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
来源:优易学  2005-8-14 6:17:56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财会书店

第一章   审计概论

一.审计概念: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

二.审计的目的: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发表意见(一般目的)。会计报表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支柱。

三审计对象审计对象是指审计的客体,包括被审计的实体和内容。通常审计对象可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2.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

四. 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一)区别,列表如下:

 

比较

注册会计师审计

内部审计

1

在审计的独立性上

双向独立

相对独立、仅仅强调与所审的其他职能部门独立

2

在审计方式上

委托审计

授权审计,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自行安排施行

3

在审计内容和目的上

主要围绕会计报表进行,是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主要是审查各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经营管理状况等,提出各项改进措施

4

在审计职责和作用上

需要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对外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鉴证作用

审计的结果只对本部门、本单位负责,只能作为本部门、本单位改进管理的参考,对外不起鉴证作用,并向外界保密

(二)联系:
   1。联系参见民间审计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都是现代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两者都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在很多时候,注册会计师审计需要考虑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以提高审计效率,而内部审计部门也经常要求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管理建议。
   2.(
结合P152[准则原文]P160学习)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考虑是否利用其审计工作成果。
这是因为:
  第一,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上具有一致性;
  第三,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
          第三章   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

一.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核心部分,由注协制定报财政部批准后施行,他包括以下三下层次

1.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2.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以上两层次属法定要求

3.执业规范指南

独立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同时具备)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 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层,所谓
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心态才能客观、公正。
  第二层,所谓
形式上的独立,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即在他人看来是独立的。
  第三,独立原则在强调注册会计师对于委托单位保持独立性的
同时,也要求他独立于外部其他机构和组织。 具体来说又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注册会计师“对所发表的意见负责; 二是,不论是业务承接、执行,还是报告的形成与提交,注册会计师均应依法办事,独立自主,不依附于其他机构和组织,也不受其干扰和影响; 三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无须经任何部门审定和批准
   2、独立原则的重要性
  (1)
超然关系。 注册会计师尽管接受委托单位的委托执行业务,而且要向委托单位收取费用,但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却是对于整个社会公众的责任,这就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必须与委托单位和外部组织之间保持一种。超然独立的关系。
  (2)注册会计师的灵魂---独立性。 是“鬼”。 是客观、公正的基础。 注册会计师又称独立会计师、独立审计。
  综上所述,在理解独立性原则时,一定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1)正确把握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两个概念。 辅导教材在这方面一直以来都给的比较模糊,尤其是没有明确指出书中所列举的事例究竟属于何种类型的独立性要求。在历年的考前辅导班上,当按照教材内容阐述完后,当提问学员:“注册会计师持有委托单位的股票若不实行回避,则违反了实质上的独立要求,还是违反了形式上的独立要求?”决大多数学员都回答错误!为什么?没有正确理解了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两个概念的本质内涵。
  其实,就差一句话,一句对二者的本质解释。 实际上,所谓
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的公正无偏的态度,又称为“精神上的独立性”、“内在的独立性”或“事实上的独立性”,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以及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保持超然性,不能主观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尤其不应使自己的结论依附和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士的影响和压力。
  如果注册会计师虽然具备了实质上的独立,但是报表使用者却认为他们是客户的辩护人,那么审计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注册会计师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固然关键,但是报表使用者对这种独立性的信任也很重要。这种信任使得注册会计师又具备了形式上的独立性。 所谓
形式上的独立性,又称为“形体独立性”、“外在独立性”或“表面独立性”,具体是指辅导教材中几乎全部列举的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的情形。
  (2)正确把握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的关系
  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有时又密不可分。 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 而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 因为实质上的独立只有当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真正保持中立(即不偏不倚)时才成立,而形式上的独立则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评判的结果。即使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但如果社会公众认为其偏袒了委托人或其他任何一方而有失形式上的独立,则审计结果即使再正确也是徒劳,因为社会公众只能通过观察注册会计师外观上是否独立而决定是否信任其报告的信息。现在,公众通过观察认为注册会计师形式上不独立,那么,就算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他的服务也会丧失其价值。 因此,可以说,形式上的独立是实质上的独立的重要保证。
  (3)独立性是客观、公正的基础。 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 正因如此,注册会计师又称为独立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为独立审计。
  (4)注册会计师审计表现出双向独立性的特征,既独立于委托人,又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二.质量控制:是指会计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控制程序包括指导、监督、复核

三.职业道德:背具体准则原文

第四章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一.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建立和建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该责任应写入审计业务约定书中,以示负责

二.审计失败:指注册会计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

三.注会的审计责任: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通过实施必要和适当的审计程序,将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误及舞弊揭露出来。

四.被审单位的责任:错误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及经营失败

五.注会的法律责任:违约、过失、欺诈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系[P44已学过]  

责任

含义

关系

行为

影响

会计责任

建立和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保护本单位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和免除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

错误、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

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

审计责任

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对所发表的意见负责

被审计单位承担会计责任不能作为减少审计测试的理由。

违约、过失和欺诈

   (二)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审验责任、审核责任及审阅责任)在本书中的明示  

明示地方

P86P94审计业务约定书

P347管理当局声明书P392承诺函

P363审计报告P375特殊目的的审计报告

P398

验资报告

P410盈利预测审核报告、P421-423基建工程预、结、决算审核报告

P414

内控审核报告

明示内容

会计责任

建立和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保护本单位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

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合法。

这些会计报表由贵公司负责[这些会计报表的编制是XX公司管理当局的责任]

