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扬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写作上有一些新的变化。
1.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
2.表现手法有含蓄委婉之处,主要是指他“以美为讽”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
l.西汉中后期的其他赋作家
理解:
①董仲舒《士不遇赋》。
直接抒发内心的郁愤。提出三种处世方式不可从,表现出失路而迷惘的痛切感受。
②汉武帝《李夫人赋》。
是一篇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真挚深切,艺术水平很很高。欲写己之思人,却远画对方孤处荒草坟茔的情境,这一笔法为后世经常使用。
③刘歆《遂初赋》。
写自己所遇、所感、所思,具有浓烈的情感和鲜明的自我。比较注意抒情手法的变化,借古抒情,借景抒情。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④班婕妤《自悼赋》。
抒写自己从入宫到遭贬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深刻而细腻,十分感人。
⑤孔臧《杨柳赋》、《蓼虫赋》。
是托物咏志,与汉初小赋托物继以颂美不同。非徒咏物,且及人事,既摆脱了汉初小赋的阿谀、颂扬,也没有大赋的瑰玮冷僻,艺术表现有所进展。
简单运用: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
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完整而集中。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三、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2.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理解:
①东汉赋创作大势。
仍有骚体和赋体之分。骚体抒情意味浓厚。赋体创作则呈明显变化。初期赋家继承前汉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东汉中期以后,以张衡《归田赋》为发端,赋体创作向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
②班彪《北征赋》。
模仿前汉刘歆《遂初赋》,结构笔法、思想情感都相似。
③冯衍《显志赋》。
是他免官回归故里后所作,受屈原影响较大。
④蔡邕《述行赋》。
记述途中所见,借古抒今,抒发郁愤不平之情。前半吊古,后半伤今,层次清晰而意图明确。
⑤班固《两都赋》。
题材上着重写京都,谋篇布局上极大加强了设喻劝导的篇幅。但还有模仿司马相如的显著痕迹。
⑥张衡《二京赋》。
所表达的某些思想更切近现实。谋篇立意模仿班固《两都赋》。但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成为汉代京都赋的极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⑦赵壹《刺世嫉邪赋》。
激烈抨击时政,直抒愤激情感,毫不掩饰。
简单运用: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一、张衡的《二京赋》虽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以及街市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了前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新趋势对汉末抒情小赋及后世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