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自学考试 >> 复习资料 >> 专业课复习 >> 正文
2009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部分知识复习要点
来源:优易学 2011-5-5 13:56:09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虞美人》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李煜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李煜投降宋王朝后,于976年到达汴京,受封“违命侯”。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过着屈辱的生活。他用这首词,追怀故国,思念往昔,抒发埋藏在心底的哀愁。
  在理解本词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掌握。此词多处运用比喻手法,比喻形象生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将愁思比作满江春水,奔流不息。这个比喻非常真切地表现了词人身陷“小楼”不得自由,而又怀念故国的满腔愁怀。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寓意是什么?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两句诗有什么言外之意?
  (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春花秋月似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囚禁生活与春花秋
  月无缘,表示痛不欲生的绝望心情。(2)表示物是人非。(3)追怀故国,有亡国之痛,思念往昔,表达阶下国的内的哀愁。本题旨在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表现手法的应用能力。
  《望海潮·东南形胜》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词用铺叙手法,写杭州风貌,上片写城市繁荣景象,下片写西湖秀丽景色。因此,在理解本诗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把握,这是因为此词善用铺叙。
  全词描绘景物都是用的铺叙手法。如上片用“形胜”、“繁华”领起,而后又以铺叙的手法来描
  写杭州城市的秀丽风光和繁荣景象。下片以“清嘉”领起,铺叙西湖美景。取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生动自然而又意趣横生。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句就都纯用白描。
  《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词。它是一首一向极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水调歌头”为词牌名。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时苏拭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当时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出任密州地方官,而此时苏轼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未能相见。中秋之夜苏轼触景生情,遂作此词以表怀念之情。“月到中秋分外明”,词人饮酒赏月,写下了这首一向极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表达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以及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安慰和祝愿。所以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表现手法的把握。
  (1)全词以月贯穿给终。上片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下片从月影移动,月亮圆缺变化,写到月光永照。
  (2)语言凝炼精当,为历代骚人墨客所推崇。如“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等句,均流传千古而不废。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文章中点的理解
  1、(2000年4月自考试题)苏轼《水调歌头》中,最能体现“兼怀子由”的词句是()
  A、不知天上宫闹,今夕是何年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C、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参考答案:前三项均与主题无关,只有D项提及一个“别”字,显然表达了与兄弟久别的思念之情。
  2、(2000年10月自考试题)下列词人中,其作品以风格豪放著称的是()
  A、柳永
  B、苏武
  C、李清照
  D、李慎
  参考答案:此题考查内容为作者知识,豪放派的著名代表有苏轼、辛弃疾两人,选项中仅有苏武,故选B、
  3、(2001年4月自考试题)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雨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是苏轼的()
  A、父亲
  B、哥哥
  C、儿子
  D、弟弟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掌握本首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李清照在靖康之难中,经历国破家亡的惨痛遭遇。此词抒情时主要通过叙述人的举止情态抒情,将外在情态与内心活动相结合,成功地塑造出形神兼备的主人公的形象。外在情态如“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表明词人抑郁苦闷,百无聊赖,满腹忧伤,不能抑止。内心活动用“闻说”、“也拟”、“只恐”等句来表达,然而,无限哀愁毕竟无法排遣,诗人再也兴不起游玩的兴趣。
  请看以下的试题: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含义是什么?
  (2)词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的?
  参考答案:(1)春光依旧,而丈夫故去,自己流离失所。(2)外在情态与内心活动。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含义和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书愤》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早年的壮志豪情和前线的斗争生活作映衬,抒发壮志未遂、时光虚掷的愤慨,企盼有诸葛亮那样的人物出来兴师北伐,完成统一大业。
  诗的前四句为借景抒情。回顾年轻时把一切事情看得那样简单,以为凭着豪情壮志和坚定如山的气慨,就能轻而易举地收复失地。言外之意是:世事复杂难测,自己的愿望很难实现。
  结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借典故抒情,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对南宋投降派的斥责,二是盼望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出来,兴师北伐,达到九州一统的目的。
  本诗运用了对比和典故两种表现手法。
  (1)今昔对比,古今观照。全诗通过今昔对比,现实与历史的观照,突出了主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2)善用典故。用诸葛亮作《出师表》的典故,斥责投降派的丧权辱国,又表达了自己希望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山河的愿望。
  请看下面的考题: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所书的“愤”有哪些方面?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写的是什么?其语言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中原未能收复,年老力衰,壮志未酬,投降派当道,没有恢复北方的英雄。(2)高度概括了历史事实与自身经历。只用几个名词排列,句式别致、静中有动,透露出战争的气氛。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2、(2000年4月自考试题)陆游《书愤》中高度概括历史事实与自身经历的名句是()
  A、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参考答案:这一题考诗词背诵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只有B项符合题干要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词运用情景交融、叠用典故的手法,抒写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伸、年华虚度的悲愤,表现出关心国事、渴望收复中原的爱国精神。因此,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以下内容的掌握。
  1、抒情方法
  这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主要表现在上片,用多种景物的组合,传达出复杂的感情。
  2、表现手法
  (1)善用典故。下片连用张翰见西风起而辞官、刘备鄙视许汜、桓温感伤岁月流逝三个典故,表达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家难归,有志难伸;不求私利,意气风发,以国事为重;岁月蹉跎,时间易失,年华虚度,悲哀之至。
  (2)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句中,“玉簪螺髻”是比喻,以远山为本体:“献愁供恨”是比拟,以山拟人。“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句中,“落日”、“断鸿”则有象征意味,黄昏落日,令人联想到南宋国势衰微;离群的孤雁,则使作者联想到自己和宋朝百姓背井离乡的遭遇。
  请看下面的题目: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把吴钩看了,栏于拍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比拟、比喻、象征(2)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无人理解的悲愤。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运用的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2、(2000年4月自考题目)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遥岑远目”之后,紧接着所写的是()
  A、落日楼头,断鸿声里B、尽西风、季鹰归未
  C、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本题目考查考生对诗词原文的背诵以及理解。
  3、(2001年10月自考题目)下列词句,运用典故的有()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C、体说鲸鱼堪绘,尽西风、季鹰归未
  D、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E、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参考答案:此题是考察对课文的熟悉。在诗中的下片连用张翰见西风起而辞官、刘备鄙视许汜、桓温感伤岁月流逝三个典故,表达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家难归,有志难伸;不求私利,意气风发,以国事为重;岁月蹉跎,时间易失,年华虚度,悲哀之至。所以正确答案为CDE。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