出资者及被审验单位是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和协议、合同章程的要求出资,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验资资料,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贵公司董事会对盈利预测的基本假设、选用的会计政策及其编制基础承担全部责任,(或上述基本建设工程预[编制单位]、结[验收单位]、决算[建设单位]书由XX负责)

管理当局的责任是建立、健全内控并保持其有效性

审计责任

对所发表的意见负责

(不可能提到审计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这些会计报表发表意见

注师的责任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被审验单位的注册资本的实收或变更情况进行审验,出具验资报告。

我们的责任是对它们发表审核意见。

我们的责任是对XX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

主要

依据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审计业务约定书》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3——管理当局声明》

《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审计报告》;《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6——特殊目的业务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验资》

《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4——盈利预测审核》;财协字[1999]1号《会计事务所从事基建工程预、结、决算审核暂行办法》

《注册会计师法》;

《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

错误与舞弊、违反法规行为的区别  

不同点

错误

舞弊

违法

1.原因不同

无意

故意

同舞弊

2.手段不同

未实施掩盖手法

实施掩盖手法

同舞弊

3.形式不同

原理性、技术性的差错明显

隐蔽难以查证

同舞弊

4.目的不同

不以实现结果为目的

以实现结果为目的

同舞弊

5.结果不同

可能影响他人、自己收益

肯定影响他人、自己收益

同舞弊

6.性质不同

过失

不法行为

同舞弊

第五章 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

一.            审计总目标: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发表意见

二.            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

1.存在或发生:是否把不应列入的项目挤入报表,即不多计

2.完整性:不少列应列项目

3.权利与义务:通常涉及所有权权利和法律义务问题,只与资产负债表组成要素有关

4.估价或分摊:各项目的计价是否合理、适当

5.表达与披露:各报表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

认定

种类

性 质

特 点

1、存在或发生

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权益在特定日期均存在,所有已进行会计记录的交易在特定期间均已发生,没有虚构。

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有关;如有错误,主要与会计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夸大错误)有关。

2、完整性

在会计报表中所有应列示的交易和事项均已列入,没有遗漏。

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有关;如有错误,主要与会计报表组成要素的低估(缩小错误)有关。

3、权利和义务

在特定日期,各项资产均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均是公司的义务。

只与资产负债表有关;如有错误,会同时影响存在或发生认定或完整性认定。

4、估价或分摊

各项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均已按适当的方法进行计价,列入会计报表的金额正确。

与所有报表有关;如有错误,一定影响金额;包括总值估价、净值估价和计算精确性三方面内容。

5、表达与披露

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已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

与所有报表有关;如有错误,属分类不当、披露不充分。

管理当局认定

具体审计目标

一般审计目标

含义及关注要点

 

1.总体合理性

它是指注册会计师须先根据他所掌握的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全部信息,评价某账户余额的合理性。总体合理性测试的目的,在于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账户余额中是否有重要错报。报表总体上是否合理。

存在或发生

2.真实性

即不夸张。有无高估错误。

完整性

3.完整性

即不遗漏。有无低估错误。

权力和义务

4.所有权

即所列金额确为被审计单位所拥有。是否影响所有权、处置权。

估价或分摊

5.估价

所列金额均经正确估价和计量。总值、净值、计价是否正确。

6.截止

即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已记入恰当的期间。截止测试的目标是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入账时间是否正确。

 

7.机械准确性

该目标所关心的是有关账表资料、数字、计算、加总及勾稽关系的正确性。会计核算是否正确。

表达与披露

8.披露

恰当地反映了账户余额和相应的披露要求。报表附注披露是否正确

9.分类

即所列金额分类恰当,其目标在于确定每个项目和每个账户记录是否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列示。报表项目列示是否正确

三.            一般审计目标

1.总体合理性:评价帐户余额中是否有重要错报

2.真实性:余额真实,由管理当局关于“存在或发生”的认定推论得出

3.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的推论得出

4.所有权: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论得出

5.估价:所列金额均正确估价和计量

6.截止: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

7.机械准确性:不存在数理计算上的差错

5-7项由估价或分摊的认定推论得出

8.披露:报表中恰当地反映了帐户余额和相应的披露要求

9.分类:所列金额分类恰当

四.            审计过程:包括计划阶段、实施审计阶段、审计完成阶段

五.            审计业务约定书:指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

六.            审计的工作责任:依据按独立审计准则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发表的意见负责。

审计过程

主要工作

审计计划阶段 {审计工作的起点}

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②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③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④确定重要性; ⑤分析审计风险; ⑥编制审计计划。

实施审计阶段{审计过程的中心环节}

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 ②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 ③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关系,上述两项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序较高,则实质性测试工作就可以大大减少;反之,实质性测试工作则大大增加,但不管何时,实质性测试工作必不可少。

审计完成阶段{审计工作的结束}

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 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③审计期后事项; ④汇总审计差异,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 ⑤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审计报告。 ⑥提出管理建议书。

第六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一.            审计证据的种类

1.实物证据:指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确定某些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的证据,对应的具体审计目标为真实性、完整性、估价、截止。

2.书面证据:以书面文件形式的一类证据,也称基本证据,可对应所有具体审计目标,内容包括:

         外部证据:如函证回函、注会自己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等证明力最强

         内部证据:由被审单位提供,如会计记录等

3.口头证据:可提供一些重要线索,可对应除机械准确性外的审计目标

4.环境证据:一般不属基本证据,只对应总体合理性的审计目标

二.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足够性,足以支持审计意见,应考虑以下因素

1.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数量成正比

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成正比

3.注会及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与证据数量成反比

4.是否发现错误及舞弊:若发现则应增加证据数量

5.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

三.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与证据数量成反比

四.            审计证据的获取:即审计程序,包括以下几种

1.检查:对会计资料和其他书面文件的可靠程度进行审阅与复核

2.监盘:现场监督被审单位对各种实物资产及货币资金的盘点,并进行适当抽查。

3.观察:实地察看被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控制程序的执行情况

4.查询及函证

5.计算

6.分析性复核

审计证据与具体审计目标的关系(要背熟)

