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财务控制
一、财务控制的特征、基本原则与种类
(一)财务控制的特征
财务控制,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方法,确保企业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和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
财务控制的特征有:
1.以价值形式为控制手段;
2.以不同岗位、部门和层次的不同经济业务为综合控制对象;
3.以控制日常现金流量为主要内容。
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控制在资金和价值方面的体现。
(二)财务控制的基本原则
财务控制的基本原则包括:(1)目的性原则;(2)充分性原则;(3)及时性原则;(4)认同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6)客观性原则;(7)灵活性原则;(8)适应性原则;(9)协调性原则;(10)简明性原则。
(三)财务控制的种类
1.按照财务控制的内容,可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类。
2.按照财务控制的功能,可分为预防性控制、侦查性控制、纠正性控制、指导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
3.按照财务控制的时序,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类。
二、责任中心财务控制
【提示】这一部分内容,实质上就是管理会计中的“责任会计”。在企业内部开展责任会计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1)合理划分责任中心;(2)正确编制责任预算;(3)建立和健全信息跟踪与报告系统;(4)及时进行反馈控制;(5)正确评价和考核实际业绩;(6)合理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一)责任中心的特征
责任中心,是指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享有一定权利的企业内部单位。
责任中心的特征包括:
(1)责任中心是一个责权利结合的实体。
(2)责任中心具有承担经济责任的条件。
(3)责任中心所承担的责任和行使的权力都应是可控的。
(4)责任中心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业务和财务收支活动。
(5)责任中心便于进行责任会计核算或单独核算。
根据企业内部责任中心的权责范围及业务活动的特点不同,责任中心可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大类型。
(二)责任中心的类型和考核指标
1.成本中心
(1)定义
成本中心是对成本或费用承担责任的责任中心,它不会形成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因而不对收入、利润或投资负责。
成本中心的应用范围最广,从一般意义出发,企业内部凡有成本发生,需要对成本负责,并能实施成本控制的单位,都可以建立成本中心,从而在企业形成逐级控制、层层负责的成本中心体系。
(2)类型
成本中心 含义 特征 控制方法 典型部门
技术性成本中心 技术性成本是指发生的数额通过技术分析可以相对可靠地估算出来的成本,如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制造费用等。 投入与产出都是可以计量的,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技术性成本可以通过弹性预算予以控制 工业企业基本生产车间
酌量性成本中心 酌量性成本是指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数额的多少是由管理人员的决策所决定的,如研发费用、广告宣传费用等。 投入可以计量,但产出无法用货币计量,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酌量性成本的控制应当着重于预算总额的审批上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如企业的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
(3)特征
①只考评成本费用,不考评收益;
②只对可控成本承担责任。
【提示】
①可控成本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可以预计、可以计量、可以施加影响、可以落实责任。
②成本的可控与不可控是以一个特定的责任中心和一个特定的时期作为出发点,这与责任中心所处管理层次的高低、管理权限及控制范围的大小和经营期间的长短有直接关系。
③成本不仅可按照可控性分类,也可按照其他标志分类。一般来说,成本中心的变动成本大多为可控成本,而固定成本大多是不可控成本;直接成本大多是可控成本,间接成本大多是不可控成本。
(4)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成本(费用)变动额、成本(费用)变动率
成本(费用)变动额=实际责任成本(或费用)-预算责任成本(或费用)
在进行成本中心考核时,如果预算产量与实际产量不一致,应注意按弹性预算的方法先行调整预算指标,再按上述公式计算。
2.利润中心
(1)定义
利润中心,是指既对成本负责又要对收入和利润负责的责任中心,它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收入和生产经营决策权。
利润中心对成本的控制是联系着收入进行的,它强调相对成本的节约。
(2)类型
利润中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利润中心,另一种是人为利润中心。
①自然利润中心。它是指可以直接对外销售产品并取得收入的利润中心。
