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自学考试 >> 复习资料 >> 专业课复习 >> 正文
2009年10月自考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第六课)
来源:优易学 2011-9-27 14:25:52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一、古代汉语中词的多义性
  词的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具有多个义项的词叫多义词,而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造成一词多义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词义的引申。
  例如:
  
  1、绳断:天柱折,地维绝。
  2、断绝: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3、穷尽: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汉使乏绝。
  4、独一无二: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5、诗歌体裁:夫诗有古近律绝,体莫备于唐代。
  6、渡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超过: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
  
  1、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2、延长、伸长: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3、牵挽:善张网者引其网。……引其网而鱼已囊矣。
  4、导引、率领: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5、退却:且引且战,连斗八日。
  6、序言: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7、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8、招致:故知持权引谤,招幸者非己。

  二、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引申
  所谓词义的引申,是指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伸而产生一系列新的意义的过程。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
  (一)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理论上讲应该是词产生时的最早的意义。传统汉语语言学上把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所得出的词的义项叫做这个词的本义。
  “绝”的本义是“绳断”,“引”的本义是“开弓”。

  所谓引申义,是指在多义词的数个义项中从本义引申派生出来的意义。
  上文中“绝”的后六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引”的后七项是引申义。
  (二)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
  由本义派生出引申义既是词义内部运动规律的反映,同时又要受到本民族思维认识习惯的制约,因而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很复杂。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理解和把握整个词义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词的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相似关系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事物在形状、功能、方式、特点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通过类比造成引申。例:P91
  2、因果关系
  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通过逻辑推导造成词义引申。例:P91
  3、动静关系
  动指动作行为,静指名称性状。事物本身与其性质状态及相关的动作行为有密切关系,从而构成相互间的引申。这种形式的引申往往引起词性的变化。例:P92
  4、时空关系
  时间和空间关系密切,表示时空的词可以互相引申。例P92
  5、礼俗关系
  由于礼俗的原因造成词义的引申。P93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具体方式主要有两种。
  1、连锁式引申
  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引申义的引申方式,叫连锁式引申。如P93来源:考
  2、辐射式引申
  以本义为中心,依据本义的特点,向不同的方向直接派生出数个引申义,叫辐射式引申。P94
  (四)引申义列
  从内容上看,词的引申义也不是任意排列、杂乱无章的,而是一个有序的义列。我们把根据词的本义特点所构成的引申义序列称为“引申义列”。P95
  蓝色字为大纲要求背诵的

楚人献鼋
  楚人獻黿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子家曰:“畜老猶憚殺之,而況君乎?”反譖子家。子家懼而従之。夏,弑靈公。
  書曰:“鄭公子歸生弑其君夷。”權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無能達也。”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夏,弑灵公。
  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
  【译文】
  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公子宋和子家将要进见,走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就把它给子家看,说:“以往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可以尝到美味。”等到进去以后,厨师正准备切甲鱼,两人互相看着而笑起来。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告诉郑灵公。等到郑灵公把甲鱼赐给大夫们吃的时候,也把公子宋召来但偏不给他吃。公子宋发怒,用手指头在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才退出去。郑灵公发怒,要杀死公子宋。公子宋和子家策划先下手。子家说:“牲口老了,尚且怕杀,何况国君?”公子宋就反过来诬陷子家。子家害怕,只好跟着他干,夏季,杀死了郑灵公。  《春秋》记载说:“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这是由于子家的权力不足的缘故。君子说:“仁爱而没有勇武,总是达不到的。”
楚归晋知罃
  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于楚,以求知罃。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兩釋纍囚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王曰:“雖然,必告不穀。”對曰:“以君之靈,纍臣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修封疆,雖遇執事,其弗敢違。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為之禮而歸之。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译文】
  晋国人将公子谷臣连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要求交换知罃。这时知罃的父亲荀首已经担任中军佐了,所以楚国人就答应了他们。楚共王为知罃送行,说:“你恨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用兵,下臣无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作了俘虏。君王的侍从不以我的血涂鼓,使我回国就刑,这是君王的恩惠。下臣实在无能,又敢恨谁?”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着想,谋求宽缓自己的百姓,各自克制自己的忿怒,求得相互谅解。双方释放战俘,以实现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参与其间,又敢感激谁呢?”楚王说:“你回去,怎样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不承受怨恨之名,君王也不承受恩惠之名,下臣无恨,君王无恩,不知道报答的事。” 楚王说:“虽然如此,也一定要告诉我。”知罃回答道:“凭借君王的威灵,拘囚之臣得以将骸骨带回到晋国。敝国国君如果将下臣加以诛杀,死后将会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得到赦免,将下臣赐还君王的外臣荀首,荀首将会请示敝国国君,而将下臣在宗庙加以诛杀,死后也会不朽。如果得不到敝国国君的批准,仍让下臣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轮到下臣参与国事,率领一部分军队去维护疆界,那时即使遇到君王的侍从,也不敢回避。将竭尽全力去拼死,没有二心,以尽到臣下的本分,这就是下臣所要报答君王的。”楚王说:“晋国不可与它相争。”隆重地为他举行了礼仪,然后放他回国。
祁奚荐贤

  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於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商書》曰:“無偏無党,王道蕩蕩。” 其祁奚之謂矣。解狐得舉,祁午得位,伯華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夫為善,故能舉其類。《詩》雲:“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祁奚有焉。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为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祁奚有焉。
  【译文】
  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向他询问接替他的中军尉职务的人。祁奚推举解狐——而解狐是他的仇人。晋悼公要立解狐为中军尉,解狐却死了。晋悼公又问他,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任中军尉。” 正在这个时候羊舌职死了,晋悼公问祁奚:“谁可以接替羊舌职的职位?”祁奚回答说:“ 羊舌赤可以。” 于是,晋悼公让祁午做了中军尉,让羊舌赤辅佐他。

  君子认为祁奚在这件事情上能够推举贤人。推荐他的仇人,而不谄媚;推立他的儿子,而不偏袒;推举他的下属,而不是勾结。《尚书。洪范》说:“没有偏袒不结党,王道政治坦荡荡。”这话大概是说的祁奚这样的人了。解狐得到举推,祁午得到职位,羊舌赤得到官职;立了一个中军尉的官,而得举、得位、得官三件好事都成全了,这正是由于他能推举贤人。恐怕只有贤人,才能推举跟自己一样的人。《诗.小雅.裳裳者华》说:“只因为他有仁德,才能推举象他的人。” 祁奚就具有这样的美德。

晏婴论和
  齊侯至自田,晏子侍於遄台,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無言,時靡有爭。’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酰、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协呢?”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协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了,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 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 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宋人献玉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于罕置諸其裏,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其所。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于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其所。
  【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宋国司城,掌管国家的工程)。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给雕玉的人看了,他认为是宝贝,所以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珍宝,你把玉当作珍宝。如果把玉给了我,那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珍宝,不如咱们各人都保存着自己的珍宝。”献玉人叩头说:“小人带着宝玉,不能穿越乡里,献出它是为了请求免于一死。”子罕把宝玉留在了乡里,让玉人给他雕刻加工,出卖后再让他回老家去。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