证据种类

 审计具体目标

真实性

完整性

所有权

估价 

截止

机械准确性

分类 

披露 

总体合理性 

实物证据

 

       

书面证据

口头证据

 

环境证据

               

五.            审计程序的分类(按运用目的)

1.对内控取得了解的程序:每次审计都必须执行

2.控制测试程序

3.实质性测试程序

六.            审计工作底稿:是注会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其全部内容是注会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包括综合类、业务类、和备查类三种

七.            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

1.第一级:由项目经理逐张复核

2.第二级:由部门经理对重要会计帐项的审计、重要审计程序的执行以及审计调整事项进行复核

3.每三级:由主任会计师对重大会计审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及重要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第七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一.审计计划: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在执行具体审计程序之前

制定的工作计划。

二.分析性复核:指注会分析被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审计中使用本程序的假定是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数据间继续存在一定的关系

三.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

四.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站在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在不影响报表使用者进行判断或决策的前提下,所允许的最大错漏报金额,即可容忍性误差

五.重要性的运用

1.一般要求:A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B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可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

2.金额性质的考虑:以下各项金额不重要,但从性质方面考虑可能是重要的

A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B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C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D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如现金或资本帐户存在的错漏报

3.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但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搜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少,又有可能提高审计风险,所二者关系不是绝对的。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实质是假设会计报表或帐户的漏错报程度低于这个水平时,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

六。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应考虑的因素

5.有关法规对会计的要求:若存在可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应从严确定重要性水平

6.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与重要性水平的绝对值呈正比

7.内控制度健全,重要性水平可定得高一些,反之,应低

8.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说来,报表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所以应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9.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波动幅度。

七.            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1.评价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计划时的水平时,应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必要时追加执行程序。

2.汇总已发现或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推断出来的尚未调整的错漏报金额,并考虑其对报表是否产生重大影响

3.当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为降低审计风险,注会应考虑:A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进一步确认汇总数是否重要;B提请被单位调整报表,使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

4.若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或扩大测试后尚未调整的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注会应发表保留意见(只影响个别决策但就整体而言是公允时)或否定意见(非常重要,可影响大多数使用者决策时)

5.若前期尚未调整的错漏报未消除且导致本期报表严重失实,汇总时也应包括进来,另外,汇总进还应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

八.            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各阶段中的用途

1.计划阶段:使注会对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得更好的了解和确认资料间异常的关系和意外的波动,以便找出存在潜在错报风险的领域(必须使用)

2.实施阶段: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搜集相关认定的证据(可选)

3.报告阶段:对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必须用)

九.            计划阶段对分析性复核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1.被分析项目的重要性,若很重要,就不能只依赖分析性复核来形成结论。

2.分析的结果与对相同目标招执行其他程序的结论的一致性

3.预期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准确性,对准确性较低的项目,不能过分依赖

4.若固有、控制风险的水平高,则不能过分依赖本程序,而应依赖更多的详细测试。

十.审计风险(AR):指报表存在重大错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若发表了,有可能被追究职业责任),包括以下3种:

1.  固有风险(IR):假设不存在相关内控时,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       生重大错漏报的可能性

2.控制风险(CR):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漏报而未能被内控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

3.检查风险(DR):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漏报而未能被审计人员通过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4.三者关系:AR=IR X CR X DR,对IRCR,因与被审单位有关,注会无能为力;若固有及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注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注会就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将检查风险尽量降低

十一.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

   (一)评估与报表层次有关的应考虑

1.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诚信度和能力越高,固有风险越小

2.财务人员变动的频繁程度:与固有风险呈正比

3.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与固风成正比

4.业务性质的复杂程度

5.影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

   (二).评估与帐户余额或交易类别有关的固有风险应考虑

1.容易产生错报的报表项目

2.需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佐证的重要交易或事项的复杂程度

3.确定帐户金额时,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的程度

4.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

5.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及复杂交易

6.在正常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漏记的交易和事项

十三。控制测试与控制风险的进一步评估:注会若拟依赖内控,应当实施控制测试程序,以评估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水平越低,注会就应获取越多的关于内控设计合理和运行有效的证据

        如实质性测试表明,控制风险水平高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水平,可能意味着根据对控制风险初步评估结论而设计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不能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此时注会应考虑追加相应的程序。

十四。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固有和控制风险的水平越高,注会就应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十五。检查风险对确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

实质性测试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性质

时间

范围

分析性复核和交易测试为主

资产负债日前审计为主

较小样本、较少证据

分析性复核、交易测试以及余额测试结合运用

报表日前审计、报表日审计的日后审计结合运用

适中样本、适量证据

余额测试为主

资产负债日审计及日后审计为主

较大样本、较多证据

十六。检查风险与审计意见的类型:若不能将重要帐户或交易类别的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说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注会应视严重程度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

因 素

特性

与审计证据数量的关系

1)审计

风险

固有风险

充分、适当性

同向变动

控制风险

充分、适当性

同向变动

其中:

