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热衷于自愿服务的N种情结
来源:优易学  2011-11-25 17:55:45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外语书店
 2008年5月21日,一位来自美国的志愿者在四川什邡(图片转自新华社)
2008年5月21日,一位来自美国的志愿者在四川什邡(图片转自新华社)

  相比国内,“志愿者”(volunteer,也被译为“义工”)这个词在美国出现的频率实在是太高。桑福德学院的教授们上课提问时,如果发现没有人马上应答,通常会再问一句:“有没有志愿者?”在学院为我们安排的与“美国家庭”的见面会上,那些美国朋友在作完自我介绍后都会说:“我是一名志愿者”。在美国的公立学校、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军队与退伍军人医院、老年人服务中心、家庭与儿童咨询及保护服务机构、法院、监狱、无家可归者庇护所等场所,志愿者活动十分活跃。在紧急事务、预防犯罪等领域,志愿人员也人数众多,全国的消防人员中,志愿者多达80%。美国政府亦鼓励志愿者发挥作用,各级政府均设立有名目繁多的“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或“特别工作组”,负责监督政府行为或提出建议,这些机构的组成人员大都是志愿者。我们所在的杜勒姆市,就有二十多个主要由普通市民参加的委员会和理事会,总人数近300人,其中的80%是普通市民,在历史遗迹保护、公共交通服务、城市工程开发等方面,对市政府的决策提供建议和咨询。

2009年9月11日奥巴马夫妇做义工
2009年9月11日奥巴马夫妇做义工

  10月15日,《华盛顿邮报》网站刊登了一篇题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接续志愿者精神》的署名文章,文章说,根据美国点亮协会的统计,自1989年以来,美国人的志愿者精神跃升了33个百分点,志愿者人数从约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提高到去年的超过四分之一,新增了2300万人,全美志愿者总数达到6200万。去年7月,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社团还专门公布了《美国志愿者活动》报告,对2002年至2007年美国志愿者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报告显示,在2007年,美国约6080万16岁以上的人在社区参与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总计义务工作约81亿小时,创造价值超过1580亿美元。报告指出,随着美国“婴儿潮”时出生的大批人口在未来几十年里步入老龄,他们将使大龄志愿者人数增加一倍。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比例远远高于上一代,因此志愿者活动未来将会有进一步的蓬勃发展。

互惠利他”的蝙蝠
互惠利他”的蝙蝠

  美国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志愿服务?

  有人认为,美国人有一种志愿精神(volunteer spirit)。从历史和文化传统上看,几乎从新教徒一踏上北美这片土地,这种精神就一直存在,今天已发展成为美国文化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要素。美国驻华使馆中文网站专门辟有介绍“美国志愿精神”的网页(http://chinese.usembassy-china.org.cn/volunteerism.html),其中的《国家服务: 为美国做实事》一章中这样写道:“当然,在美国,公民服务并不是一个新词。19世纪30年代,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在周游美国的时候,观察到美国人通常不会等待政府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需要建一所学校,他们就自己筹资兴建。令托克维尔感到惊奇的是,美国人总是会自发地组成各种团体来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且,直到今天,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拥有如此巨大的由俱乐部、教堂、公民团体和街区组织所构成的网络。”

多沉痛的一幕啊
多沉痛的一幕啊

  有人说,这是政府积极倡导的结果。肯尼迪总统在其1961年就职演说中所讲的“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已成为美国社会的经典名言。从老布总统什到现在的奥巴马总统都重视鼓励美国人开展志愿服务,根据奥巴马4月份签署的一项法案,从今年起,每年的“9·11”纪念日成为“全国爱国服务纪念日”,政府鼓励所有美国人在这一天当一回志愿者,为邻里、社区和社会做好事。奥巴马当天与夫人米歇尔一道为华盛顿一个低收入者住房项目粉刷房屋。在政府机构和相关组织的动员下,11日全美各地都开展了“做好事”活动。

  有人认为,这是制度的结果。美国著名大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所录用的大学生必须参加过自愿活动。

  还有人认为,这得益于教育。 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与家长合作,开展对儿童的自愿服务教育。“9.11”事件及卡特里娜飓风事件后,美国高中生中参与慈善和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风尚。

  我认为,以上的分析都有道理,如果再形而上些的话,志愿服务、志愿精神其实是人的生物本能和人类社会生存之必须。“互惠利他主义”(Reciprocal Altruism)理论是美国新泽西罗特格斯大学教授、2007年度“克拉福德生物科学奖”得主罗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在1971年提出的。所谓“互惠利他”,即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相互提供帮助,以期日后得到回报。“互惠利他”行为最典型的生物学例证是马里兰大学教授吉罗德·威尔金森(Gerald S.Wilkinson)1984年提出的吸血蝙蝠的食物共享,这种蝙蝠生活在非洲,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如果连续两昼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一只刚刚饱餐的蝙蝠往往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来反哺那些频临死亡的同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

  简单地讲,“互惠利他主义”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好人有好报”。作为由地球上具有最高智慧生物结成的人类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互惠利他主义”都是再普遍不过的现象。西方一则谚语说:“如果你给我的背挠痒,我也会给你的背挠痒。”《不列颠百科全书》(网路版)“互惠利他主义”的辞条将《论语》列为参考文献,并引述了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和文化范畴里,“互惠利他主义”表现形式、强弱有所区别。与美国社会相比,至少从现象上看,中国社会中的“互惠利他主义”显然要弱得多。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引起了我的一点联想:前几天,我的同学到附近的修车行换车轮胎,目睹了一次事故——车行老板一不小心掉进了约两米多深的修车槽里。车行的几个工人没有马上施救,他们围在车槽边,一边询问伤情,一边拨打了紧急电话。十来分钟后,五辆救护车来到现场。救护人员从车上搬下各种救护设备,他们下到车槽,将伤者牢牢固定在担架上,再小心翼翼地抬上地面,送进救护车。救护车开走之后,车行的工人们为我的同学换好车胎,出乎意料地是,他们说,感谢你们的耐心等候,这次修理免费。在谈及此事时,我的同学不胜嘘唏,他说:“就为这事,来了五辆大车。去年一个同事的爱人出了车祸,人是救出来了,可是因为处置不当,搬动时伤了脊椎,下肢瘫痪了。”他还说:“这辆旧车是朋友借我的,三个月修了两次,但没想到两次都是免费修的。上一次我在另一家车行补轮胎,那是个雨天,我只是在工人补胎的时候一直为他打伞,结果补完后他坚决不要钱,看起来美国人也讲利他主义的。”

  两次修车都免费,这真是碰巧了,可是再一想,你可能吓一跳,百分之百的概率!我感觉美国有一种很好的现象——“利他”的回报率或者说“互惠率”很高,当你为别人做了一些事情,马上就能得到鼓励或回报,尽管这种鼓励和回报并不见得有多么巨大,但这种互动的鼓励和回报令你印象深刻,促使你养成它所导向的习惯,比如,耐心等待、乐于助人、热心志愿服务等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和文化。

责任编辑:sealion1986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