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自学考试 >> 复习资料 >> 公共课复习 >> 正文
2009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考点讲解第六章
来源:优易学 2011-4-27 12:22:42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39、中共七大:1945年在延安召开。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40、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些标志性举动:1945年8月15日,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签订投降书(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在南京举行;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的收回,是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41、联合国制宪会议:1945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1、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

  (1)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自1895年开始,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

  (2)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次长都由日本人担任。

  (3)扶植汪伪政权

  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上述地区实质上成为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2、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起因: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过程和口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GCD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代表性口号)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GCD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GCD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4、简述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及其溃退的原因

  作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但是,这些抵抗没有达到维护领土的目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中国迅速丢失大面积国土。

  原因:(1)中日国力和军力对比的悬殊。(2)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3)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5、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

  (1)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2)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保存实力;同时又限制、打击GCD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反共“磨擦”事件。

  (3)对外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6、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哪两个战场?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1)中国抗日战争形成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GCD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2)两个战场是战略上的相互配合的关系。

  7、简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抗日游击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阻止了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这种全面的消耗日军,便赢来了战略反攻。

  8、怎样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含义

  (1)含义:中国GCD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既统一,又独立。

  (2)具体运作:·GCD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3)目的和实质:目的是保持并发展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实质就是力争中国GCD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重要考点讲解

  三、论述题

  1、用实事说明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深重灾难?

  (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死者达30万人以上。其他屠杀惨案。· 对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扫荡”, “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投放有毒病菌,大量中国居民死亡。· 用中国人进行“活体解剖”。· 掳掠大量的中国劳工。· 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在东北,独占了东北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掠夺矿产资源。· 在关内,对华北和华中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目的是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

  (4)损失数字: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 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 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 000多亿美元。

  2、中国GCD领导开展的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与抗日文化工作有哪些?

  (1)1938年初,周恩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中国GCD人参加国民参政会;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先后具领导了大后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2)中国GCD积极领导和开展国统区进步文化工作,推动和参与文化界抗战团体的组建和发展。

  (3)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为什么说中国GCD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GCD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 .1937年8月洛川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2)从民族大义出发,积极维护统一战线。提出了独立自主原则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等方针,并身体力行贯彻执行。

  (3)坚持持久战方法,并领导人民军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抗日游击战战略的确定,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初期的英勇抗战和相持阶段到来后成为主要战场。

  所以,中国GCD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4、试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内容和意义

  (1)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其内容是分析了:

  ·特点: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前途和规律: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这一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进程和方针: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坚持持久抗战方针,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乃至最后取胜。

  (2)意义: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