宾最早不会生于810年前,其理由是:“吕让有五子、四女,长子早夭……”按吕让18成婚推算,吕洞宾出生只能在810年以后,这样就排除了其为天宝时人和生于元贞十四年的说法。继而,他的出生最晚不会超过公元855年(其父已死)。由此论证,吕洞宾应为晚唐人。
持五代北宋初一说法,其依据是《宋史·陈抟传》,认为吕洞宾与陈抟是同时代人,即后周及宋太祖、太宗年代,并推测吕洞宾年辈晚于陈抟,显然是谬误的。
  北宋初,由于政治的需要,吕洞宾的声望越来越大,假冒吕洞宾者必有其人。如陈抟传中提到的“吕洞宾”,数往来于陈抟斋,十之八九为“冒牌货”。假做真时真亦假。吕洞宾由此进入神化阶段,掩盖了他是人不是神的本来面目。
  让我们再从另一角度分析以上所引: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与吕让墓志主要经历基本吻合。再看会昌中两举进士不第是否是可信,正如前文所述,吕洞宾的出生只能在810年以后,按814年左右出生计算,到会昌年中,洞宾已是27-32岁之间的人了,作为书香门第之家的吕洞宾到了30岁了仍未考中,心是不免顾虑重重,其父是元和十年(815)中进士,时为23岁,加之两伯父的英年早逝(吕温771-810,年仅40岁)无疑给其心理上投下了浓厚的阴影,遂产生仕途渺茫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北宋末的《雅言杂载》说他“咸通初(860-863)举进士。”时年吕洞宾已是近50岁的人了,故说他“携家隐于终南山,学老子法,辟谷变易形骸。”这又与《能改斋漫录》载吕洞宾自传石刻中“吾得道年五十”正好相符,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另据入仙研究成果表明,八仙的传说始于唐代。宋代关于八仙的传说不盛,个别名号逐渐有失落者。其后因金人王重阳派道教之盛,八仙之传又复兴,遂以宋人之名补其缺者,元曲中多有取于八仙之事。据王树民在《文史知识》1997年4期撰文指出,八仙中最后较为固定的是:张果老、钟离权、吕岩、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铁拐李和曹国舅。其中前六人皆为唐人,以此亦可证明吕洞兵为唐人。而且在芮城县永乐镇原永乐宫旧址发现,元代潘德冲重立的“有唐吕真人祠堂记”碑,内言吕公祠初修建于唐代,因于1244年山火焚烧,金元人重修。如果洞宾生宋代,那么乡人就不会在唐代为其修观盖祠了。
以上所析,证明吕洞宾是晚唐人比较接近史实。
  二、吕洞宾的籍贯与族里
  关于吕洞宾的籍贯争议,主要持三种说法:一说湖南岳阳人。持此说是据《茶香室三钞》卷18宋代邵博《闻见后录》“唐吕仙故家,岳阳人”。当年吕洞宾云游天下,传说遗迹甚多,曾有其三过岳阳楼诗传世,但无确凿依据说明吕洞宾系岳阳人,此《录》之说疑为以讹传讹之嫌。二说京兆人。此说源于岳洲吕洞宾自传石刻“吾乃京兆人”和前举《江州望江亭自记》云“吾京川人”。
  京兆一词,虽说为唐朝府名,治所在长安、万年二县,但从广议上讲,应包括关中全部地区,唐时京兆府辖二十三县。按吕让墓志谍谱记述:吕让父为吕渭,祖父延之,曾祖崇嗣,其为“太岳之后”。而吕藏墓志(736年)“蒲乘为……吕圭-吕休-吕徽-吕贵成-吕藏-吕湮”。吕湮同辈中并无崇嗣,延之的父亲是崇嗣,而无吕湮,说明吕渭非吕藏之后的直系传承。虽为一族(宗),谍系旁支。吕藏墓志出土于首阳山下风陵原,可知吕氏家族在唐时乃河中府盛族。
