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哭小弟》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结尾由哭小弟到哭蒋筑英、罗健夫的意义。
认知本文以“哭”为线索,将叙事、抒情、写人相交融的总体特点。
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说明其表现作用。
认知本文的叙述方式,理解文章将多方面材料切成块状、交叉垒积的结构方法。
(25)《都江堰》
概括本文四部分的大意,体会都江堰的文化内涵。
认知文中运用对比、象征、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意义。
(26)《我与地坛》
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识别文中通过行为描写、心理描写、侧面烘托三种方法表现母爱的地方。
理解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的地方,说明其象征意义。
辨识本文第三部分将排比、类比、象征结合在一起的特点。
识别文中采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地方。
(27)《蚂蚁大战》
理解本文的人类社会象征意义,体会战争给人类生命和精神造成的深重灾难。
指出文中将蚂蚁之战与人类战争相类比的地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认知本文将群蚁大战的场面描写与红黑三武士对决的典型形象相结合的谋篇方法。
把握本文观察细致、描绘生动、寓意深远的总体特点。
(三)诗歌
1.诗歌总体考核要求:
理解作品的情感内容。 认知作品所运用的抒情方法。
结合典型诗句,辨识借景抒情中的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和因情造景。
辨识作品中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2.18首诗歌的具体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
(28)《蒹葭》
认知本诗的中心意象“在水一方”及其两种境况,体会追寻者的执著、惆怅心情。
理解“在水一方”的普遍象征意义。
说明本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并层层推进的形式特点。
体会本诗将具体事实虚化、意境扑朔迷离的朦胧美。
(29)《湘夫人》
识记本诗是根据楚地祭祀水神乐歌改编而成的。
认知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湘君,表现他对爱情幸福的执著追求。
试梳理诗中湘君的心理活动流程。
理解本诗期约不遇的悲剧情景渗透着屈原遭流放时的忧伤心情和对理想的向往。
认知诗中的多种抒情方法。
辨识诗中景物描写的融情入景和因情造景。
认知诗中描写布置新房时所用的铺陈手法。
(30)《陌上桑》
认知本诗是由民间流传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改编联袂而成的。
概括罗敷的性格特征,理解这是一首美女赞歌,体会其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
认知本诗的极力铺陈、侧面烘托手法。
体会本诗的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
(31)《饮酒》(其五)
识记这是一首田园诗。
理解全诗抒写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忘世、忘我、忘言的心境,认知“心远”是全诗的诗眼,体会其中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
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自然天成特点。
说明诗中“而”字的转折意味和“见”字的无意心态。
(32)《行路难》(其一)
概括本诗的情感内容,体会诗人心情的起伏跌宕。
指出诗中借典型举止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
指出诗中借象征抒情的诗句,理解其象征意义。
指出诗中借典故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
(33)《秋兴八首》(其一)
概括本诗的情感内容。
理解“他日泪”、“故园心”的内涵。
辨识诗中融情入景与移情于景的诗句。
说明诗中“开”字和“系”字的双关语意。
认知诗中对偶工整的诗句。
(34)《长恨歌》
认知这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长诗。
理解本诗的双重主题及其侧重点。
概括李、杨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说明本诗整体构思注重心理描写和浪漫色彩的特点。
指出诗中融情入景和移情于景的诗句。
指出诗中借典型神态举止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
指出诗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
(35)《早雁》
认知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是托物言志。
认知本诗整体运用象征手法抒情达意,体会“言在此、意在彼”的诗性特点。
分别概括本诗四联的大意,归纳全诗的情感内容。
指出诗中的对偶句,并比较其不同之处。
(36)《虞美人》
概括全词的情感内容。
分析“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抒情心理,理解本词以良辰美景抒写痛苦之情的特点。
说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双重寓意。
认知诗中借比喻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及艺术效果。
(37)《八声甘州》
理解这首词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把握其中“苦”的主要内涵。
认知本词上片是借景抒情,下片是借事抒情。
认知“红衰翠减”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
体会“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的情感内容。
认知“不忍登高临远”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分析下片的心理活动流程,理解其由己及彼、再由彼及己的婉曲抒情笔法。
