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考CPA的总体学习方法 1、确定学习的“次序”
2、考CPA不要泛读
有些考友喜欢先把书泛读一遍,然后再精读。CPA考试的试题偏难,对相关知识点考查得很细。根据这个特点以及我个人的经验,应付CPA这种考试,把书泛读一遍等于没有读,是浪费时间的行为。所以,我建议考友们,不要搞泛读,如果要读两遍就认真地读上两遍。我建议,考友们要努力做到只读一遍书。读一遍就要读细,否则即使读第二遍,我们仍然很可能忽略读第一遍时忽略的问题。
3、处理好教材和参考书的关系
考题“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应该是《大纲》,是根据《大纲》编出来的教科书。我们不要为做题而做题,我们要为掌握方法及相关知识而做题——题目多得浩如烟海,我们做到海枯石烂也做不完。
4、不要盲目相信重点、押题。
应考CPA的学习目标应该是要清楚地掌握大部分知识点。
5、记录错误和知识的关键点
就我的经验,对不懂、有疑问的东西,我画上一个符号;担心自己会忘、对理解有关知识点的关键之处,我也画上符号。
我们画上符号的地方就是我们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财富,我们要珍惜善用,我每次考试前,就复习这些特别的地方。
例如,在平时练习时,我们忘了把含增值税销售额换算成不含税销售额,我们可以在一个特别的记录本记录“含税要换算成不含税”或记录“100/1.17”,这样,在考试前,我们只需要一秒钟就能起到提醒自己的作用。
6、“微观搞细”和“宏观搞定”
不论我们看几遍书,做多少习题,最终一定要把书上的相关知识读清楚。所谓“清楚”就是要把书读“薄”,要觉得“尽在掌握中”。如果我们读完书回头看一眼目录觉得“很清楚”,觉得“成竹在胸”那么就可以了。
我们读书之前看目录是一种陌生的感觉,认真读过以后,感觉肯定不一样。如果我们看到有些标题还是很陌生,不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那么,我们的学习肯定还不够,肯定有问题。认真学习教材、做一定量习题是“微观搞细”的过程,看看书上的目录是“宏观搞定”的过程。这时,我们看目录,经常会有意外的收获。所以,读完一本教科书再回头看目录不仅是一种检验,而且是一个必要的学习步骤。
7、把握好做习题的量
根据指定教材编出来的习题,一般可以反映书上的有关知识。为了测试自己对书上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习题多得做不完时,有一种方法可以供选用。
我们可以对习题进行“抽样”,然后只做这些“样本”,“抽样”的办法可以根据情况,按题号进行选择,例如只做奇数或偶数题号的题,或只选题号为“3”或“5”的倍数的题目。如果翻开习题或是模拟试题时发现不少考题就在书上,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我们的学习是可以的,那些题目可能就可以不做了。如果我们把与某部分知识相关的习题样本完成得不错,也可以考虑不再做习题了。这种方法类似于《审计》教材介绍的审计抽样技术。
8、学习考题——一种有效的应试技术
一般人认为,考过的题目不会再考,但根据我的经验,考过的试题很容易再考。学习考题还有一个依据——考题一般能反映出知识体系的重点,即使我们不能读到考题,从学习的角度看,通过学习考题的方式把知识的重点复习一下也是很好的。
“学习考题”时光看答案的效果不好,如果时间允许,我碰到模糊的问题会翻到教科书相关的地方仔细看看,我往往就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认识。
9.考试结束后的一项学习程序
考试结束后,我们可以把相关教科书翻一遍。这样可以印象深刻地掌握一些知识,可以知道命题者怎样整考生的。
养成这个习惯以后,在书上。读到考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好——这是应考学习的一种重要感觉。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考试后翻书是无聊的行为。
10.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不论考什么,最好不要以为自己有什么专长,考CPA更是这样。笔者以为,学习上“不能自满”并不是品德的要求,而是客观规律的要求。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不少会计方面的专业选手会在《会计》和《审计》考试中“意外”失手;有的人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却考不过《经济法》;有的人读的是税收专业却考不过《税法》;学理财的也有可能考不过《财务成本管理》。这些都不奇怪。其原因既不是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难度超过了专业水平,也不是专业选手的水平低到没办法应付这种考试的地步。我想,原因主要在心态上,没有哀兵的心态自然就不会很认真地去准备了。——所以,“哀兵必胜”是很有玄机的。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