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河南宗教概况
来源:优易学  2011-4-4 14:22:10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河南有中国西行求法第一人、第一个受戒出家的汉僧
  朱士行(约三世纪),三国魏僧人。原籍颍川(治在今河南禹县)人。少年出家,嘉平(249-253年)中,县柯迦罗弘传《僧祗戒本》,并创行依羯磨法授戒朱士行依法受戒为比丘,与在他以前仅仅以离俗为僧的有别,因此后将他当作汉土真正沙门的第一人。他出家后,专心精研经典。当时最流行的译本是《道行般若经》,他常在洛阳讲此经。但《道行般若经》的传译者理解不透,删略颇多,脉络模糊,文句艰涩,难于理解。他感叹大乘里这样的要点竟译得不彻底,就发愿寻找原本来弥补这一缺憾。甘露五年(260年),他从长安西行出关,渡过沙漠,辗转到达了大乘经典集中地的于(今新疆和田一带)。在那里,他果然得到《放光般若经》的梵本40章,60余万字。因受到当地声闻学徒的阻挠,未能将经本很快送出,直到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才遣弟子弗如檀(汉译法饶)等10人送回洛阳,惠帝元康元(291年)由竺叔兰、无叉罗等人在陈留水南寺译为汉文《放光殷若经》,计20卷。朱士行终身未回汉地,80岁病死于阗。其所得经典虽只有《放光般若经》一种,译文仍不完整,但对当时影响很大。一时学者如帛法祚、支孝龙、竺法蕴、康僧渊、竺法汰、于法开等或者加以注疏,或者从事讲说,都借《放光般若经》来弘扬般若学。因朱士行求法故事动人,后人有托名《朱士行汉录》经录著作,此录在隋初即已散失。  
  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场
  佛教经典由口头传诵到书写成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逐渐形成各宗各派学说。佛教经典繁多,总称为经、律,论三藏。中国佛教经藏大部分都是在河南译出的。洛阳、安阳、开封、许昌等地都是重要的佛经译场。而洛阳白马寺则是中国第一个佛经译场。东汉时期,洛阳白马寺清凉台已成为西域、印度佛教学者、高僧来中国后翻译佛经的中心,中国早期佛经绝大多数是在这里译出来的。相传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与蔡谙秦景同来洛阳后,明帝命二高僧将所带来的佛经原本--梵文"见叶经"在白马寺译成汉文,其名为《四十二章经》,此为中国第一本汉文佛经。摄摩腾去世后,竺法兰又单独译出了《十地断结经》4卷、《法海藏经》1卷、《佛本生经》1卷、《佛本行经》5卷等,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佛学著作,对中国佛教的最初传播关系极大。在东汉后期桓、灵帝时期,安息王嫡后之子安世高,通晓"外国典籍三年(170年)的20多年内,他在洛阳先后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人经》、〈大十二门经〉等共95部,115卷。后又有月支人支娄迦歼,来后不久,即到洛阳,通晓汉语,他先后在洛阳译出《般若道行经》、〈般若三味叶〉等23合,67卷,所译最主要的是《道行般若波罗密经》,开了中国般若学之先声。安世高偏重宣扬坐禅法,多佛教小乘内容;支娄迦谶偏重宣扬般若学,多佛教大乘内容,这就成为东汉后期佛学的二大系统。相传,两位译经大师,都曾长期居住白马寺里从事佛经的翻译和主持译经事宜。和安世高、支娄迦谶二位译师大体同时在洛阳译经的还有:天竺的竺佛朔,安息的安玄,月支的支曜,康居的康孟祥、康巨等。当时汉人参与译经者,有亲自受教于安世高的严佛调以及洛阳人孟福、张莲等10多人。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至东汉延康元年(220年)的150多年间,译经者有12人,共译出佛经292部,395卷。洛阳以及白马寺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道场,也是我国译经最多的译经场所。
  河南有中国最早受戒出家的比丘尼
  传戒是设立法坛,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宗教仪式,亦称开戒或放戒。佛教传入中国时,并无传戒仪式。据佛教史籍记载,当时度人出家只以剃发披服缦条,即无条相袈娑,以不满五人,不能受具。大概只用三皈、五戒、十戒迭相传授而已。曹魏嘉平二年(250年)时,昙摩(柯)迦罗来洛阳,见众僧未秉戒法,就在白马寺译出《僧祗戒本》以备用。并请梵僧立羯磨法受戒,这是中国依律传戒之始。魏正元中(245-255年)安息国沙门昙帝在洛阳译出《昱元德羯磨》,才具备羯磨仪式。中国僧徒受具足戒即在此时始。到了东晋时(317-420年),出家僧尼渐多,道安(312-385年)始提倡严肃戒律。他制定僧尼轨范,有布萨(说戒)、悔过等法。中国尼众之受具足戒实始晋代。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年),僧建请昙摩竭多于洛阳,依《僧祗尼羯磨》及《戒本》建立戒坛传戒。当时沙门道场以《戒因缘经》为难,认为他传戒结界不合法。昙摩竭多遂浮舟于泗河结坛,洛阳竹林寺净检尼等4人同于此坛从大僧(和尚为大僧,尼为二僧)受具足戒,这是中国尼众受戒之始,种为船上受戒,净检等4人是中国最早受戒出家的比丘尼。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