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应当通过哪几种手段进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为什么经济手段在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手段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政管制手段、经济手段和自愿手段的有效组合实现对环境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目前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手段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大致说来可以包括税收手段、建立和实行收费制度、财政金融手段、建立责任制度等几类。此外,要使各种经济手段在治理环境中发挥作用,经济手段的使用必须建立在明晰的产权的基础上,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还建立了排污交易市场等比较灵活的方式来控制环境污染。一般来说,利用经济手段比利用其他手段来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1利用经济手段可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率2利用经济手段可以提供持续的刺激,使污染减少到所规定的标准之下,并促进新的污染控制技术、低污染的生产工艺以及新的低污染、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产品的开发和利用3利用经济手段控制环境污染可以为政府提供管理上的便利和灵活4利用经济手段还可以为政府提供一定的收入,以便进一步支持有关的环境和资源保护项目
十二、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1、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发育有限 2、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统规模有限,地理上分散,没有形成一体化的金融网络。 3、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4、由于正规的金融体系不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融资需要,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存在一个与正规金融体系并行的非正规金融体系。
十三、在肤浅的金融发展战略中,金融部门的发展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肤浅的金融发展战略指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对金融系统施加的旨在鼓励而不是妨碍投资的一系列限制措施,其结果却影响了金融系统发展的情况. 肤浅的金融战略使流动性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长期不能增长或增长很慢。如果肤浅的金融发展战略持续较长时间使金融系统的实际规模下降,极大降低金融系统充当媒介,提供投资性贷款的能力。另外,肤浅的金融发展战略不但会使金融系统的实际规模缩小,也会因为投资资源的配置失当而阻碍收入与就业的增长。
十四、实行深化发展战略要达到什么主要的目的?
深化的金融发展战略力图促进金融系统实际规模的增长,扩大金融系统提供投资性贷款的能力。深化的金融发展战略的目的主要有:⑴从国内经济中动员大量的储蓄,提高国民储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⑵使所有国内投资者方便地获得投资所需要的资金,⑶确保整个金融系统投资金配置的效率。⑷通过金融系统动员和分配资金,减少经济在动员储蓄、分配资金方面对财政手段、外国援助和通货膨胀方法的依赖。
十五、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⑴食品贡献,是指为城市产业工人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的人口提供粮食
⑵原料贡献,是指为诸如食品加工、烟草、纺织、制革等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
⑶市场贡献,是指农民通过购买工业部门生产的诸如化肥、农业机械等生产用品,以及日用消费品,为工业部门提供广阔的农村市场
⑷要素贡献,是指农民拥有的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通过各种方式向城市工业转移
⑸外汇贡献,是指通过以农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
传统农业的特征及其落后的原因
十六、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传统农业的技术非常落后。⑵.“贫穷但很有效率”,只是舒尔茨针对传统农业所做的著名论断。⑶.传统农民对市场及价格变化的反应是灵敏的。⑷.传统农业中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狭小,特别是在一些人口稠密的亚洲国家更加如此。5.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落后和停滞是因为它陷入了一种低水平的均衡
十七、简述改造农业的主要方法。
(1)生产要素技术化。技术要素存在于具体的生产要素之中,不能脱离其他生产要素而独立存在。只有这种全面的技术进步才能打破传统因素的束缚,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变。
(2)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要素的技术化,为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创造了条件。新生产要素的引入和投入量的增加,可以发挥要素技术化的外部效益。这样传统农业就无法摆脱外来因素的刺激,从而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全面转变。
传统农业的转变,实质上就是建立在农业技术全面进步基础之上的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十八、绿色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矮杆、高产、耐肥的小麦、玉米、水稻新品种打开发和推广为特征的“绿色革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划时代的大事,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及诱致技术变革模式的适用性。 “绿色革命”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⑴. 新品种需要有良好的灌溉设施和管理,否则新品种的潜在增产能力就不能得到发挥
⑵. 新品种需要大量施用肥料,否则也发挥不了增产潜力
⑶. “绿色革命”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十九、试着比较平衡增长战略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的异同,并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选择
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同时、全面地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平衡增长理论依据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和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全面投资,而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用于最佳用途上。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全部产业的发展。
局限性:这种理论过于看重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忽视了各部门之间的互补性,低估了产业或部门间的不平衡增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段来考虑增长问题,两者实际上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宜于采取不平衡增长战略;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平衡增长战略又势在必行。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
二十、联系中国实际,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突出表现在城市的贫困,失业,环境污染和其他各类社会问题上.
1.城市贫困化。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加之发展战略向城市倾斜,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棚户区和贫民窟的数目急剧增加。 2.城市失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劳动力的供给已远远超过需求,造成城市地区极高的失业率和就业不足率。
3.城市环境污染。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超前发展,交通拥挤、车辆和工业的污染排放,极大地增加了城市拥挤的环境成本 4.城市的社会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社会分配不公,市民缺乏社会责任心,社会治安混乱,宗教、民族冲突的加剧和恐怖性犯罪率上升。
对策:1.降低人口出生率。发展中国家必须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使妇女接触公众舆论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并加强对青少年晚婚、晚育、性道德和节育等的宣传教育。2.控制城市规模。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规模,同时可适当发展中等城市,并积极发展小城镇。 3.实施城市分散化计划。努力使中小城市乃至农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达到或优于大城市的水平,将人口从现有的大城市分散到中小城市。 4.改变偏重城市的倾向,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