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特•格拉斯:回忆关乎耻与愧
来源:优易学  2010-1-15 12:35:49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外语书店

 

  1 成长中的“三种饥饿”
  一向被理解为“时代的良心”、“时代的见证人”,又如此迟缓地说出真相,可以理解格拉斯的这份“最后的文学供词”带给读者的惊愕。但就一本书,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说,这些纷扰与质疑多少遮住了洋葱更丰富的肌理。大时代命运的拨弄与“耻与罪”的辨析,在这本书中本来就同时存在。我们甚至能感受到,像书中的他一直费心寻找《铁皮鼓》的第一个句子一样,他一生可能都在寻找说出这个真相的方式。他担心的或许不只是“纳粹党卫军”这五个字扔下的重弹会给他带来什么,而是那些闪避与直视中透出的思考,也一并灰飞烟灭。所以,当格拉斯选择了琥珀这一透明意象作为他的回忆姿态时,我们也应该把这本书作为琥珀去凝视。这样,我们至少能在剥裂的碎片中嗅到其它闪光的东西:属于青春的迷茫与骚动,恐惧与颤栗。那是一个作家的成长印迹,用格拉斯自己的文字概括,它们就是青春岁月的三种饥饿,分别指向:食物、性、艺术。
  艺术的饥饿,嵌进生命的一寸一分,它们幻化成画面,一开始是那个醉心于画片的十二岁孩子,接着是在坦克师对着长官诉说艺术梦想的十七岁少年,然后是从美军俘虏营中获释后在雕塑与绘画中寻寻觅觅的青年。被定为艺术之梦的第三种饥饿如此强大而富于魅惑,以至于作者将它直接写成了本书的第七章,而性与食物的饥饿,时隐时现地出没于各章,成为青春奏鸣曲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共同诉说着属于青春的欲望与贪恋、追寻与受挫。这是格拉斯这本传记中最传神的一笔,尤其是在战俘营听烹饪课,那些关于饥饿的描述,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几乎可以看出,未来格拉斯的政治立场、文学活动与艺术观念,都与这三种饥饿不无关联。
  2 格拉斯作品的文学现场
洋葱头一旦开始回忆,格拉斯作品中的文学现场就开始向读者敞开。最熟悉的莫过于: “这时,忽然有一个男孩,约莫三岁上下,我那位目光炯炯的电影女友的姐姐的儿子,挎着一面儿童鼓,走进了烟雾缭绕的客厅,用木槌朝圆铁皮上用力敲击。” ——即使没有看过小说《铁皮鼓》,施隆多夫的同名电影中,这也是最令人记忆深刻的一幕。它出现在战后作者的生活回忆中,最后成就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三岁的奥斯卡,以摔下的方式抗拒了长大,始终以无法参透的目光,看待并经历战争中荒诞的一切。
  不用读者去比对,格拉斯在这本书中会一次次自我招认,自己笔下的那些场景与灵感,和生活是怎样的关联。
  第三章中,那个声称“这事儿咱不干”,虽然参加青年义务军劳动但拒绝持枪操练的青年,直接成了中篇小说《猫与鼠》中的模特儿。
  从美军战俘营获得自由后,曾经工作过的矿山,铺陈了《狗年月》的场景。
  电影《铁皮鼓》中经典的开头——一个逃兵钻到了一个女人的裙子下的情景,来源于一个舞台剧剧本的演化。
  在对患癌症逝世的母亲的回忆中,在数次搬迁与重访故乡的旅行中,在三台打字机轮番吐出的诗句中,你甚至能看到《铁皮鼓》的渐渐生成,格拉斯不断说:我在寻找开头的那个句子。
  虽然对格拉斯的忠实读者与苛刻的批评家而言,这些都不是秘密,且早已经在他以前的书中出现。但是,无论如何,重温那些文学现场,并由作家亲自启开从现实到虚构的通道,仍然是这本书中亲切而有趣的阅读经验。孙小宁F107
  “只有目前,当我垂垂老矣,我才找到恰当的形式,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下谈论这件事。”
  ——君特·格拉斯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wangpeng6151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译文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