②人为利润中心。它是指只对内部责任单位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取得"内部销售收入"的利润中心。这种利润中心一般不直接对外销售产品。
成为人为利润中心应具备两个条件:
①该中心可以向其他责任中心提供产品或劳务;
②能为该中心的产品确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以实现公平交易、等价交换。
(3)利润中心的成本计算
利润中心对利润负责,必然要考核和计算成本,对利润中心的成本计算,有两种方式:①利润中心只计算可控成本,不分担不可控成本,亦即不分摊共同成本。
采用这种成本计算方式的“利润中心”,实质上已经不是完整和原来意义上的利润中心,而是“边际贡献中心”。
②利润中心不仅计算可控成本,也计算不可控成本。
(4)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
①当利润中心不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时,其考核指标是:
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销售收入总额-该利润中心可控成本总额(或变动成本总额)
②当利润中心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并采取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时,其考核指标包括:
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销售收入总额-该利润中心变动成本总额
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
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不可控固定成本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利润总额=各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之和-公司不可分摊的各种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3.投资中心
(1)投资中心含义
投资中心是指既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又对投资效果负责的责任中心。
投资中心与利润中心的区别
投资中心与利润中心的区别 投资中心 利润中心
(1)权利不同 有投资决策权 无投资决策权
(2)考核办法不同 进行投入产出比较 不进行投入产出的比较
(3)组织形式不同 一般是法人 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法人
(2)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
①投资利润率
【提示】由于利润或息税前利润属于期间指标,所以计算公式中的投资额和总资产额应按平均投资额或平均资产占用额来计算。
投资利润率是广泛采用的评价投资中心业绩的指标,优点如下:
(1)投资利润率能反映投资中心的综合获利能力。
(2)投资利润率具有横向可比性。
(3)投资利润率可以作为选择投资机会的依据。有利于调整资产的存量,优化资源配置。
(4)以投资利润率作为评价投资中心经营业绩的尺度,可以正确引导投资中心的经营管理行为,使其行为长期化。
投资利润率的局限性:
(1)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会使企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失实,导致相应的折旧少计,利润多计,使计算的投资利润率无法揭示投资中心的实际经营能力。
(2)使用投资利润率往往会使投资中心只顾本身利益而放弃对整个企业有利的投资机会,造成投资中心的近期目标与整个企业的长远目标相背离。
(3)投资利润率的计算与资本支出预算所用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法不一致,不便于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与原定目标的比较。
(4)由于一些共同费用无法为投资中心所控制,投资利润率的计量不全是投资中心所能控制的。
某企业投资利润率为10%,该企业的甲投资中心目前投资利润率为15%。假设甲投资中心现有一个投资利润率为14%的项目。如果以投资利润率对投资中心进行考核,甲投资中心显然不会接受该项目,因为接受之后会使其投资利润率下降。但从这个企业的角度来看,接受该项目显然是有利的,会提高这个企业整体的投资利润率。这样,投资中心利益就与企业利益产生了矛盾。
②剩余收益
计算公式
剩余收益=利润-投资额或净资产占用额×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投资报酬率
【注意】如果预期指标用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计算公式可调整如下:
剩余收益=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占用额×预期的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
剩余收益指标与投资利润率指标的关系:
剩余收益=利润-投资额×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投资报酬率
=投资额×投资利润率-投资额×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投资报酬率
=投资额×(投资利润率-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投资报酬率)
可以看出,如果投资利润率大于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投资报酬率,则剩余收益大于0。