项目性质

充分、适当性

项目越具有投机性质,风险越高,所需证据越多

内部控制的性质和强弱

充分、适当性

内部控制越差,风险越高,所需证据越多。

业务经营性质

充分、适当性

经济业务越复杂,风险越高,所需证据越多。

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

充分、适当性

管理当局越不可信赖,风险越高,所需证据越多。

财务状况

充分、适当性

财务状况越差,风险越高,所需证据越多。

变更会计师事务所

充分、适当性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越多,风险越高,所需证据越多。

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

充分、适当性

项目在报表当中的比重很大,那获取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就应该提高。

3)注册会计师及其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

充分、适当性

如果不是很丰富,那应该对证据的要求要提高。

4)错误或舞弊情况

充分、适当性

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有重大错报、漏报的可能性,那我们应该扩大程序,或者是追加程序,也就是要增加证据的数量。

5)审计证据类型与获取途径

充分、适当性

外部证据多,可适当减少审计证据数量;内部证据多,可适当增加审计证据数量。如果审计过程当中,我们获取到的证据的质量比较高,数量就可以减少;相反,如果证据的质量不是很高,数量就要增加。

6)经济因素

充分性

如果增加时间和成本没有带来相应的效益,应考虑采用更有效的审计程序收集高质量、足够的证据。

7)总体规模与特征

充分性

总体规模越大,总体中不同质项目越多,所需证据越多。

第八章   内部控制及其测试与评价

一.内控定义:指被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内控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控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1.  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

2.  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帐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

3.  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

4.  保证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

三.内部控制要素

(一)控制环境

1.  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  2。组织机构  3。董事会  4。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

5.  管理控制方法6。内部审计7。人事政策和实务8。外部影响

(二)会计系统:核心是处理交易,能实现对会计报表的五大认定

(三)控制程序:为内控的核心

1.  交易授权:保证交易是管理人员在其被授权范围内产生的。对估价或分摊及存在或发生产生影响

2.  职责划分:即划分不相容职务

3.  凭证与记录控制:会影响三种认定的控制风险:A存在或发生B完整性C估价或分摊

4.  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

5.  独立稽核

四.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了解的程序

1.  询问被审单位的有关人员,并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

2.  检查内部控制生成的文件和记录

3.  观察被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

4.  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穿行测试

五.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价

   存在以下情况时,应将控制风险评估为高水平

1.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

2.  注会难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评价

3.  注册会计师不拟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存在以下情况时,不应评价其控制风险处于高水平

1.相关内部控制可能防止或发现和纠正重大错报或漏报

2.注会拟进行控制测试

六.控制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和运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设计测试和控制执行测试。通常注会只对准备信赖的内控进行测试,而且这种测试有助于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

七.控制测试的种类

1.  同步测试:在执行了解程序时同时了解相关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

2.  追加测试:外勤工作中,在主要证实法下为进一步降低注会对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而实施的

3.  计划测试:在选用较低控制风险估计水平法下为了支持注会计划的实质性测试水平而执行的程序

八.执行控制测试的具体方法

1.  检查交易和事项的凭证

2.  询问并实地观察未留下审计轨迹的内控的运行情况

3.  重新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程序

九.控制测试的范围:受注会计划控制风险估计水平的影响,二者成反比

十.存在以下情况时,可不执行控制测试,直接执行实质性测试程序

1.  相关内部控制不存在

2.  虽然存在但发现其并未有效运行

3.  测试的工作量可能大于所减少的实质性测试工作量(即机会成本)

十一。控制测试的时间:尽可能在期中的后期执行

十二。评价控制风险:是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者发现和更正报表里的重要错报或漏报的有效程度的过程,是以某认定相关的各内部控制要素里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为基础。目的是为了确定完成审计工作所需执行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十三。控制风险评价的过程(注意与初步评价风险的区别)

注会只有在确认以下事项的情况下,才能将控制风险评价为高水平

 1.控制政策和程序与认定不相关

 2.控制政策和程序无效

3.取得证据来评价控制政策和程序显得不经济

注会只有在确认以下事项的情况下,才能将控制风险评价为低水平

1.控制政策和程序与认定相关

2.通过控制测试已获得证据证明控制有效

十四.评价控制风险的步骤

1.       确认该项认定可能存在哪些潜在的错报或漏报

2.       确认哪些控制可以防止或发现和更正这些错报或漏报

3.       执行控制测试,获取这些控制是否适当设计和有效执行的证据

4.       评价所获得的证据

5.       评价该认定的的控制风险

十六。评价结果对实质性测试的影响:若评价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高,说明控制风险为最低,就可执行越有限的实质性测试,反之只有依赖执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才能控制审计风险处于低水平。无效的内部控制必然导致注册会计师增加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

十七。管理建议书:是注会针对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漏报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而提出的书面建议,该建议书不应被视为注会对被审单位内控整体发表的意见,也不能减轻或免除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建立健全内控的责任

十八。管理建议与审计意见的区别

管理建议

对象不同

针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提出的

无法定责任

作用及影响程度不同

对外起鉴证作用,影响大

 

第九章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

一.审计抽样:指注会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二.审计抽样的适用范围:审计抽样对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都适用,但并不是对于这些测试中的所有程序都适用。审计抽样可在逆查、顺查和函证中广泛运用,但通常不用于询问、观察和分析性复核程序。

三.审计抽样与抽查的区别

抽查

一种技术

使用中无严格要求

不要运用抽样技术

不存在推断总体问题,不发表总体意见

审计

抽样

一种方法

严格按程序和抽样方法的内在要求

需要运用

抽查技术

基本目标是在有限审计资源条件限制下,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

五.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的区别见下表

类似于检查风险]
   (1)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主要应关注误受风险[也称“β风险,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不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和误拒风险[也称“α风险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不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
   (3)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信赖不足风险与误拒风险的产生,可能导致二种结果:一是降低审计效率;二是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增加审计工作量。信赖过度风险与误受风险是最危险的风险,它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形成不正确的审计结论。

