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字史的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小说取法于外国小说的艺术手法;《白光》采用的外国小说艺术手法;《弟兄》、《高老夫子》、《肥皂》等写人物性格的主要艺术手法;鲁迅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鲁迅关于“白描”、“画眼睛”的具体论述。
理解:
鲁迅小说是怎样冲破中国小说旧形式的;鲁迅小说结尾之笔的五种不同意境。
应用:
鲁迅小说的“白描”;鲁迅小说的“画眼睛”;鲁迅小说继承中外文学艺术经验的特点。鲁迅在创作方法上的开放性;鲁迅小说的民族风格;鲁迅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批判继承。
第十一章 反映时代眉目的杂文诗史(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杂文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创作中居主导地位的文体;鲁迅杂文的体式;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鲁迅弃医从文后的第一批思想成果;鲁迅批判夫权思想的重要杂文;鲁迅批判父权思想的重要杂文;《娜拉走后怎样》的创作目的;《青年必读书》的用意;《华盖集续编》的主要背景;《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的基本内容;《小杂感》、《可恶罪》的体式;《“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阐述的文学观;《上海文艺之一瞥》、《文艺与革命》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沉滓的泛起》的内容;《隔膜》、《买<小学大全>记=和《病后杂谈之余》的内容;《论第三种人》、《从讽刺到幽默》、《“论语一年”》的内容;《门外文谈》的内容;《保留》的内容;《大小骗》、《文坛三户》的内容;鲁迅关于“两个口号”论争的名篇。
第十二章 鲁迅杂文艺术的初创到成熟(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杂文艺术从初创到成熟的发展变化情况,掌握鲁迅杂文文学性物质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思想的主要载体;鲁迅杂文的文学特质。
应用:
《热风》时期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到了《华盖集》时期鲁迅杂文在艺术上的发展变化。
第十三章 《野草》表现的鲁迅思想和人生哲学(重点)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野草》所反映的鲁迅思想和人生哲学,领会《野草》的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野草》的文体、写作时期;《野草》的主要思想特点;《野草》对于研究鲁迅思想和他的人生哲学的意义。
理解:
《影的告别》的题旨;《希望》的思想内容;《失掉的好地狱》题旨。
应用:
《过客》中过客、老翁、女孩三个形象;《复仇》的题旨;《这样的战士》思想内容。《野草》的思想价值。
第十四章 鲁迅与果戈理二题(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主要掌握鲁迅小说与果戈理小说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关于果戈理的重要论述。
应用:
鲁迅的创作在哪些方面“取法”于果戈理。鲁迅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
第十五章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比较(一般)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小说创作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关系,要求通过本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的学习,初步掌握运用比较文学方法研究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最倾心的外国作家;鲁迅与陀氏在小说艺术上的相通之处;鲁迅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小说的主要话语。
鲁迅作品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部分(次重点)
鲁迅作品阅读、分析、理解的考核,旨在培养和检测自学应考者对鲁迅作品阅读、综合分析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总体考核目标以《鲁迅选集》中所收杂文作品为主,兼及对鲁迅作品的总体把握。具体考核目标如下:
识记:
鲁迅各部作品集的名称、创作背景、题名的由来、含义及有代表性的作品;鲁迅生平事迹也在考核范围之内,识记关键点即可。
应用:
《鲁迅选集》中杂文名篇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鲁迅选集》所收作品较多,现规定必读篇目如下:《随感录三十九》、《随感录四十》、《现在的屠杀者》、《估<学衡>》、《娜拉走后怎样》、《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夏三虫》、《战士和苍蝇》、《我的“籍”和“系”》、《死地》、《答有恒先生》、《小杂感》、《文学和出汗》、《习惯与改革》、《宣传和做戏》、《<自选集>自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现代史》、《推背图》、《夜颂》。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本大纲第一部分关于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的规定,是第二部分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的基本出发点,而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则是本大纲的主体部分。为使之得到落实,兹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规定了具体考核目标,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来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自学应考者能够准确记住规定的有关知识点。
“理解”:要求自学应考者能够弄懂并讲清楚规定的知识内容。
“应用”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其中“简单应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作出简要综合分析。
“综合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有关知识或从整体、或从局部对有关问题作出综合应用论证。具体作品阅读综合应用的考核,一般属于综合应用能力层次。
对各考核点的能力层次规定,即是对自学应考者进行考核的水平要求。考试命题不可随意提高考核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免增加考核的难度。但是,高能力层次的考核点,其中也包含着低能力层次的要求。比如,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点中也包含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简单应用能力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1.《鲁迅论稿》 王国绶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年4月
2.《鲁迅选集》 (1-4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3年
三、自学方法指导
1.了解鲁迅生平及思想发展
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文,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确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学习鲁迅研究课必须首选阅读一本可靠的鲁迅传记,以清晰、准确地了解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道路,再接触鲁迅的具体作品、研究具体的有关鲁迅的问题,就比较容易了。现有1981年以后出版的几种鲁迅传记可以参考:朱正著《鲁迅传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林非等著《鲁迅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林志浩著《鲁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吴中杰著《鲁迅传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林贤治著《人间鲁迅》,花城出版社出版。另有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著的《鲁迅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亦可参考。
2.认真阅读鲁迅作品
掌握本课程有关知识内容尚需以认真阅读大量鲁迅作品为基础。首先应通读规定的《鲁迅选集》中的作品,力图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要注意独立思考,认真揣摩,领会方法,举一反三,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练习写分析文章,这是提高分析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方可对鲁迅进行宏观的把握。
3.了解鲁迅研究史概况
学习本课程还应对八十年来的鲁迅研究史有一概括了解,这对本课程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4.认真研究教材
依据大纲,认真领会教材各个论题中的主要问题。可根据大纲规定,对15个论题分别情况或重点或泛泛进行阅读和理解。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助学的正确导向。
2.重点培养应考者独立阅读、分析和评价鲁迅作品的能力;应对本大纲第二部分所列鲁迅各作品集和阅读作品的规定考核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指导。因为这属于教材外内容。
3.讲授力求具有启发性,注重分析方法的示范,启发应考者举一反三,重点内容应重点综合应用,一般不必求全求深,讲清要点即可。
4.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建议总学时72学时,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 内 容 | 学 时 |
第一章 | 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其意义 | 8 |
第二章 | “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一个侧面 | 2 |
第三章 | 改革国民性的全方位思考 | 8 |
第四章 | 塑造新的民族性格 | 2 |
第五章 | 鲁迅精神的求实特征 | 2 |
第六章 | 《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 | 2 |
第七章 | 鲁迅的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 | 6 |
第八章 | 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 | 4 |
第九章 | 鲁迅小说关于时代的思考 | 6 |
第十章 | 鲁迅小说创作的继承与创新 | 6 |
第十一章 | 反映时代眉目的杂文诗史 | 6 |
第十二章 | 鲁迅杂文艺术的初创到成熟 | 6 |
第十三章 | 《野草》表现的鲁迅思想和人生哲学 | 8 |
第十四章 | 鲁迅与果戈理二题 | 3 |
第十五章 |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比较 | 3 |
总 计 | 72 |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