【结论】以剩余收益作为投资中心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各投资中心只要投资利润率大于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投资报酬率(或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该项投资(或资产占用)便是可行的。
剩余收益指标具有两个特点:
(1)体现投入产出关系。由于减少投资同样可以达到增加剩余收益的目的,因而与投资利润率一样,该指标也可以用于全面评价和考核投资中心的业绩。
(2)避免本位主义。剩余收益指标避免了投资中心狭隘的本位倾向,即单纯追求投资利润率而放弃一些对企业整体有利的投资机会。
(三)责任预算、责任报告与业绩考核
1.责任预算
责任预算,是指以责任中心为主体,以可控成本、收入、利润和投资等为对象编制的预算。它是企业总预算的补充和具体化。
【责任预算的编制程序】
(1)以责任中心为主体,将企业总预算在各责任中心之间层层分解而形成各责任中心的预算。
特点:“自上而下”
适用条件:集权组织结构形式
(2)各责任中心自行列示各自的预算指标、由下而上、层层汇总,最后由企业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汇总和调整,确定企业总预算。
特点:“自下而上”。
适用条件:分权组织结构形式
2.责任报告
责任报告,是指根据责任会计记录编制的反映责任预算实际执行情况,或者揭示责任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差异的内部会计报告。通过编制责任报告,可完成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和考核。
责任报告是自下而上逐级编报的,随着责任中心的层次由低到高,其报告的详略程度也由详细到总括。
【提示】责任预算的编制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而责任报告的编制只有“自下而上”一种方式。
3.责任业绩考核
责任业绩考核,是指以责任报告为依据,分析、评价各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找出差距,查明原因,借以考核各责任中心工作成果,实施奖罚,促使各责任中心积极纠正行为偏差,完成责任预算的过程。
【注意】
(1)业绩考核是以责任报告为依据
(2)广义与狭义
狭义的业绩考核仅指对各责任中心的价值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
广义的业绩考核除考评价值指标外,还包括对责任中心的非价值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3)不同责任中心业绩考核的重点
成本中心,只考核其责任成本(各项可控成本)
利润中心,既对成本负责,又对收入和利润负责,在进行考核时,应以销售收入、边际贡献和息税前利润为重点进行分析、评价。
投资中心,除考核其权责范围内的收入、成本和利润外,考核重点放在投资利润率和剩余收益两项指标。
(四)责任结算与核算
不同的责任中心承担不同的责任,具有不同的利益,因此,不同责任中心之间的产品和劳务转移就不能无偿转移,必须按照一定的价格来进行内部结算,这个价格就是所谓的内部转移价格。
1.内部转移价格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进行内部结算和责任结转时所采用的价格标准。
内部转移价格主要包括市场价格、协商价格、双重价格和成本价格等。
(1)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作为基价的价格。
(2)协商价格
协商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以正常的市场价格为基础,通过定期共同协商所确定的为双方所接受的价格。
协商价格的上限是市价,下限是单位变动成本,具体价格由各相关责任中心在这一范围内协商决定。
如果价格超过了市场价格,接受内部产品或劳务转移的一方,不会接受。因为接受内部转移,不如到市场去购买。但下限为什么是单位变动成本,而不是单位成本呢?
(3)双重价格:
有两种形式:
双重市场价格:供应方采用最高市价,使用方采用最低市价
双重转移价格:供应方按市场价格或协议价作为基础,而使用方按供应方的单位变动成本作为计价的基础。
特点:针对责任中心各方面分别采用不同的内部转移价格。一般供应方采用高价,接受方采用低价。
双重价格的好处是既可较好满足供应方和使用方的不同需要,也能激励双方在经营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4)成本价格
成本价格是以产品或劳务的成本为基础而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
形式:标准成本、标准成本加成、标准变动成本。
2.内部结算
内部结算,是指企业各责任中心清偿因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按内部转移价格计算的债权、债务。
按照结算的手段不同,可分别采取内部支票结算、转账通知单和内部货币结算等方式。
【适用情况】
(1)内部支票结算方式适用于双方直接见面进行经济往来的业务结算
(2)转账通知单方式适用于质量与价格较稳定的往来业务,手续简便,结算及时,但因转账通知单是单向发出指令,付款方若有异议,可能拒付,需要交涉。
(3)内部货币结算方式适用于小额零星往来业务。
3.责任成本的内部结转(责任转账)
责任成本的内部结转又称责任转账,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因不同原因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由承担损失的责任中心对实际发生或发现损失的责任中心进行损失赔偿的账务处理过程。
目的:责任转账的目的是为了划清各责任中心的成本责任,使不应承担损失的责任中心在经济上得到合理补偿。
方式:责任转账的方式有内部货币结算方式和内部银行转账方式。前者是以内部货币直接支付给损失方,后者只是在内部银行所设立的账户之间划转。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