2.非抽样风险。与抽样无关的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产生这种风险的原因主要有:(1)人为错误。(2)运用了不切合审计目标的程序。(3)错误解释样本结果。
  非抽样风险无法量化,但是,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适当的计划、指导和监督审计工作,坚持质量控制标准,有效地降低非抽样风险。
  (四)可信赖程度
  可信赖程度通常用预计抽样结果能够代表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百分比来表示。注册会计师对可信赖程度要求越高,需选取的样本量就应越大。 [正比]例:抽样结果有95%的可信赖程度,就是指抽样结果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有95%,没有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有5%
  (五)可容忍误差[P172]
   1.概念。可容忍误差注册会计师是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而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计划阶段,根据审计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可容忍误差。可容忍误差越小,需选取的样本量就应越大。 [
定性]。是注册会计师在不改变对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的条件下,所愿意接受的最大误差。
   3.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误差概念大全。有10个地方

  (一)分析样本误差:一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张冠李戴类应收账款明细账甲单位记错为乙单位;管理费用记错为财务费用等;在评价抽样结果时,则应将该项目视为一项误差 [替代审计程序概念见P336检查未函证应收账款]
  3.如果某些样本误差项目具有共同的特征,如相同的经济业务类型、场所、时间,则应将这些具有共同特征的项目作为
的方面,包括误差的性质、原因及其对其他相关审计工作的影响。例如,在阿拉伯数字]
  确定这些误差对其他符合性测试以及实质性测试的影响。
(二)推断总体误差
(三)重估抽样风险
   (1)如果推断的总体误差<可容忍误差,说明实际情况较好,可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作

加样本量或执行替代审计程序;
  (3)如果推断的总体误差可容忍误差,说明总体情况尚可,应考虑是否增加样本量或

十。控制测试中抽样测试的应用

1)误差:是指注册会计师认为使控制程序失去效能的所有控制无效事件。 [前面已讲

总体所有项目的特征应是相同的。
  (3)风险与可信赖程度:是指样本性质能够代表总体性质的可靠性程度。风险与可信赖

互补的,即:=风险  

在控制测试中,一般将最小可信赖程度置为95%的可信赖程度。次数,而且也需要考虑误差的性质。结合图表9-6理解。(8)书面说明抽样程序。
  (二)停——走抽样 会计考试网  www.52cpa.com
  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从预期总体误差为零开始,通过边抽样边评价来完成抽样审计工作。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费用。
  采用停——走抽样,一般要进行以下三个步骤:(1)确定可容忍误差和风险水平;(2)确定初始样本量;(3)进行停——走抽样决策。
  (三)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是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在假设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之中的情况下,至少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发现抽样主要用于查找重大非法事件,它能够以极高的可信赖程度(如99.5%以上)确保查出误差率仅在0.5%—1%之间的误差。使用发现抽样时,当发现重大的误差,无论发生次数多少,注册会计师都可能放弃一切抽样程序,而对总体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若发现抽样未发现任何例外,注册会计师可得出下列结论:在既定的误差率范围内没有发现重大误差。
  使用发现抽样时,注册会计师需确定可信赖程度及可容忍误差。然后,在预期总体误差为0%的假设下,参阅适当的属性抽样表,即可得出所需的样本量。

十二。实质性测试中抽样技术的运用
 变量抽样法通常用于:审查应收账款的金额;审查存货的数量和金额;审查工资费用;审查交易活动,以确定未经适当批准的交易金额。
  一、基本概念
  (一)抽样风险:注册会计师将碰到的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
  (二)正态分布:是指总体中每个项目值的分配趋向于集中在总体平均数周围。
  (三)标准离差:总体的标准离差是用来衡量个别项目值在总体平均值周围的可变异或离散程度,可用下列公式计算:见教材P182
  各个项目值之间的差异越小,标准离差越小。一个正态标准差,常被称为可信赖程度系数。
  (四)变量抽样的具体方法与程序
  实质性测试时,一般可采用单位平均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和差额估计抽样等变量抽样方法,这些方法均可通过分层来实现。一般情况下变量抽样的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审计目的;(2)定义审计对象总体;(3)选定抽样方法;(4)确定样本量;(5)确定样本选取方法;(6)选取样本并进行审计;(7)评价抽样结果;(8)书面说明抽样程序。
10-14章基本结构表  

结 构

10章: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11章: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

12章:生产循环审计

13章: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

14章:货币资金与特殊项目审计

1.循环的特性

(一)销售与收款循环的特性

(一)购货与付款循环的特性

(一)生产循环

的特性

(一)筹资与投资循环的特性

(一)货币资金与业务循环

2.内部控制测试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

(二)内部控制测试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

(二)内部控制测试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

(二)内部控制测试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

(二)内部控制测试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

(二)内部控制测试[省略实质性测试]

3.各业务循环与主要会计科目的实质性测试[14章第六节除外]

(三)主营业务收入审计

(三)应付账款审计

(三)存货成本审计

(三)借款审计

(三)现金审计

(四)应收账款审计

(四)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审计

(四)分析性复核

(四)所有者权益审计

(四)银行存款审计

(五)坏账准备审计

(五)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五)存货的监盘

(五)投资审计

(五)其他货币资金审计

(六)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六)存贷计价审计和截止审计

(六)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六)特殊项目审计

   

(七)应付工资审计

   
   

