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自学考试 >> 复习资料 >> 专业课复习 >> 正文
2010年自考《外国文学史》笔记16
来源:优易学 2011-11-18 17:58:52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海勒 (美国)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作家,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

  主要作品:

  《出了毛病》:主人公斯洛克姆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

  《像戈尔德一样好》:人们把混乱当成了秩序,把不正常当成了正常。主人公:犹太后裔的知识分子布鲁斯。戈尔德。

  《第二十二条军规》:西方评论界之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尤索林。

  理解后简答题

  简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内涵。

  1 20世纪美国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通过尤索林的遭遇,反映了战争和官僚机器的疯狂、荒诞,并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达到一种形而上的艺术境界。

  2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变化无常,令人莫测高深”。它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个圈套。

  3这条军规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

  简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形象。

  1 20世纪美国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反英雄”形象,身兼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

  2尤索林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清醒者。亲眼目睹的许多事实,促使他进行痛苦的思考。他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和正义感。对于疯狂的世界,他一直进行着道义的评判。

  3由于他在本质上是极端个人主义者,因此,在保存自己的过程中变得胆小如鼠。

  4尤索林信仰的丧失,理想的落空,英雄气概的消亡,都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日趋衰败并渐渐走向衰亡。

  简述《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20世纪美国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在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点。

  1小说结构散乱。作者采用的是一种类似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

  2从叙述方式上看,全书只是以若干小故事小情节若断若续地进行拼帖,而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

  3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喜剧效果中又透着黑色,对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

  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

  第一篇短篇小说:《第三次忍耐》

  短篇小说:《周末后的一天》

  中篇小说《枯枝败叶》:有人把这部小说看成是《百年孤独》的前身。

  短篇小说集《格兰德大妈的葬礼》:用夸张的笔调揭露了拉丁美洲的独裁统治。

  中篇小说《恶时辰》:写一个城镇由于出现揭人隐私和诽谤别人的匿名帖子而酿成的悲剧。

  第一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作品写了西班牙移民的后代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与马孔多由开拓到繁荣、再次毁灭的历史。

  第二部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

  中篇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讲述了一个由于谣传和猜测致使无辜者惨遭杀害的故事。

  第三部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

  理解后简答题

  简析《百年孤独》的思想内容及作品的寓意。

  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主要表现的是“拉丁美洲的孤独”。

  1作家力图通过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孔多由开拓、发展到毁灭,写出哥伦比亚及整个拉丁美洲愚昧落后、与世隔绝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历史,从而启发人们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孤独?

  2作品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简述《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作家把现实与神话、传说、梦幻杂糅在奇异多变的情节发展之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人间与鬼蜮的界限。

  2象征、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

  如俏姑娘象征不可侵犯的美;带猪尾巴的孩子象征新老殖民主义和独裁者奴役下的畸形社会;大风暴象征不可战胜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力量。

  理解后简答题

  举例说明“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

  1、 荒诞下的细节真实。如《生死不明的人》卡尔的遭遇,揭示西方人生存状态;《诉讼》每个细节都显得比较荒诞和不可思义;《城堡》、《美国》、《诉讼》被称为“孤独三部曲”都贯穿着社会批判主题,正因为这一主题所以细节就比较真实。

  2、 怪诞:《变形记》中人变成了甲虫,引起别人的讨厌,最后产生了消灭自己的决心,虽然情节显得怪诞、奇怪,但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欲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

  3、 象征:《城堡》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统治机构的缩影、神秘、异化力量的象征。

  4、 自传色彩:卡夫卡从小在家受到压抑、胆小脆弱,又追求美好,但却常常失败,内心幻想浓重;《地洞》中表现小人物胆小心理,权威不可抗拒,障碍不可克服,孤独不可忍受,真理不可追求。

  分析比较题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的形象比较。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的俄国是个封建农奴专制的社会;《玩偶之家》是19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当时的社会已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相同处:

  1都是反抗社会的典型,但都局限于个人解放。

  2都要求妇女人格的独立,追求个性解放。

  安娜:公开非婚姻的爱情,反对虚伪。娜拉:独立借款、还款,独立承认冒名签字的责任,不愿作丈夫的玩偶。

  异同处:

  1反抗社会所达到的高度不一样。

  安娜:局限于道德、婚姻,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后,付出了代价(如遭社会的谴责;失去了孩子。)但体验了爱情的欢乐。安娜对社会的总结是“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全面的批判。(如娜拉说:“对于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

  2两人所接受的思潮不同。

  安娜:接受的是爱情至上的思潮。所以渥伦斯基对她冷淡后,她表现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娜拉:接受的是个人解放思想的影响。所以她要离开“玩偶之家”,娜拉的的出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3结局不同。

  安娜:最后死亡,原因是封建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另一原因是因为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后她有一种负罪感,时时处于孤独、无助的境地,因此只能以死来结束生命。

  娜拉:出走,她不会走向死亡,在个性解放的呼吁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里,娜拉的结局受到更多人的同情。

  《高老头》中的葛朗台和《死魂灵》中的泼留浠金的形象比较。

  相同处:

  1不同国度的吝啬鬼在剥削方法上一样。

  葛朗台:从农业资本家发展到工业资本家,葛朗台的发迹是建立在压迫农民的基础之上的。

  泼留浠金:是农奴主,不管农奴的收成如何都要农奴复一样的苦役。

  2吝啬的程度是一样的。

  葛朗台:对亲情都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如只懂用金钱来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

  泼留浠金:吝啬的惊人女儿来看他,他只给外孙一颗纽扣玩。他的吝啬还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穿的像乞丐。

  异同处:

  1剥削的方式不同。

  葛朗台:资本剥削的方式,懂得在资本的流通中得到利润。

  泼留浠金:原始、古老的农奴剥削方式,不懂得进一步发展生产;残酷的对待农奴,自己的房子充满霉味,田地里长满荒草。

  2剥削的程度不同。

  葛朗台: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泼留浠金:野蛮的剥削农奴,以致农奴惨死。农奴没有自由,对生产不感兴趣,自己也变成财富的奴隶。

  3剥削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不同。

  葛朗台:发展了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对小镇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泼留浠金: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将被扫去垃圾堆。

  意义:

  1两个吝啬鬼的典型说明农奴剥削制度在俄国必将被推翻。

  2两人尽管有差异,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剥削者的不朽典型,对人类都有很高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