(38)《鹧鸪天》
认知这是一首悼亡词。
理解这首词处处关合生者与死者双方的构思特点。
指出词中借象征抒情寓意的语句,说明其隐喻意义。
认知词中运用典故的语句,说明其寓意。
指出词中借典型举止抒情的语句,说明其表现作用。
(39)《声声慢》
理解这首词主要是抒写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和几近绝望的哀痛心情。
认知这首词主要是通过描绘暮秋景物来借景抒情。
体会词中“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旧时相识”、“黄花”、“梧桐细雨”诸意象的情感内涵。
认知词中的错觉意象和自喻意象,分别说明它们的表现作用。
认知词中两个直抒胸臆的呼告句,说明其艺术表达效果。
说明开头14个叠字的三层指向及其统领全词的作用。
(40)《摸鱼儿》
理解这首词主要抒写词人对国运危迫的焦虑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认知本词上片是借暮春景物抒情,下片主要是借典故抒情。
认知本词整体用比兴手法,以象征达意。
认知上片的中心意象是“春又归去”,下片的中心意象是“佳期又误”。
体会上片中“春又归去”、“几番风雨”、“落红无数”、“天涯芳草”诸意象的象征意蕴。
理解“画檐蛛网”的词人自喻意义。
说明下片中所用典故的意义。
(41)《一句话》
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理解“咱们的中国”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
辨识“火”、“火山”、“火山爆发”、“霹雳”的象征意义。
认知诗中的反复句,说明其表现作用。
(42)《再别康桥》
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从情景交融互渗的角度,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认知诗中的比喻及其比喻意义。
体会“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的象征意味。
从句式、节奏、韵律几方面体会本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
(43)《雨巷》
认知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
从日常生活、现实斗争和抽象理念三个层面体会这首诗的丰富蕴含。
理解“丁香姑娘”、“雨巷”、“独自彷徨”、“颓圮的篱墙”、“雨的哀曲”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本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韵味无穷的意境美。
体会本诗句式、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4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归纳本诗的情感内容。
概括诗中四个意象群的大意,体会“蜗行”、“希望”、“黎明”、“沸腾”逐层推进的祖国形象。
认知全诗运用象征达意的方法。
体会全诗将“我”和“祖国”交融一体的特点。
(45)《我愿是一条急流》
认知这是一首爱情诗,体会诗人对待爱情和事业的态度。
认知这首诗通篇借比喻抒情。
理解诗中10个比喻的喻义,以及两两对应的关系意义。
体会全诗意象生动丰满、比喻鲜明奇特的特点。
(四)小说
1.小说总体考核要求: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概括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个性特点。
认知作品的叙事方式。
认知作品的主要表现方法。
结合重要段落,认知其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结合相关作品,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
2.7篇小说作品的具体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
(1)《婴宁》
认知“爱笑”是婴宁的个性特点,自然天性是她的主要性格特征。
认知婴宁的性格有一个转化过程,并从而理解小说昭示人类困境的主题思想。
理解小说的表层叙事线索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内里推动情节发展的机杼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
理解鬼母形象在小说结构和主题表达上的作用。
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说明环境描写与婴宁性格的关系。
体会小说中“花”的类比象征意味。
(2)《宝黛吵架》
理解宝黛吵架的实质和普遍意义。
把握宝黛吵架的主要特点是“假情试探”。
认知本篇主要采用了直接心理描写方法,并说明其表达作用和必要性。
理解“两假相逢,终有一真”、“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的画龙点睛作用。
(3)《断魂枪》
理解小说开头社会环境描写的意义和作用。
概括沙子龙、王三胜、孙老者的性格特征,并进而说明他们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心态。
理解人物性格差异之间的相互映衬作用。
认知小说主要是通过肖像描写、对话描写和行为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指出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表达作用。
(4)《哦,香雪》
理解火车开进台儿沟的时代特点和象征意味。
概括香雪的性格特征,体会作者对香雪形象的复杂感情。
认知小说突出中心画面的整体构思特点。
指出文中通过人物举止描写、自然景物描写、典型事物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地方,并说明其艺术特点和表现作用。
(5)《金鲤鱼的百裥裙》
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
理解金鲤鱼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认知小说的倒叙方式,说明其作用。
认知小说以百裥裙为叙事中心线索的独特视角,并说明其作用。
理解作者描述孙女的天真和儿子的反抗,是为了对比和烘托金鲤鱼的悲剧命运。
体会小说行文不动声色、内涵深微动人的风格特点。
(6)《苦恼》
认知车夫姚纳苦恼的内容,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
