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宗教崇拜与供品
来源:优易学  2011-6-7 12:52:12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藏语中的”供品“这个词,既指对神佛的恭敬与崇拜,也指实际供奉给神佛圣物的物品。 
  被认为是适合用作供品的物品包括外观漂亮能欣赏的物品,美妙动听的声音,能闻能尝的美食,轻巧柔软的衣服,珍贵的珍宝装饰等等。对某些宗教仪式来说,释迦牟尼佛已经详细地列举了仪式中所有法物的主要部分,根据这一规定和供品的来源,将释迦牟尼佛没有列举的物品,依据其各自的效能统统作为供品使用。这样,印度制作的供品类型都限定在特走的区域内,并遵循一定的法则。 
  藏族人有一个传统的礼仪和爱好,这就是大量地制作供品,即使在西藏绘画中也能看到这种爱好。在西藏绘画中,常以珠宝、果实、鲜花作为供品,这些供品是敬仰崇拜神佛及佛法的标志。同样,唐卡画四周的锦缎装饰,神佛塑像所穿的衣袍都用最好的材料,包裹经书也用棉市、丝绸或锦缎,都是崇敬佛法的标志。表达对神佛的崇敬还可以用通过给金属雕像镀金、修饰的方法来表达。筑于户外的佛塔,也应该精心保养、刻意修饰,用以表达对佛法的崇敬。西藏宗教传统的供品是“朵玛”。“朵玛”有各种形状,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白色、红色和黄色),大小也不一致。“朵玛”是用藏族人的主食青稞面做成的。如果“朵玛”仅仅作为供品使用,“朵玛”的外观就比较简洁;但如果用作修习目的,“朵玛”的外形就变化多端,而且在“朵玛”的表面有各种颜色的装饰图案和酥油雕塑。关于“朵玛”供品的制作还有专门的仪轨书籍,这些书籍叙述了“朵玛”的性质,绘出了适合于各种不同场合的“朵玛”供品的图形,并且指明了制造“朵玛”应该遵循的工艺程序。供献“朵玛”供品的人可以通过向神佛供奉形色俱佳的“朵玛”,获取更多的善业功德。 
  很早的时候,由于馒头是主食,印度的圣徒大都把馒头作为他们的主要供品,以致时至今日用馒头(音若帝)这个词来指代食物一词。一些以稻米为主食的地区也这样称呼。敬献供品时,要以抑扬顿挫的音调念诵祈祷文、不断地击鼓、击钹、吹响长法号"顿钦"、吹响海螺号和一种类似双簧管的乐器沙喇子。 
  一般在进行宗教崇拜活动时,还要向神佛供奉香料植物、鲜花、点燃的酥油灯等等。向神佛供奉“净水”的作法更为常见,它构成了西藏宗教崇拜活动的一项内容。阿底峡尊者赞扬雪域的水具有八种优点,仅仅用水作为供品就足够了。尊者说: 
  雪域之水, 
  尝一口冰凉爽口, 
  新鲜纯净, 
  清澈又香甜; 
  喝起来不伤脾胃又滋润心田, 
  这就是有八种优点的藏地之水。 
  因而,当向神佛供奉“净水”之后,作为供品的“净水”就已经具备了以上所列出的八种优点。虽然水比较容易获取,但作为供品的“净水”已不同于一般的水、那么以“净水”作为供品的人就不会因为向神佛供奉的供品价值太低而导致恶业。 
  “净水”可以盛在用金、银、黄铜、青铜或玻璃等任何一种材料制成的容器中,藏语称之为”却顶“。贫穷的人家甚至可将自家的饭碗洗净之后作为盛“净水”的容器。容器没有固定的形状,随个人的喜好而定。但是如果有可能的话,“净水”容器的体积要比一般用的饭碗大一些。给神佛供奉的“净水”(指盛在容器中的“净水”),也没有固定的数量限制,最为常见的是供奉五碗、七碗、十碗或一百碗“净水”。 
  坛城 
  坛城一词,梵文称曼荼罗,它可能指好几种各不相同的东西,我们这里讲的”坛城“是作为供品的坛城。坛城是一种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供品,是应用很广泛的供品之一。坛城供品的意义在于佛徒的信仰,这种信仰认为宇宙万物皆是业力(众生有情的所作所为)作用的结果。每个人由于业力的作用,并且自身也处于整个宇宙之中,故都要为宇宙世界有所贡献。如果供奉了坛城供品,就等于为宇宙做出了贡献,担负了他本应该分摊的一份责任。坛城供品与其他供品一样,也是为上供者积聚善业的途径之一。至于所积善业的量有多少,则取决于所献供品的类别。可以这样以为,供奉象征虚空宇宙的坛城供品,最终会比供奉其他供品积累更多的善业。构成坛城供品的坛城容器形状各异,最为常见的是用一个带有很高直边的平底圆盘,在圆盘上面再配置三至四个没有上下底的圆形套圈(即铁围山)。这几个圆形套圈都按同一个圆心一个个地垒上去,套圆的直径由下到上逐渐缩小,容器与套圆中的空间由作为供品的青棵等谷粒填满。坛城容器的最上端配置一件装饰物,称顶饰,顶饰的中央通常有一只法轮。坛城容器可以用金、银、黄铜、青铜制造,也可用木材、石块、石板、甚至用胶泥来制作。具体采用什么材料,这要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富裕程度来定。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