(八)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11~14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汇总表(注:11~14章节的内容则不再重现,请参见此表):  

序号

销售与收款

购货与付款

生产循环

筹资

投资

货币资金

1

顾客订货单

请购单

生产指令

债券

股票或债券

现金盘点表

2

销售单

订购单

领发料凭证

股票

经纪人通知书

×

3

发运凭证

验收单

产量和工时记录

债券契约

债券契约

银存余额调节表

4

销售发票

卖方发票

工资汇总表及人工费用分配表

股东名册

企业的章程及有关协议

×

5

商品价目表

付款凭单

材料费用分配表

公司债券存根簿

×

×

6

贷项通知单

×

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

承销或包销协议

投资协议

×

7

应收账款明细账

应付账款明细账

存货明细账

借款合同或协议

有关会计科目的明细账或总账

有关会计账簿

8

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

×

成本计算单

×

×

×

9

折扣与折让明细账

×

×

×

×

×

10

汇款通知书

×

×

×

×

×

11

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

×

×

×

12

坏账审批表

×

×

×

×

×

13

顾客月末对账单

卖方对账单

×

×

×

银行对账单

14

转账凭证

转账凭证

×

有关记账凭证

有关记账凭证

有关科目的记账凭证

15

收款凭证

付款凭证

×

×

×

×

附:销售与收款循环中主要业务活动、对应的凭证及记录、相关的认定的关系

主要业务活动

对应的凭证及记录

相关的认定

1.接受顾客订单

顾客订货单

存在或发生

2.批准赊销信用

销售单

估价或分摊

3.按销售单供货

销售单

完整性

4.按销售单装运货物

发运凭证

存在或发生、完整性

5.向顾客开具账单

商品价目表、销售发票

存在或发生、估价或分摊、完整性

6.记录销售

转账凭证、应收账款明细账、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

存在或发生、完整性、估价或分摊

7.办理和记录现金及银行存款收入

顾客月末对账单、汇款通知书、收款凭证、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存在或发生、完整性、估价或分摊

8.办理和记录销货退回及折扣折让

贷项通知单、折扣折让明细帐

存在或发生、估价或分摊、完整性

9.注销坏帐

坏帐审批表

估价或分摊

10.提取坏帐准备

 

估价或分摊

10~14各种业务循环中的主要业务活动对比汇总表[※]{注:“×”是指教材中未能指明}

序号

销售与收款

购货与付款

生产循环

筹资

投资

活动

认定

活动

认定

活动

认定

活动

认定

活动

认定

1[起点]

接受顾客订单

存在或发生

请购商品和劳务

×

计划和安排生产

×

审批

授权

×

审批

授权

×

2

批准赊销信用

估价或

分摊

编制订购单

完整性

发出原材料

×

签订合同协议

×

取得证券或其他投资

×

3

按销售单供货

×

验收商品

存在或发生、完整性

生产产品

×

取得资金

×

取得投资收益

×

4

按销售单装运货物

存在或发生、完整性

储存已验收的商品存货

存在或发生

核算产品成本

×

计算利息或股利

×

转让证券或收回其他投资

×

5

向顾客开具账单

估价或分摊、存在或发生、完整性

编制付款凭单※

估价或分摊、存在或发生、完整性

储存产成品

×

偿还本息或发放股利

×

   

6

记录销售

估价或分摊、存在或发生、完整性

确认与记录负债

×

发出产成品

×

       

7

办理和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收入

×

付款

估价或分摊、存在或发生、完整性

           

8

办理和记录销货退回、销货折扣与折让

×

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支出

×

           

9

注销坏账

×

               

10

提取坏账准备

×

               

(三)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关键控制点与控制测试  

主要业务 活动

关键控制点

防范的错报

可能的控制测试

1.接受顾客订单

确定顾客在已批淮的顾客清单上;每次销售都有已批准的销售单

可能销售商品给了未经授权的顾客

审查已批准的顾客清单和销售单

2.批准信用

信用部门须对所有新顾客做信用调查; 在销售前,检查顾客的信用额度; 要求被授权的信用部门人员在销售单上签署意见

承担了不适当的信用风险

询问对新顾客做信用调查的程序; 核对信用额度与销售情况; 审查赊销信用是否经适当的授权批准

3按销售单发货、装运货物

发货、装运货都需有已批准的销售单; 按销售单发货和装运的职责相分离; 每次装运都编制装运凭证

所发出、装运的货物可能和被订购的货物不符; 可能有未经授权的发出、装运货物

观察发运、装运货物的 职责分工情况; 审查装运凭证及独立稽核的证据

4.开单给顾客

每张发票须有与之相配合的装运凭证和已批准的销售单; 每张装运凭证须有与之相配合的销售发票; 由独立人员对销售发票的编制做内部核查

可能对虚构的交易开单或重复开单; 有些装运凭证可能没有开账单; 销售发票可能计价错误

将发票核对至装运凭证和已批准的销售单; 追查装运凭证至销售发票; 检查和计算发票的计价

5.记录销售

销售发票与销售帐和顾客账的金额一致; 每月定期给顾客寄送对帐单

发票可能未入销售账和顾客帐户; 发票可能过到错误的顾客账户

复核独立检查证据; 观察月末对账单情况

6.办理和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收入

采用汇款通知单; 独立检查入联、过帐的金额与每日现金汇总表的一致性; 定期编制银行调节表

货币资金失窃; 收款记录错误

核对发运凭证与相关的 销货发票和主营业务收 入明细联及应收帐款中 的分录; 审查银行调节表

应收账款认定实质性测试一览表

实质性测试

   

