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做坛城供品的简要方法如下:用手把最底层带有平底的基座容器把稳,然后将第一个圆形套圈置于其上,用手捧上青棵或小麦、稻米等仔细地将套圈内的空间填实。填充物除了谷外,还有药材种籽、绿宝石、珊瑚、珍珠、金粒、银粒或其他金属块,往往将这些东西与谷物种籽掺合起来作填充物。待填充的物品与第一个套圈齐平之后,再往上面放置第二个套圈。此后依此类推,都用如上所说的方法放置第三、第四个套圈。最后将顶饰置干第四个套圈之上。如上所说,坛城容器中应填入一种谷物或上面提到的各种宝石和贵重金属,但是如果没有以上的材料,也可用小石块和沙粒来代替。
安置好坛城供品后,就要念诵与坛城供品内容相关的颂文。此后,用手一捧一捧地捧着谷粒堆到坛城供品上,通常是三十五捧(三十五是最大的数。此外还有二十五、二十三和七)。与七种王室宝物(或称七政宝)等供品具有象征意义一样,坛城供品也具有象征意义,坛城的每一层都象征整个宇宙的组成部分;堆在坛城容器上的每个谷物是整个供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还可以使人们明确所献供品的实际意义。假如某入将一件供品的不同部分按同一圆心垒施起来,那么他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做成坛城供品。这正如一个人通过针眼看山,或者用一个手掌大的镜子看到了自己的整个面貌一样。用这种方法,制作坛城供品的人就可以将制作坛城看作是)拥有整个宇宙的途径。
供品也可以分为若干类:可分为有主供品,例如生长在私人庭院中的花朵;无主供品,例如长在荒野之外的野花。也可分为有形供品和无形供品。还可分为外供,即为外在五官感知的供品;内供,如献者已确定了观修的神灵,在观修的过程中,由他所献的经过祈颂的供品,像茶、酒等等(神灵将对茶、酒供品进行佑护);密供,如供献的妇女伴偶。信徒还可以在他获取空之后,供奉空之供品。那些还没有达到圣者位的人可以供奉业力供品(又称有上供品或世间供品);那些达到圣者位的人可以供奉无上供品(或称出世间供品或法供)。
供品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十六类或十类。具体是根据供品反映的内容,供品的形态,供品的属性不同而变化的。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崇拜形式都始自于信仰佛教的印度,但是还不能把这些崇拜形式看成是非佛教的崇拜形式。这些崇拜形式的一部分内容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就已经在藏地广为流行。佛教传入后,旧有的崇拜形式被吸收到佛教的崇拜形式当中,这一过程是非常明确的,然而,我们没有必要否定今天仍在佛教仪轨中奉行的宗教崇拜形式。有一些撰写藏学面的著作的作者没有深入地研究西藏的宗教实践,只是看到了一些令这些作者”眼花缭乱、陌生的仪式,使他们得出了一个肤浅的印象,于是称藏族人信奉的佛教不同印度的佛教,进而起了一个只有他们自己承认的名称--喇嘛教。不幸的是,虽然这个臆造的词已经非常流行,但在这个关口上,我并没有打算就“喇嘛教”一词进行商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反驳。一种重要的宗教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固有的传统和习惯,这种例子在世界上大多数宗教流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此外大多数外在的宗教仪轨实践都是发展的结果。这种发展是继承性的,是一种宗教仪轨实践继承了它以前的宗教仪轨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崇拜方式,对实际的宗教本身(即宗教教义本身)不产生什么影响。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