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大力推行农村留守学生家园式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来源:优易学  2014-1-22 13:50:33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建德市地处浙西山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李家、大同、大洋等边远山区乡镇,外出务工是当地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草莓产业的发展,杨村桥、下涯等传统草莓产区乡镇的农户大量外出从事草莓种植。由此,产生大量农村孩子留守现象。2012学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留守学生达2944人,占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2%。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有效监护的缺乏,大量留守学生或多或少地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安全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建德市教育局从2012年8月开始实施农村留守学生家园式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统筹资源,建立农村留守学生家园式管理工作机制
    市教育局联合市妇联、团市委、市关工委、市退休教师协会等部门单位成立建德市留守学生关爱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协调留守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交流各单位的新做法、新经验。同时,以省级立项课题《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家园式管理的实践研究》为引领,将课题研究融于教育实践,制定区域性推进农村留守学生家园式管理模式的具体方案。通过统筹乡镇妇联、退休教师协会、村委会等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完善留守学生关爱工作机制,实施三项教育行动计划,努力实现留守学生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安全有护的目标。
    二、因地制宜,构建农村留守学生家园式管理模式
    (一)深入调研,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2012年9月,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家访、走访村委会等多种途径对留守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做到三个掌握,即掌握留守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留守学生学习生活及个人行为习惯情况、留守学生面临的困难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全部2944名留守学生进行登记建档。登记内容除上述情况外,还包括委托监护人基本情况、联系方式及家长基本情况、务工地点、联系方式等。
    (二)落实责任,实行代理家长制
    根据留守学生情况的不同,分门别类,有针对性、个性化地建立“家园式”教育管理模式。一是对当地无相对固定委托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基本无监护能力的留守学生实行教师代理家长制,由学校选择在校教师或居住在当地的退休教师通过“一带一”或“一带二”的形式给每名留守学生确定一名“代理家长”。“代理家长”的任务是指导、帮助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并及时引导,适时与其父母联系,与留守学生一起过周末、过节日等。一年来,全市已有430余名教师或退休教师主动担当起代理家长的角色。二是加强与祖辈监护型留守学生隔代监护人的联系,建立班主任老师与隔代监护人的每周联系、每月家访制度。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乡镇学校组织开展“爷爷奶奶班”、“隔代教育班”,向在家监护留守学生的老人宣传科学的家教理念,指导他们走出家教误区,改进家教方法,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三是关注留守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各学校尤其是留守学生相对集中的学校普遍建立“亲情电话”、“亲情聊天室”、“知心姐姐信箱”、“悄悄话”等心理咨询室,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情感关注与心理疏导,让他们在点滴之间感受身边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
    三、实施三大教育行动,创设温馨的留守学生精神家园
    一是贴心关爱行动。在市留守学生关爱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各学校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心行动。麻车小学等学校建立留守学生俱乐部,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集体过节、过生日,以情感迁移的方法消除留守生活的寂寞和孤单。童家小学在镇团委、妇联支持下,开展留守学生“小心心愿 爱心圆梦”活动,走进杭州感受西湖的秀美、杭城的繁华、科技馆的新奇。莲花小学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为全校35名留守学生赠送书籍文具,创立“留守学生励志奖学金”,开展留守学生“奋飞之星”、“自立之星”、“孝敬之星”评比表彰活动。乾潭二小组织班主任、中层干部和留守学生建立“爱心家庭”、搭建“想念心桥”、倾听“友情心思”,开展与留守学生的系列互动关爱行动。大同一学、马目中心学校、上马小学等学校近百名留守学生与当地爱心人士结对,得到有效帮助。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2012年、2013年中秋节,全市百余名留守学生与社会爱心人士一起在严州府集体欢度中秋节。
    二是劳动教育行动。围绕提升留守学生生活自立能力,结合当地实际,各中小学纷纷搭建平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独立、自护。三河小学举行百名留守学生一日生活技能大赛,比赛项目包括洗衣服、扫地、梳头、叠被子、包饺子等。杨村桥小学成立“我是小莓农”社团,组织留守学生开展草莓种植培育等活动,让孩子们理解、感受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更楼小学、航头初中在校园内开辟现实版“开心农场”,组织留守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争当“农场主”,校园内形成合力“春有花、夏有瓜、秋有果、冬有绿” 的田园景色。大慈岩初中为留守学生量身定制多项节假日社会实践活动,如“新叶小导游”、“十里荷花护花使者”、“清洁乡村小卫士”等,既丰富了留守学生的节假日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三是感恩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培养留守学生的感恩之心。各学校组织留守学生深入开展“学做小主人”系列活动,开展“小主人日记”评选展示,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家中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着爸爸妈妈一样照顾老人、孝敬长辈。乾潭一小、寿昌二小等学校组织留守学生给父母寄节日贺卡,通过贺卡向远离家乡的父母表达思念、送去祝福。今年上半年,全市组织举办留守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书信大赛。孩子们纷纷在信中向父母、向结对人叙说自己的心里话。这些做法丰富了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也较好地引导了留守学生对父母、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培养其感恩之心。
    一年来,农村留守学生家园式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孩子变了。留守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和能力得到加强,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二是家长变了。家长及监护人的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在教育孩子上与学校、老师的配合更积极、更主动。三是学校变了。各学校从留守学生家园式管理的实践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进了教师的育人方式。四是社会变了。通过广泛的宣传、结对活动,社会各界对留守学生现象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关注,由此唤起了更广泛的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参与到关爱留守学生的行动中来。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