说明这篇小说以小见大的总体特点。
指出文中将人与马相类比的地方,说明其表现作用。
指出文中将人与马相对比的地方,说明其表现作用。
举例说明作者善于通过对话、行为和肖像描写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特点。
(7)《麦琪的礼物》
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说明作者以“麦琪的礼物”为标题的用意。
认知小说“一虚一实、双线并行”的结构特点,说明其艺术效果。
以文中的某些段落为例,说明作者善于通过外在表情、行为描写来显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的特点。
认知本文“含泪的微笑”创作风格和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
三、作文部分
写作水平是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之一,考核方式是写一篇短文。
作文主要是考核自学应考者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自学应考者思想修养、认识能力、生活积累和语文水平的综合检验。
作文考核的基本要求是:思想内容正确,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正确,书写工整,行款合乎规范。
自学应考者应当通过学习教材中的范文和课外阅读来提高写作能力,练习的重点应放在培养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上。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表述用语的说明
本大纲不仅将考试内容落实为具体的考核点,而且用特定的表述用语,规定了对这些考核点的能力层次要求。本课程全部考核点的能力层次,大致划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级别。在前面各考核点的表述中,大致上与这四个能力层次相应的可测量表述用语是:
属于识记能力层次的有:识记、记忆、指出、写出等。主要指的是对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的记忆,对词语解释、修辞手法的识记。
属于理解能力层次的有:认知、理解、归纳、概括等。主要指的是对作品论点、主题思想、情感内容的理解、归纳,对论证方法、叙述方式、人物描写方法、抒情方法、结构特点,以及其他艺术特点、表现方法的认知、概括。
属于简单应用能力层次的有:识别、辨识、说明、体会等。主要指的是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对相近概念的区分、对现实意义的领悟、对各种表现方法的艺术效果的体会等。
属于综合应用能力层次的是:作文。
二、关于教材的规定
自2007年4月起,大学语文课程全国统一命题所依据的教材是:《大学语文》(2006年新编本),徐中玉、陶型传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统一规定为4学分,不再有“本科(6学分)”、“专科(4学分)”之分。原有的两本教材不再作为自学考试用书。
三、对个人自学与社会助学的要求
个人自学大学语文,首先要认真阅读本大纲,明确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以提高学习效率;然后要结合大纲规定和教材中的“提示”,认真攻读每篇作品和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以理解课文和把握要点;同时要善于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材料进行内容和方法分析,努力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有条件者,应参加辅导班听老师讲解,并选取一本好的辅导书作参考。自学者应在熟悉课文、归纳要点、理解术语、分析材料上多下工夫,不要一味地死记硬背现成答案。
社会助学者应认真钻研考试大纲和教材,明确考试要求,以便对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应引导应考者认真攻读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要点、难点。要善于通过典型实例来解释名词术语,以达到应考者能举一反三的效果。要善于进行作品重要段落的综合分析,以提高应考者的实际应用能力。要善于通过作品分析来提高应考者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帮助他们避免自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偏差。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一)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应与大纲、教材保持一致。考试内容不得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能力层次不得高于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除作文外,其他各类试题的材料均取自教材。
(二)每份试卷的组配,均应综合考虑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几方面的要求,按照下列比例进行:
1.在全部试题中,语言文学知识约占15分,作品阅读分析约占55分,作文占30分。
2.在作品阅读分析中,古文约占25分,现代语体文约占30分。散文约占28分(议论文8分,记叙文20分),诗歌约占20分,小说约占7分。
3.全部试题中,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的比例以1:3:3:3为宜。其中只有作文的30分属于综合应用。
4.除作文外,其他试题的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等,其比例以2:3:3:2为宜。
5.以上比例规定,命题时均可有3分以内的调整幅度。
(三)本课程试题较适合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词语解释题、简答题、简析题、作文题。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见本大纲“附录”。
(四)本课程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考者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