认 定

存在或发生

完整性

权利和义务

估价与分摊

表达与披露

1.函证应收账款试算表的正确性,及其与总分类账的一致性

     

 

2.执行分析性复核

 

 

3.函证应收账款

 

 

4.核实已入账应收账款至支持性凭证

 

 

5.执行销售截止测试

     

6.执行现金收入截止测试

     

7.审查期后收款

 

 

8.核实账龄分析表至支持性凭证

         

9.将报表表达与会计准则相比较

       

银行存款、应收帐款、应付账款和有价证券等项目函证程序的对比表

项目

函证范围

函证对象

方式

要求

函证的作用

替代审计程序

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14章]

(包括贷款)

向被审计单位在本年度存过款(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的所有银行发函,其中包括企业帐户已结清的银行。

100%函证

本年度存过款的所有银行

肯定式

必须函证

注册会计师能够获得以下信息(1)所有银行帐户的余额; (2)取款的限制; (3)有息帐户的利率; (4)票据抵押和其他债务等; (5)有关对银行负债的情况;(6)或有负债情况。

与银行存款“存在性”、负债的“完整性”、“权利与义务”及资产的担保抵押认定有关

银行存款[16章验资]

100%函证

验资时存入的银行

肯定式

必须函证

出资的真实性、合法性

有价证券、长短期投资应付债券

[13章]

向代为保管较大金额的有价证券的专门机构发函。

代为保管有价证券的专门机构、被投资者

肯定式

或否定

较大,必要时函证。

与有价证券的“存在与发生”、“权利和义务。和“估价与分摊”的认定有关。

证实投资证券真实存在

教材中未能说明

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

抽取(1)大额或账龄较长的项目; (2)与债务人发生纠纷的项目; (3)关联方项目; (4)主要客户项目; (5)余额 为零的项目; (6)非正常项目发函。

抽样函证

债务人

肯定式

或否定

一般必须函证,但对报表影响不大时可不函证。

为证实应收帐款帐户余额的真实性、正确性。与应收帐款“存在性、所有权”认定有关

检查与销售有关的文件,合同,销售订单,销售发票副本,发运凭证等

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长短期借款[11、13章]

抽取(1)较大金额的债 权人; (2)余额不大,甚至为零,但为企业重要供货方的债权人发函。(3)异常明细余额

必要时抽样函证

债权人

肯定式

一般不需要函证,但如果(1)控制风险大; (2)明细帐户金 额大;(3)被审计单位处于财务因难阶段,则应函证。

不能保证查出未记录的应付账款。与应付帐款“存在与发生”认定有关,可以证实“真实性”

检查决算日后应付帐款明细帐及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帐,核实是否已支付,同时检查该笔业务的凭证资料,核实交易的真实性。

应收票据

部分票据、有疑问的商业票据

出票人

肯定式

必要时

证实其存在性和可收回性确定其兑现能力

教材中未能说明

预收帐款

重大项目:大额或账龄较长的项目、关联方项目以及主要客户项目

债权人

肯定式

必要时

证实真实性、正确

通过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已转销的预收帐款是否与仓库发运凭证、销售发票相一致

预付帐款

大额或异常的重要项目、零账户

债务人

肯定式

必要时

判断其债权的真实性或出现坏帐的可能性。证实预付帐款帐户余额的正确性。

检查该笔债权的相关凭证资料,或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后预付帐款明细帐及存货明细帐,核实是否已收到货物,转销预付款

期初余额

有些期初余额

第三者

 

某些情况下

   

应付票据

重要项目、零账户

         

应交税金[10章节]

 

主管税务机关

 

必要时

本期应交数、期末未交数

 

购货与付款循环中主要业务活动、对应的凭证及记录、相关的认定的关系

主要业务活动

对应的凭证及会计记录

相关的管理当局认定

请购商品和劳务

请购单

存在或发生

编制订购单

订购单

完整性

验收商品

验收单、卖方发票

完整性、存在或发生

储存已验收商品

入库单

存在或发生

编制付款凭单

付款凭单

存在或发生、估价或分摊、完整性

确认与记录负债

应付账款明细账、卖方对账单、转账凭证

存在或发生、完整性、估价或分摊

付款

付款凭证、付款凭单

存在或发生、完整性、估价或分摊

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支出

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存在或发生、完整性、估价或分摊

固定资产认定实质性测试一览表

实质性测试

   

认 定

存在或发生

完整性

权利和义务

估价与分摊

表达与披露

1.验证固定资产明细表和永续记录的正确性,及其与固定资产明细账、总账余额的一致性

     

 

2.执行分析性复核

 

 

3.检查固定资产的增加

   

 

4.审查所有权文件和租赁合同

 

 

5.核实固定资产的增加

 

 

6.核实固定资产的处理

   

 

7.分析维修费用的分录

 

 

8.复核累计折旧的分录

 

9.将报表表达与会计准则相比较

       

应付账款认定实质性测试一览表

实质性测试

   

认 定

存在或发生

完整性

权利和义务

估价与分摊

表达与披露

1.验证应付账款的正确性及其与其总账余额的一致性

     

 

2.执行分析性复核

 

 

3.核实已记录的应付账款至支持性凭证

 

 

4.函证应付账款

 

5.执行进货截止测试

     

6.执行现金支出截止测试

     

7.审查期后付款

 

8.寻找未入账的应付账款

 

9.将报表表达与会计准则相比较

       

存货认定实质性测试一览表  

实质性测试

认 定

存在或发生

完整性

权利和义务

估价或分摊

表达与披露

1.验证存货明细表和永续记录的正确性及其与存货总账余额的一致性

     

 

