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自学考试 >> 模拟试题 >> 公共课模拟题 >> 正文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
来源:优易学 2011-9-21 12:24:21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41.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42.“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折衷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4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4.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4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
  46.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
  C.同因一果
  D.同果一因
  47.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子
  A.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
  B.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C.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
  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48.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49.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计划的根据是
  A.抽象的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人民群众的愿望
  D.先进分子的构想
  50.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A.水中捞月
  B.以砖磨镜
  C.水滴石穿
  D.心想事成
  51.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B.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52.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D.神秘主义观点
  53.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
  C.真象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54.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A.主观性和个别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稳定性和不变性
  D.客观性和普遍性
  55.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A.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
  B.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
  D.社会规律是不稳定的,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
  56.“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8.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5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
  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
  D.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60.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
  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
  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
  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
  D.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
  61.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
  A.人们的主观愿望
  B.先进分子的要求
  C.客观存在的事实
  D.正确的指导思想
  62.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设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
  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否有规律性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集合
  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3.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4.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
  A.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C.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下列各项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的有
  A.客观唯心主义
  B.近代的唯心主义C二现代的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6.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A.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B.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
  C.认为天地万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
  D.认为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7.下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有
  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
  C.社会性
  D.不彻底性
  8.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A.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
  B.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
  C.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D.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
  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运动的含义的有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静止是指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B.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D.物质运动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11.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B.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C.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D.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12.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
  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B.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
  A.时间和空间与人的主观感觉密切相关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C.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D.时间和空间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
  A.认真看书学习
  B.物质生产实践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科学实验活动
  1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实践的特点的有
  A.实践具有思想性,是思维范围内的活动
  B.实践具有客观性,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1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B.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C.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7.某乡村小镇自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了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从哲学上看,这一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永恒运动的原
  C.事物联系复杂多样的原理
  D.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18.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19.下列各项属于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表现的有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不同
  B.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不同
  C.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的不同
  D.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的不同
  2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D.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21.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
  A.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B.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C.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D.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