  吕让志文简要记述了其一生的仕途经历“……七岁失怙恃(吕渭卒于800年),23岁进士及第、解褐秘书省校书郎,以支使佐。故相国彭原李公程于鄂岳,岁余入京,奏相国崔公植,以公文章名重,欲特以右拾遗,史馆修撰授公。公以年少谦辞,即曰:除蓝田县尉,□高公霞寓,以勋业临边,欲重府幕,强公为书记。改监察御史,裹行转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府罢除三原县令,改检校尚书,仓部员外郎,兼侍御史。以留守判官佐相国彭原公于北都门,检校都官郎中,府□随表赴阙,授海州刺史,罢郡西归。时彭原镇大梁(开封),以军司马留公,改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未半岁,彭原公再领河中,公职如故。其冬,奏锡金紫,才出强仕,极命服之贵,时论荣美。洎彭原公南镇岘首,(襄阳)亦请公从,府罢除膳部郎中,改万年县令,疾免。既为司农少卿,迁右庶子。”此段记述既填补了《唐书》正史吕让任官记缺佚,同时也印证了吕洞宾幼年可能随父生活于京兆地区,如志文中提到的蓝田、三原、长安、万年等地,均属京兆地区,吕洞宾自称为兆人,为泛指之意,并无错误。
  三说河中府永乐人。持此说据《河南府志》云“吕岩字洞宾,本府河中人”,唐时,河中包括如今永乐镇。又据《道藏》记载,吕洞宾是唐时河中府永乐人。他三次赴京会试不第,遂淡泊功名,隐居于故里之北九峰山潜心修道十九年,曾浪迹天涯,度化传道,随后携家隐入终南山不知所终。
  元朝新立,推崇吕洞宾的全真道教,元宪宗二年赫令在九峰山南麓建设“纯阳上宫”,在其故里营建“大纯阳万寿宫”,即迁于龙泉新址的永乐宫。永乐宫纯阳殿壁画“瑞应永乐”,说明吕洞宾出生于永乐,现在尚存元朝宪宗皇帝的圣旨碑和吕仙的百字碑等古文物,亦是明证。
  另据吕让志文云:“繇是为德王傅,因中书哗阍者,降太子洗马,分司东都,复为濮王傅,改秘书监,致仕。”又言“在朝十余载,分洛八载……文翁之化,班马之文学,荀黄之德量,羊公仁受,山公俭节不掌乎?纶纟孛 文柄不显乎?相印将坛不至乎?天乎天乎!不知所以然而然也。”道出了吕让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喟叹!晚年,客死东都任所私宅,次年葬于洛阳邙山清风原大茔。这就是吕让为什么会葬于洛阳的真实原因。人生是一条多彩的河,它首先是流动的。生于此,长于此,死于此是一种模式;生于此,葬于彼也是合乎人生轨迹的。君不见,封建社会,易地做官,客死他乡者比比皆是,无需就此来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名人们的出生地、葬地、活动地也不可能同在一处。正如有人曾以元刻石碑“大唐纯阳吕祖墓”的发掘证明该墓死者是天圣年间以后人为依据,由此否定吕洞宾为“唐河中府永乐人”一样,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墓主人是天圣年以后下葬的。这是科学揭示的史实,可以肯定。但元人立碑刻石是满足一种社会心态,他们立碑记事只能表明当时的一种虔诚心态,正象人们在堂屋设牌祭祖一样,无需有真骨存入。又如现时清明祭祖,由于历史迁变,环境变化后人有时也弄不清先祖墓地的确切方位,就捡个大致的地方,掬土成冢,挂纸烧“钱”,以满足活人的心理平衡,并不能证明他们的先祖是子虚乌有,故意捏造。屈原投身汩罗江而死,这是人们的共识,具体死在哪块地方,恐怕难有人说清,而历代人们为纪念屈原,包粽子投入洁净的江面请亡灵食用,也没有人指责他们投错了地方,更没有人论证屈原是否能真正吃到粽子。因此,用后人怀念前人的方式来推断前人的时间、地点似乎是不够严谨的。
  三、结语
  吕洞宾当为晚唐人,生于公元814年左右,即唐宪宗元和9年前后,系河中府永乐人。其父吕让,生于792年,历任蓝田县尉,三原县令,海州(江苏连云港市)刺史等职。晚年(855)客死东都洛阳。其祖父吕渭,官至礼部侍郎,卒于公元800年。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