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测验分数的解释
20.常模的团体和常模样本
A常模团体: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a对编制者而言:常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对测验将要施测的总体的认识,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这种工作包括:确定一般总体、确定目标总体、确定样本。样本难的选取必须根据总体的性质代表目标总体,也代表一般总体。满足条件后才可称为常模样本,才真正具有代表性。
b对测验使用者:要考虑的问题是,现有的常模团体哪一个最合适。
B常模团体的条件
a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在制定常模时,必须清楚地说明所要测量的群体的性质与特征。
b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在搜集常模资料时,一般采用随机取样或分层取样的方法,有时可以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
c样本的大小要适当。总体数目小,只有几十个人,需要100%的样本;如果总体数目达,相应的样本也大,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个;全国性常模,一般应有2000-3000人为宜。
d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在选择合适常模时,注意选择较为新近的常模。
C取样的方法
a取样:即从目标人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
b取样的方法: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种。随机原则就是从总体中取样时,所取个案不是人为地主观决定的,每个个案被抽取的机会均等。
○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c分组抽样;○d分层抽样:分层比例抽样和分层非比例抽样。
D常模分数和常模
a常模分数:就是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b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就是通常所说的常模,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常模一般有: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之分。
○a测验手册上所列的常模通常为一般常模,不一定适合使用者的具体情况;
○b特殊常模是为非典型团体建立的,一般比为小团体建立的常模范围更窄。
○1优点:可使被试的结果与最接近的人进行比较
○2缺点:不容许分数在较广的范围内作解释,测验使用者可将特殊常模与一般常模结合起来。
21.常模的类型及解释
A发展常模:人的许多心理特质如智力、技能等,是随着时间以有规律的方式发展的,所以可将个人的成绩与各种发展水平的人的平均表现相比较。根据这种平均表现所制成的量表就是发展常模,亦称年龄量表。
a发展顺序量表:最直观的发展常模是发展顺序量表,因为它告诉人民多大的儿童具备什么能力或行为就表明其发育正常,相应能力或行为早于某年龄出现,说明发育超前,否则即为发育滞后。最早的一个范例是格塞尔发展程序表。
b智力年龄: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
智龄是年龄量表上度量智力的单位。求智龄分方法很简单,只要将儿童在测验上的分数与各年龄组的一般儿童比较,便可给予一个年龄分数。如吴天敏修订的比内-西蒙量表中,每个年龄都有6个测题,大队每题则得智龄2个月。假如某儿童6岁组的题目全部通过,7岁组通过4题,8岁组通过3题,9岁组通过2题,其智力年龄的计算为6(岁)+4×2(月)+3×2(月)+2×2(月)=6岁+18月=7岁6个月。
c年级当量:实际上就是年级量表,测验结果说明被试属哪一年级的水平,在教育成就测验中最常用。年纪量表的单位通常为10个月间隔。
B百分位常模:百分位常模包括百分等级和百分点、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
a百分等级:是应用最广的表示测验分数的方法。一个测验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的百分比。百分等级指出的是个体在常模团体中所处的位置,百分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就越低。其计算分为:未分组资料的百分等级计算;分组资料的百分等级求法。
b百分点:也称百分位数,与百分等级的计算方法正好相反,百分等级是计算低于某测验分数的人数百分比,而百分点则是计算处于某一百分比例的人对应的测验分数是多少。百分点的计算可根据直线内插法进行。不管测验分数是否分组均可用直线内插法计算出百分点。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一般既可以由原始分数计算百分等级,又可以由百分等级确定原始分数。通过这样的双向方式编制的原始分数与百分等级对照表,就是百分位常模。
C标准分常模:标准分数是将原始分数与平均分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它的基本单位是标准差。常见的标准分数有:z分数、Z分数、T分数、标准分数、离差智商(IQ)
a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z分数为最典型的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
b非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当原始分数不是常态分布时,也可以使之常态化,这一转化过程就是非线性的。
○aT分数:T=50+10z`T分数这一概念最早由麦克尔于1939年提出,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0的,一概称之为T分数。
○b标准九分:是另一较知名的标准分数系统,其量表是个9级的分数量表,它是以5为平均数,以2为标准差的一个分数量表。