2.执行分析性复核

 

 

3.观察客户存货盘点

 

 

4.函证存放在公共仓库的存货

   

5.核实进货记录至支持性证据

 

 

6.执行进货和销售截止测试

 

 

7.询问管理当局有关存货的所有权情况

   

 

8.复核有关存货质量的资料

     

 

9.测试存货计价

     

 

10.将报表表达与会计准则相比较

       

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的相似性,学员应将二者对比记忆掌握:  

比较

短期借款实质性测试

长期借款实质性测试

相关审计目标

1、获取或编制借款明细表,加总合计数,与明细帐和总帐核对相符。

机械准确性

2、向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函证重大借款。

真实性、完整性、估价、所有权

3、检查借款增加。借款合同、授权批准,借款内容。

真实性、估价、所有权

4、检查借款减少。检查相关记录,核实还款数额。

真实性、估价

5、检查有无到期未偿还的借款。是否已提出延期申请,并办理有关手续。

披露

6、复核借款利息、检查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估价

7、检查外币借款的折算是否正确。汇率运用是否正确、方法是否一贯,折算差价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估价

8、检查报表披露是否充分、恰当。

披露

不同程

 

9、检查长期借款使用的合理性,是否符合借款合同的规定。

披露

 

10、检查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是否已转为流动负债。

分类

 

11、检查长期借款的抵押、担保、以及是否存在表外融资现象。

披露

股东权益认定实质性测试一览表

实质性测试

   

认 定

存在或发生

完整性

权利和义务

估价或分摊

表达与披露

1.验证总账、明细表和明细账合计数的一致性

     

 

2.执行分析性复核

 

 

3.复核公司章程及细则

 

   

4.复核股票发行的授权文件和条件

 

   

5.向股票登记机构函证流通在外的股份

   

6.审查分录至股本账户

 

 

7.审查分录至利润分配账户

 

 

8.追查分录至盈余公积、应付股利账户

 

 

9.将报表表达与会计准则相比较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事项审计目标比较表: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审计目标

债务重组审计目标

非货币性交易事项审计目标

1、确定会计政策变更是否合法、合理;确定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是否合理;

1、债务重组事项是否存在;

1、非货币性交易事项是否存在;

2、确定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2、债务重组事项是否合法;

2、非货币性交易是否合法;

3、确定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披露是否恰当。

3、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3、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债务重组的披露是否恰当。

4、非货币性交易的披露是否恰当。

审计报告的类型比较表

 

无保留意见

保留意见

否定意见

无法表示意见

出具条件

如果认为会计报表同时符合下列情形时:

(1)会计报表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计划和实施了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

(3)不存在应当调整或披露而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或披露的重要事项。

如果认为会计报表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但还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

(1)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会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2)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如果认为会计报表不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未能从整体上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无法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

专业术语

应当以“我们认为”作为意见段的开头,并使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等专业术语

应当在意见段中使用“除……的影响外”等专业术语。如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在范围段中提及这一情况。

应当在意见段中使用“由于上述问题造成的重大影响”、“由于受到前段所述事项的重大影响”等专业术语。

应当删除引言段中对自身责任的描述以及范围段,并在意见段中使用“由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我们无法对上述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等专业术语。

说明段

 

当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意见段之前增加说明段,清楚地说明导致所发表意见或无法发表意见的所有原因,并在可能情况下,指出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

强调事项段

1、当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且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强调。 2、当存在可能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且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强调。 3、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该段内容仅用于提醒会计报表使用人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 4、除本规定的两种情形外,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或任何解释性段落,以免会计报表使用人产生误解。

设立验资和变更验资的对比表

项 目

审验范围

审验主要目标

审验

证据

必要的审计

附送件(附送已审验由被审计单位编制并经被审验单位签章的附件)

备注

设立验资

限于与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有关的事项:出资者、出资金额、出资方式、出资比例、出资期限、出资币种

(1)注册资本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2)各投资者是否按照合同、协议、章程规定的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和出资期限足额缴出资本。

1.依法应当建立会计账簿但尚未建立的被审验单位,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其建立必要的会计账簿。

2、重点审计与投入资本相关的会计处理。

3、设立验资中的非首期验资,注册会计师应当查阅被审验单位的前期验资报告、近期会计报表、审计报告和其他与本次验资有关的资料,以了解被审验单位以前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必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验资工作底稿。

4、以净资产出资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审计的基础上验证其价值。

1、已验证的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明细表;

2、验资事项说明等。

出资者分期缴纳注册资本,注册会计师仅对本期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发表审验意见。对以前各期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当在验资报告说明段中说明进行审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名称及其验证情况,并说明包括本期在内的累计注册资本实收金额

变更验资

限于与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股本)增、减变动情况有关的事项

1、增加注册资本时,审验范围包括与增资相关的出资者、出资金额、出资方式、出资比例、出资期限、出资币种及相关会计处理等。

2、减少注册资本时,审验范围包括与减资相关的减资者、减资金额、减资方式、减资期限、减资币种、债务清偿或担保情况、相关会计处理以及减资后的出资者、出资金额和出资比例等。

(1)注册资本的变更事宜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2)注册资本的增减是否真实;

(3)相关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变更验资,注册会计师应当查阅被审验单位的前期验资报告、近期会计报表、审计报告和其他与本次验资有关的资料,以了解被审验单位以前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必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验资工作底稿。 2、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出资者的债权等转增注册资本以及因合并增加注册资本,或因合并、分立、注销股份等减少注册资本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审计的基础上验证其价值。

1、   注册资本变更情况明细表;

2、  验资事项说明等。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