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子计算机技术
1946年,美国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尽管体积庞大、耗电惊人、功能有限,但开辟了一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
1.电子计算机的构成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1)硬件。
电子计算机的硬件因机器的规模和用途不同而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硬件主要是由电子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即CPU)、存贮器、输入和输出装置三大部分构成的。中央处理器和内存贮器构成了电子计算机的主机;外存贮器和包括电源在内的输人、输出装置则是它的外围设备。
(2)中央处理器是电子计算机硬件的主体,它的功能是解释和执行指令。
存贮器是计算机的记忆装置,用以存放原始数据和处理这些数据的程序及其中间结果。存贮器又分为内存贮器和外存贮器。内存贮器(亦称主存贮器)直接与CPU相联,其中的指令和数据可以由CPU随机存取。内存贮器的容量比外存贮器小,但存取速度比外存贮器快,用于存贮常用的程序和数据。
(3)软件。
软件是指计算机的程序系统,它包括操作(系统)程序、实用程序和编译程序等。程序是指示机器工作的手段。如果说硬件是机器存在的物质形态,软件就是机器的运作程序和运作方式,没有软件机器就不会动作,犹如一堆废铁。
2.电子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
电子计算机面世以来应用领域不断地扩展。就当前的情况说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①数据处理;②数值计算;③实时控制;④文字处理。
3.电子计算机发展的主要趋势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当代发展最快的技术,真可谓日新月异,过不了几年就几乎完全改观。以现在情况看大致有下列趋势:①巨型化;②小型和微型化;③网络化;④智能化。
4.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潮流
关于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潮流,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RIS(二、并行处理、多媒体技术为主,软件和网络相应发展。
(l)RISC是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er)的英文缩写。所谓指令系统是计算机所能执行的操作命令的集合。程序最终都要变成指令的序列,计算机才能执行。计算机都有其自己的指令系统,对于本机指令系统的指令,计算机能识别并执行,识别就是可以进行译码―把代表操作的二进制码变成操作所对应的控制信号,从而进行指令要求的操作。一般讲,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愈丰富,它的功能也愈强。RISC系统将指令系统精简,使系统简单,目的在于减少指令的执行时间。提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另外,传统的计算机一般都是每次取一条指令,而RISC系统采用多发射结构,在同一时间发射多条指令,当然这必须增加芯片上的执行部件。
(2)并行处理技术也是提高计算机处理速度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计算机,一般都只有一个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中执行的也只有一个程序,程序的执行是一条接一条地顺序进行,通过处理器反映程序的数据流也是一个接一个的一串,所以叫串行执行指令。并行处理技术可在同一时间内在多个处理器中执行多个相关的或独立的程序。目前并行处理系统分两种:一种是具有4个、8个,甚至32个处理器集合在一起的并行处理系统,或称多处理机系统;另一种是将100个以上的处理器集合在一起,组成大规模处理系统。这两种系统不仅是处理器数量多少之分,其内部互连方式、存储器连接方式、操作系统支持以及应用领域都有很大的不同。有些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如长期天气预报、人类染色体研究以及粘性流体力学等领域,要求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达到10。亿次甚至l0000亿次每秒,这样的速度,不靠并行处理技术是不可能达到的。并行处理技术在硬件上已处于成熟阶段,软件还有一定的差距,首先是操作系统和并行编译系统的研究。
(3)多媒体技术是进一步拓展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新兴技术。
它是把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媒体作为一个集成体由计算机处理,把计算机带入一个声、文、图集成的应用领域。多媒体计算机必须有显示屏、键盘、鼠标、操纵杆、视频录像带/盘、摄像机、输人/输出、电讯传送等多种外部设备。
多媒体系统把计算机、家用电器、通信设备组成一个整体,由计算机统一控制和管理。国际上有句口号叫“多媒体技术―下一代的浪潮!”预见了多媒体系统的发展将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4)在电子计算机飞速发展的同时,光控计算机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另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已开始研究生物计算机,也叫分子计算机,它将具有比电子计算机和光学计算机更优异的性能。
四、网络技术
所谓网络,是指在地理上分散布置的多台独立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构成的系统。根据联网区域的大小,计算机网络可分成局域网和远程网。计算机网络人大提高了计算机软硬件及数据的使用效率,扩大了人类知识财富的共享,使人类步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社会需要不断革新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网的发展趋势是实现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在信息时代,光纤网将日益发挥它的巨大作用。目前许多国家在发展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基础上,正朝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一ISDN)、智能化和个人化信息网计划”通信主题提出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迈进。我国“863计划(BIP一ISDN)”技术,反映了未来电信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五、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晶体管的出现。1947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乙T)的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巴丁、布赖顿和肖克莱制成第一支晶体管,开始了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的时代。晶体管的出现可以说是集成电路出台的序幕。
微电子技术的研究重点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指以半导体晶体材料为基片,采用专门的工艺技术将组成电路的元器件和互连线集成在基片内部、表面或基片之上的微小型化电路或系统。标志集成电路水平的指标之一是集成度。所谓集成度是指在一定尺寸的芯片上能做出多少个晶体管,也有的用在一定尺寸的芯片上能做出多少个门电路(一个标准的门电路是由一个或几个晶体管组成的)来衡量集成度。
到20世纪6。年代中期,集成度水平已经提高到儿百甚至上千个元器件(指晶体管)。我们把集成100一1000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称为中规模集成电路(MediumScaleIntegration,简称MSI)。70年代是集成电路飞速发展的时期,集成电路已经进人1000个以上元器件的大规模集成(LargeScaleIntegration,简称LSI)时代,这期间已经出现了集成20多万个元器件的芯片。人规模集成电路不仅仅是元器件集成数量的增加,集成的对象也起了根本的变化,它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功能部件,也可能是一台整机(如单片计算机)。80年代可以看作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LargeScaleIntegration,简称VLSI)的时代,芯片上集成的元件数已达10万以上,而且已经突破了百万大关。
生产集成电路的原料是硅、铝、水、某些化合物和一些普通气体,这些材料都不昂贵,但是,制造集成电路的过程却相当复杂,对所用的设备要求很高,所以建立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是相当巨大的。而芯片价格的下降,只有依靠现代化的大批量生产才能达到。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出现,首先引起了计算机技术的巨大变革。由于计算机的逻辑部件特别是计算机的心脏―中央处理器的集成化,使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并在1970一80年间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IBMPC个人计算机出现以后,打开了计算机普及的大门,促进了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五六十年代,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耗能惊人的计算机,只能在少数大型军事或科研设施中应用,今天由于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已经进人普通的办公室和家庭。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拓宽,反过来更促进了集成电路芯片的研制和生产。
微电子技术对电子产品的消费者市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价廉、可靠、体积小、重量轻的微电子产品,使电子产品面貌一新;微电子技术产品和微处理器不再是专门用于科学仪器世界的贵族,而落户于各式各样的普及型产品之中,进入普通百姓家。
现代的广播电视系统更是微电子技术大有用武之地的领域,集成电路代替了彩色电视机中大部分分立元件组成的功能电路,使电视机电路简捷清楚,维修方便,价格低廉。由于采用微电子技术的数字调谐技术,使电视机可以对多达100个频道任选,而且大大提高了声音、图像的保真度。微电子技术将创立集成的家庭终端,为人们提供娱乐、信息和家务等方面的服务。
总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微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诸如现代通信、计算机技术、医疗卫生、环境工程、能源、交通、自动化生产等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既代表国家现代化水平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
责任编辑:cy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