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海口招教师限制自考生和大专生,就有了一点想法。本人是70年代的人,以前是农村的,从小到大的老师连大专生自考生都不是,不是教得挺好的吗?笔者,以前在一所中学做过一年的老师,很多老师充其量也只有成人大专文凭,不是照样培养了不少上重点本科的学生吗?当然时代不同了,学历高的老师,对学生的熏陶也是不一样的。韩国70%的中学老师都是教育硕士以上,我国有这个趋势也不奇怪。可是如果问题归结到另一类,就很有些东西想说说。
我之所以这么想说,是因为我的姐姐在80年代是中专生,后来自学了个大专,在现在很多人眼里,她一定属于素质低的那种。可是我要提醒这些人,你的素质有90以上%比不过她,如果按你们的标准来比较的话。她那时是全市(江苏某市)成绩最好的学生,只是为了改变农村户口,才入了中专,那些远不如她的女伴上了高中,反进了名牌高校。另外,我丰富的人生经历告诉我,千万不要随便自大,否则,你一定感觉很失败。即使学历再不怎么样的,他有很多东西你是不如他的。
只要是学生都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人才,一种是混文凭的,自考生如此,大专生如此,正规本科生也是如此。
中国人老喜欢发现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地方,比如有的人老要骂别的地方的人是乡下人,可是忘了自己也就是个低保户,有的人羞耻于自己的贫穷,于是笑人家是爆发户,没文化,诸如此类,俯拾尽是,几乎所有人都在被被人攻击和攻击别人中生存着。这透露了自己的无知和人格缺陷。只有无知的人,才能无视自己的缺点,寻找和嘲笑别人的短处;只有自卑的人,才会在寻找别人缺点中感到安慰;只有有人格缺陷的人,才要靠贬低别人来凸显自己。
社会对自考生和大专生的歧视,加上自考生和大专生骨子里的自卑和自我歧视,使得他们对社会极其敏感。他们要找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不比本科生差。而所谓的正规本科生,在回忆自己的学习历史时,他们是缺乏自信的,可是在看到自考生和大专生,他们又是十分自信的。那么自考生和大专生跟正规本科生有哪些差距呢?第一个差距,显然是叫法上的差距,而这种叫法上的差异使人直接地产生鄙视、自卑、愤懑的行为或情绪;第二个差距是学习内容和方式上的差距,在印象里,大专生要学得少很多,自考生更是不值一提,学习方式上,自考生属于单干户。
我先说第一个差异。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青少年时期是在学校度过的。在这个时期,学生接受的是考试至上,以分数论成败的、长期的价值灌输。这影响到他们一生的价值取向。于是一旦,某个人在分数上输了,他被社会唾弃也成了必然,至少中国社会是这样的。中国的高考制度又具有如此独特的影响力,其影响早成了一种社会文化。成王败寇,本就是贯穿古今的社会文化心理,现在更成了中国分数价值标准一个注写。于是,分数成了唯一标准,整个社会评价体系就扭曲了。正规本科生,哪怕一个东西也没学,只要听到自考生或大专生,立刻露出鄙夷不屑的神色。不止于此,中国的知识分子流行拼出身,甲校比乙校有名,那甲校出来的一定看不起乙校的。可是这种拼出身又拼的不彻底,要拼干脆拼到底,连中学、小学、幼儿园一起拼了。其实,不少没读到名校的未必就差到哪。有个网友说以前的中专生要比现在的本科生优秀。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也不免有再次拼出身之嫌。以前基本都是成绩最好的上中专,然后才是重点高中,所以上了清华北大的,未必就是中国最好的学生哦。现在的不少自考生,查一查,竟是正规本科生和研究生搞第二专业,如果要嘲弄自考生,搞不好反嘲弄了自己。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