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展室 决战前夕
本展室重点介绍党中央转战陕北到达西柏坡的情况及大决战之前全国政治军事形势。
1947年3月,枣林沟会议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转战陕北,历时一年时间,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1948年3月23日,在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经晋绥解放区、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到达西柏坡。5月,中共中央五位书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及中央前委、工委和后委在这里汇合,西柏坡成为当是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此时,解放战争形势发展迅速,为了更有利地支援前方,5月上旬,中央决定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为统一领导,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华北局和以聂荣臻为司令员的华北军区,同时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8月7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大会决定华北联合行政委员改为华北人民政府,选举董必武为主席,薄一波、蓝公武、杨秀峰为副主席,同时发布华北人民政府公告。以后,华北人民政府驻地设在平山县王子村。
解放区的巩固扩大和统一,不仅为我军进行战略决战建立了强大可靠的后方,而且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在此大好形势下,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会议检查了过去的工作,全面规定了今后的工作任务和我军的作战方针,提出了五年内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设500万人民军队的宏伟设想,为战略决战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的准备。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发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伟大号召,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决定》。全军统一整编,许多地方部队荣升为野战军主力,全军积极操练,准备决战。
面对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召开新的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阜平县城南庄召开会议。会议采纳了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的建议,决定华东野战军的一兵团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作战,尽可能地把敌军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会后,朱总司令赶到河南璞阳视察华东部队(照片)。7月1日,华北军政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朱总司令阅兵(照片)。
与此同时,我军要睢杞、临汾、襄樊、晋中等战场向敌人发起新的攻势。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发起的济南战役,歼敌10万余人,活捉国民党第二绥靖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它是我军对有坚固设防及重兵把守的大城市的一次大规模的攻坚战。济南的解放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不仅配合了辽沈战役的进行,而且为华东野战军主力南下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拉开了大决战的帷幕。形势表明,我军同敌人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第四展室 大决战(一)
本展室重点介绍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情况。
1948年秋,经过两年多的艰苦作战,敌强我弱的形势已有了很大变化。国民党总兵力有365万人,但正规军仅有105个军198万人,分布在一线的不足180万,大部分是被歼灭后重建的,且分别被牵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和华东地区。人民解放军此时已发展到280万人。敌我力量之比已由战争初期的3.41缩小为1.31。党中央、毛主席把握时机,决定与蒋介石为首的拥有海、陆、空军的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决定把决战的第一仗放在唯一我军兵力超过敌人的东北战场。9月7日,中央军委发出"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指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要敢于同他作战。"9月12日,北宁线作战先在滦县、山海关、兴城、义县和锦州北郊展开,随后东北野战军主力自四平附近南下。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命廖耀湘组成西进兵团,侯镜如指挥东进兵团增援锦州。东北决战已经形成。我军于10月5日解放锦州,关上了东北的大门。随后一鼓作气解放全东北。
还在辽沈战役开始不久,济南战役结束当日,即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就向中央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党中央立即采纳。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中央军委和华东、中原野战军领导把握战机,实施了从"小淮海"到"大淮海"的战略决战,以60万兵力战胜了80万的敌人,取得空前的大胜利。
当辽沈战役胜利不久,淮海战役激烈进行之际,中央军委使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发起平津战役。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取新保安、张家口,再打天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攻势终于使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第五展室 大决战(二)
本展室重点介绍三大战役的战场情况。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揭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这是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在锦州前线指挥作战(照片),辽沈战役的参战部队序列表和辽沈战役要图。辽沈战役共分三个阶段:
首先我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以突然奔袭的速度一举解放兴城、绥中、义县等地,锦州完全陷于我军重围之中。10月14日,我军对锦州发起总攻。总歼守敌10万多人,活捉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解放锦州。在我军这一胜利声威震憾下,处于长困久围之中的长春之敌完全丧失了信心,敌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被迫投降,长春解放。第二阶段,我军将士发扬连续作战精神,转战辽西,对廖耀湘兵团展开大规模分割包围,决战于黑山、大虎山地区。经两昼夜激战,全歼廖耀湘兵团。第三阶段,解放沈阳,辽沈战役于1948年9月12日开始,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辽沈战役的巨大胜利迫使蒋介石集中兵力收缩防线,确保徐州,屏障南京,实行一点两线的防御计划。为求在长江以北歼敌南线主力,中央军委组织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了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
淮海战役是敌我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至淮河的广大地区举行的一次规模宏大的战役。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将从新安镇向徐州收缩的黄伯韬兵团全歼于碾庄圩地区。第二阶段,我军将从河南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合围于宿县西面之双堆集地区,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以南夹沟至符离集之间和宿县以南的任桥、花庄集地区阻击敌人,杜聿明集团南援被阻弃徐州南逃,被华东野战军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我中原野战军于1948年12月15日全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地区。第三阶段,中原野战军歼灭黄维兵团后,根据中央指示,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暂停攻击,进行战场休整。休整期间对敌展开强大政治攻势,争取降敌1.3万人。在配合平津战场任务完成以后,1949年1月6日,对杜聿明集团展开进攻,到10日将该集团全部歼灭。淮海战役结束。辽沈战役的辉煌成果和淮海战役的节节胜利使华北之敌成了惊弓之鸟,60多万人龟缩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塘沽、唐山等地,在长约500多公里的狭长交通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处于是守是逃举棋不定的困境。我军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协同华北军区部队发起了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共分三个阶段。首先,我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兵团出动80万兵力完成对张家口、新保安之敌围而不打和对平津之敌隔而不围的第一阶段分割包围任务。然后我军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方针展开强大的攻坚战。于12月22日攻克新保安,24日收复张家口。1949年1月15日解放天津、塘沽。除5万敌人从海上逃窜外,其余全部被我军围歼。几十万大军云集北平城下,使北平之敌陷入欲战必败,欲逃无路的绝境。我军采用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针,迫使北平守敌25万人在傅作义将军带领下接受我军和平改编。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敌52万人。
三大战役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第六展室 大决战(三)
本展室主要介绍人民支前及英烈的情况。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三大战役期间,解放区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号召下,从各方面支援我军作战。
翻身农民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生产,筹集粮食,支援前线,部队走到哪里,群众就把粮食送到哪里。解放区青年踊跃参军参战,保家保田,大批优秀子弟组成支前队伍开赴前线。广大妇女昼夜为子弟兵加工军粮。粮食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方。解放区民兵积极参战,他们组成担架队、挑运队,浩浩荡荡开赴前线。运送战备物资抢救伤员。同时,抢修桥梁,修复铁路,保证道路通畅,成为支前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解放区的妇女们发挥特长,日夜为子弟兵赶制冬装,制做军鞋,照料伤病员,支援前线。
军工厂的工人积极赶制六零炮,保证武器供应。
千百万民工手推、肩挑、车拉,用他们的双脚和双肩支撑着战争的需要。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我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这个胜利,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科学论断。
陈毅元帅曾满怀深情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是对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高度赞誉。
三大战役的胜利也是千百万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据统计,三大战役中,我军共伤亡24万多人,其中团以上干部就有83名,朱瑞同志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他生前为东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司令员。毛泽东主席为死难烈士亲笔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让我们踏着他们的血迹,去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