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源保护政策
1.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和综合整治
中国面临着十大生态问题:
(l)占国土65%的山区、9.7%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开发利用不当,形成大范围水土流失,加速了生态失衡;
(2)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害、成灾面积不断扩大;
(3)森林面积不断缩小,采伐量远超过生长量;
(4)草原长期放牧,重用轻养,每年退化133万平方米,累计8667万平方米,占可利用面积的1/3;
(5)中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北方沙漠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
(6)中国是严重缺水的大国,过量开采,浪费惊人,人为污染,水资源危害加剧;
(7)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地区间资源承载能力差异甚大,中国处于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
(8)大气污染严重,酸雨态势扩大,废渣排放增加,垃圾包围城市已是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
(9)农林环境污染正由点到面向全国蔓延,40%的乡镇企业成为最大的污染源,经济发展的成效正在被抵消;
(10)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恶性循环事故迭起,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国公布的“生态赤字”,每年达到860亿元。
现在我国已加大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并且取得了成绩。西安市环城综合整治工程、本溪市环城森林公园建设工程、长春市绿化工程等86个项目,被国家环保局和建设部评为全国首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国家环保局还组织了全国32个重点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的活动。
2.资源保护的政策、法律
(1)资源保护政策的制定。资源与环境密不可分,从一般意义上说,资源即是环境,环境也是资源。但是,如果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产资源来考察,环境侧重于指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合适的自然物质条件,即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资源侧重于人类生产所需要的可资利用的物质来源,即自然资源。因此,自然物质作为人类生存和生产需要的对象,既有互相交叉的一面,又有可以区分的一面。正是从这样的认识角度出发,我国宪法把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分别开来,用不同条款加以论述。1982年通过的《宪法》在第一章第九条指出:“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是把资源保护视为基本国策的宪法依据。
(2)资源保护法律的制定。我国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主要是针对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产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而制定的。目前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此外,还有带法律性质的制度规定,如为了保护青海珍贵的徨鱼资源,维护湖区生态平衡,青海省宣布从1994年起对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实行连续7年的封湖育鱼。
3.资源保护的范围及措施
(1)土地、矿产资源的保护。
①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a.大面积的土地质量退化,是指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以及土地污染等;b.土地浪费,优良耕地减少,是指土地利用不合理,乱占滥用耕地等。保护我国土地资源的根本措施在于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和水土保持法,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严格控制非法侵占耕地,逐年适当增加林地草地面积,保护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漠扩大。
②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没有认真进行矿山建设前的调查研究和经济评价工作;在开发利用中,不少矿山采出率低、回收率低;对多组分矿床未能做到综合勘探、综合开采、综合利用,大材小用、优材劣用;采矿时不注意节约用地,采矿结束后,不进行回填复垦及恢复植被工作,破坏了矿区及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矿产资源开发的保护措施是:a.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的保护,建立一系列保护矿产资源的制度;b.各级人民政府的地质矿产部门应认真履行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实施监督的责任;c.制定反映矿山特点的经济政策;d.采矿时应当注意节约用地,保护植被和其他自然环境;e,努力开展矿产的采、选、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特别是综合利用的研究;f.根据矿产资源分布不均的客观情况,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某一地区的资源优势,建设区域性矿产基地。
(2)陆地水资源的保护。
我国陆地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局部地区缺水矛盾尖锐。由于人均占有水量少,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全国不少地区水荒还很严重,对水资源缺乏统筹安排。②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污染了江河水库的水质。③水资源浪费很大。由于管理不严,工程配套差,用水的技术、工艺落后,造成大量浪费现象。④地下水开采过量。
相应的保护措施是:①合理开发水资源。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不高,但水资源总量还是不少的,必须合理开发,合理调配使用,积极保护。②节约使用水量。节流和开源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两条主要途径,从长远看开源是有限的,解决这一矛盾和主要战略是节流,即节约用水。在我国用水总量中,农业占70%,工业占21%,城市生活仅占5%;可见,节约用水的重点是农业和工业。要改革设备,采取先进工艺。③防治水污染,加强对河流、湖泊、水库的保护。
(3)海洋资源的保护。
由于缺乏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规划,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在海洋资源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①沿海水域开发不充分,利用不够合理,普遍存在不合理占用海岸的现象。不适当的围垦、盲目修建工程或使海流改道,导致港口自然条件改变,甚至完全失去使用价值。②近海主要经济鱼类遭到破坏。由于捕捞强度过大,捕捞量虽然逐年上升,但其质量却大大下降。在渔获物中,传统的优质经济鱼类逐年减少,低质小杂鱼的比例不断增多。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捕捞量远远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
相应的措施:①海洋的开发要统筹规划和管理。②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并逐步发展外海远洋渔业。
(4)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
我国森林资源在保护和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森林资源质量日益下降,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森林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①砍伐过度。由于多年来不注意森林的生态效益,长期把森林当矿产来开采,结果越采越少。②灾害严重。我国森林火灾和受虫灾危害十分严重。③执法不严。
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是:①依据森林法,加强对森林的经营管理。一方面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现象;另一方面大力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②保护天然林。③建立与健全林业管理机构,搞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④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工程建设。我国已成功地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农田防护林等五大林业生态工程。⑤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混合林,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⑥进一步落实林业政策,坚持谁造谁有的原则。
我国草原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过度垦殖造成对草原的破坏。②过度放牧与草原退化。由于过度放牧,重用轻养,草场退化比较严重。
我国改善草原资源利用的主要措施是:①严格执行草原法,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那些滥垦滥牧、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予以制裁和处罚。②加强草原建设,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结合,大力建设人工和半人工草场,积极改良退化草场。③加强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控制牲畜头数,调整畜群结构,实行以草定畜,防止草场超载过牧。积极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沼气能,解决一部分牧区居民的生活用燃料,减轻对天然植被的破坏。
(5)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
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物种受威胁和灭绝严重。中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15%一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一15%的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所列640个种中,中国占了156个。②遗传种质资源受威胁、缩小或消失;外来品种的引进和单纯追求高产,也使许多古老、土著品种遭受排挤而逐步减少甚至灭绝。
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对策是:①建立和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②保护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其他生境和物种,重点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用物种,建立一批农作物野生亲缘种就地保护点。③保护特殊生境和生态系统,保护候鸟等迁徙性动物及其生境。④建立和完善全国珍稀濒危动植物迁地保护网络,保护遗传物种。⑤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农业驯养利用工作。⑥保护淡水和海洋水生生物多样性。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cy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