○c常态化的标准分数还有标准十分(平均数5,标准差1.5)标准二十分(平均数10,标准差3)
D智商
a比率智商:比内-西蒙量表传入美国后,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于1916年对其修订而成斯坦福-比内量表。它在心理年龄的基础上,以智商表示测验结果,即以后所说的比率智商。
○1比率智商定义:心理年龄(MA)与实足年龄(CA)之比,将商数乘以100,即IQ=MA/CAх100
○2比率智商提出后,普遍被心理学界和医学界所接受。但由于个体智力增长是一个由快到慢再到停止的过程,即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并不同步增长,所以比率智商并不适合于年龄较大的被试;另外,由于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比率智商分布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而相同的比率智商分数在不同年龄就具有不同意义。
b离差智商: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得的标准分数,为使其与传统的比率智商基本一致,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定为100,标准差定为15。所以离差智商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之上,它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因而是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理想的指标。由于离差智商的提出,过去曾使用比率智商的许多测验在后来也使用了离差智商。
E百分位与标准分数的共同之处:将被试的分数在团体内做横向比较,而发展量表却是与不同发展水平的人做纵向比较。
F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转换表和剖析图。(TK或XZ)
22.参照效标的分数解释
A在效标参照测验中,一种标准是对测验所包括的材料熟练或掌握的程度,因为涉及的主要是测验的内容,这种分数叫做内容参照分数。另一个比较标准是外在效标,即用预期的效标成绩来解释测验分数,因为涉及的是后来的结果,所以这种分数叫做结果参照分数。
B效标参照测验优点
a不象常模参照测验那样,使能力强者骄傲自满,能力差者长期遭受挫折,效标参照测验巧妙地避开了对得分、名次的过分纠缠,使各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希望。
b常模参照测验无法反映出被试的真正能力和水平,甚至对被试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不清楚。效标参照测验既能发现个人特有的长处,也会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c从常模参照测验的得分不能得到被试在外在效标上的表现,效标参照测验则可直接作出解释,有时测验结果的本身可能就是效标。
d效标参照测验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编测验关系更为密切,因而效标参照测验的理论概念更易为教师接受和应用。
C内容参照:又叫范围参照,主要是依据被试对某个确定的材料内容或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熟悉程度来表示和解释测验结果。
内容参照的表示方法:掌握分数和正确百分数。
○1掌握分数:订出一个判别被试是否通过或掌握的最低分数,即最低掌握水平,此分数以上,表明被试已达到掌握或熟练水平;此分数以下,表明没有达到这个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2正确百分数(更为常见):是报告内容参照分数的又一个指标,表明被试者在测验中答对题目的百分比,因而掌握分数的二分法记分来表示掌握或熟练程度更为合适。
正确百分数=答对题目数/总题目数х100
D结果参照分数:实际上是一个效标分数,即用效标行为的水准来表示测验的结果,而且也是对被试未来作为的预测。
结果参照分数表示法
○1期望结果的概率:通过一种简单的图表,显示出获得特定测验分数的人得到每一种效标分数的百分比,即将测验成绩以产生各种不同结果的概率来描述。
○2预期的效标分数:将具有不同测验分数的人所可能获得的预期效标分数用图表显示出来。
23.测验分数的综合分析
A根据心理测量的特点进行分析:由于测验误差的影响,被试测验分数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故应该永远把测验分数视为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点。
B要考虑测验前的经历和测验时的情景
a为了能对测验分数作出有意义的解释,必须将个人在测验前的经历考虑在内。
b测验情镜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C要考虑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D对于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为了使不同测验分数可以相互比较,必须将二者放在统一量表上。具体做法是将两个测验都对同一样本进行施测,并把两种测验的原始分数都换算成百分等级,然后用该百分等级作为中介,就可以作出一个等价的原始分数表,另一种是用相同的标准分数作等值的基础,此种方法叫做线性等值。
24.简述报告分数的具体建议
A不应把测验分数直接告诉被试本人或家长、学校班主任等有关人员,应告诉的是测验分数的解释和建议。
B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C要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
D要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比较。
E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分数。
F要考虑测验分数将给当事人带来什么心理影响。
G要让当事人积极参与测验分数的解释。
H测验结果应向无关人员保密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