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5737
使用教材:《基础化学》 马荔 陈虹锦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年9月
本大纲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化学课程使用,本课程理论课程考试部分内容为5学分。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1.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A)
2.重点掌握状态函数特点;(C)
3.重点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内容;(A)
4. 掌握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B)
5.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理想气体PVT变化过程、化学变化、相变化过程的应用;(B)
6.了解可逆过程;(C)
7.掌握盖斯定律;(B)
8.了解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D)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1.掌握自发过程共同特征;(A)
2.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B)
3.了解卡诺循环及卡诺定理;(D)
4.重点掌握熵增原理、熵变的计算及应用;(C)
5.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和规定熵;(B)
6.了解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的定义;(A)
7.重点掌握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判据;(C)
8.掌握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变化的计算。(B)
第三章 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和化学平衡
1.了解偏摩尔量、化学势概念;(D)
2.重点掌握化学反应方向和平衡条件;(C)
3.了解化学反应等温式及标准平衡常数;(A)
4.掌握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求算;(B)
5.掌握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C)
第四章 化学反应速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定义及表示方法;(A)
2.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C)
3.掌握零级反应特征;(B)
4.重点掌握一级、二级反应特征。(D)
第五章 相平衡热力学
1.掌握克拉佩龙方程和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B)
2.掌握混合物和溶液的分类;(A)
3.重点掌握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C)
4.了解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B)
5.了解非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D)
第六章 相平衡状态图(略)
第七章 界面化学 (略)
第八章 胶体化学 (略)
第九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波函数、概率密度等概念;(C)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及原子轨道的含义;(A)
3.掌握四个量子数的含义,取值;(B)
4.重点掌握电子排布遵循的三原理;(C)
5.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应用;(A)
6.重点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分区、重要元素的位置;(C)
7.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间的关系;(B)
8.掌握元素的性质。(B)
第十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特征和它们的区别;(C)
2.重点掌握杂化轨道理论;(D)
3.了解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空间构型;(A)
4.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形成;(D)
5.重点掌握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及应用;(A)
6.了解金属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及其应用,晶体结构及其性质;(C)
7.了解氢键的性质和特点;(A)
8.掌握分子间作用力;(B)
9.掌握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熔沸点关系;(B)
第十一章 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1.掌握弱电解质的解离度、稀释定律;(A)
2.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A)
3.了解盐类水解的基本概念;(C)
4.重点掌握一元弱酸、一元弱碱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D)
5.重点掌握一元弱酸盐、一元弱碱盐溶液pH的计算;(B)
6.掌握缓冲溶液的作用和组成;(C)
7.了解缓冲作用机制;(B)
8.掌握缓冲溶液pH及相关计算;(D)
第十二章 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
1.掌握难溶电解质溶液的沉淀溶解平衡;(C)
2.重点掌握溶度积规则;(B)
3.掌握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沉淀的溶解;(A)
4.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C)
5.掌握两种沉淀间的转化;(B)
6.了解分步沉淀;(D)
7.重点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计算;(D)
第十三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1.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组成,命名;(A)
2.掌握配位化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内容;(C)
3.掌握配位平衡,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的概念和意义;(B)
4.重点掌握配合物的有关计算;(D)
5.了解能应用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计算配离子的稳定性;(B)
6.了解影响配位平衡的因素及与其它平衡的关系;(C)
7. 重点掌握配位平衡与其他平衡之间的关系;(D)
第十四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1.重点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C)
2.了解原电池及符号;(A)
3.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D)
4.重点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C)
5.掌握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B)
6.重点掌握能斯特方程式及其相关计算;(B)
7.掌握应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及其计算;(D)
8.了解元素电势图及其运用;(C)
第十五章 元素化学
1.掌握 s区单质、氧化物的类型及重要氧化物的性质及用途;(A)
2.了解碱金属、碱土金属氢氧化物溶解性和碱性的变化规律;(B)
3.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重要盐类的性质及用途;(C)
4.掌握卤素单质、氢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A)
5.了解卤素单质、氢化物、含氧酸制备和用途;(B)
6.重点掌握元素电势图并用以判断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B)
7.掌握臭氧、过氧化氢和超氧化物的结构和性质,了解离域Π键形成条件(B);
8.掌握硫及多种氧化态所形成的重要物质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C)
9.掌握氨、铵盐、亚硝酸、硝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D)
10.了解砷、锑、铋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了解惰性电子对效应;(D)
11.了解碳单质的结构,二氧化碳、碳酸及其盐的重要性质(C)
12.重点掌握锡(Ⅱ)的还原性和铅(Ⅳ)的氧化性;(C)
13.掌握硅的单质、氧化物与硅酸、硅酸盐的性质和结构;(C)
13.重点掌握硼的氢化物、含氧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A)
14.了解缺电子原子和缺电子化合物,铝、三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B)
15.重点
掌握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构型特点及其与元素通性;(B)
16.了解第一过渡系元素V、Cr、Mn、Fe、Co、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C)
17.掌握铜、银、锌、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盐类以及配合物(B)
18.重点掌握Cu(I)、Cu(II);Hg(I)、Hg(II)之间的相互转化。(D)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