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管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30年的改革与发展
来源:优易学  2011-12-8 12:06:35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第三阶段:从1987年原国家计委等五部联合颁发的“计施(1987)2003号”文件为起点到1993年,为工程项目管理改革试点阶段。
  1988年,国家机关业务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原国家计委所属施工管理局、设计管理局等单位划出组建建设部。原建设部主管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设立了设计管理司、建筑业司,同时还设立了建设监理司负责指导全国建设工程施工监理业务。1993年,国家明确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要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运作体系”。因此,原建设部决定将18家试点企业扩大到50家,并制定和出台“分类指导、专题突破、分步实施,全面深化施工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施工企业开始试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的同时,原建设部与人事部联合颁布了工程监理工程师全国统考和注册制度,这说明我国不仅组建了独立的工程监理单位,而且有了专业化的监理人才队伍。原国家计委为把项目管理改革工作做好,将“项目后评价”列入了建设程序。这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在项目管理上开始进行规章制度的改革,我国项目管理与国际接轨从理论研究到实际操作开始进行全面改革。有些行业如水电、冶金、化工等工程施工企业,开始有计划地试点推行国际项目管理模式,为我国进行项目管理改革积累了实践经验。同时,有些工程施工企业也获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如宝钢工程建设提出的“工程项目建设是三元复合结构”的理论,化建三公司提出的“施工动态管理与矩阵作业法”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第四阶段:从1994年原建设部发布《关于推行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到1997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为推广和深化项目管理改革实施阶段。
  在这一阶段,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国际惯例推行项目管理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系统的科学总结,并从理论和实际上进一步明确了项目管理的内涵,明确了推行项目管理的指导思想、意义、目的和运作方法。根据国家标准GB/T4754-94规定,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16个门类中排行第五,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提供了依据。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对建设企业的全面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设工程管理四项制度(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及合同管理制),为完善与实施全国统一的项目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操作程序。建立项目立项咨询评估制度,为建立和发展工程咨询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工程咨询服务是充分利用准确信息,集中专家们的群体智慧和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和建设标准等有关方面的知识,为投资决策和项目管理服务,是当今国际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与国际工程咨询业接轨,推进我国工程咨询业发展,1994年,原国家计委发布了《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暂行办法》,规定了全国工程咨询企业(单位)资质等级标准,并从建设程序出发将企业资格审定内容划分成相应阶段。工程咨询企业(单位)资质等级的认定为推行国际项目管理模式“业主-工程师-承包商”体制创造了条件和组织保证。
  第五阶段:从1998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正式实施,到2002年5月开始执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为项目管理改革从理论探索提升到实践运作和法制建设阶段。
  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8年正式实施后,1999年国家又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法律。国务院在2000年又先后颁布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三法二规”)。“三法二规”的发布及有关部委的配套文件的制定与实施,为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向法制化、科学化、有序化方向发展提供了依据。“三法二规”不仅初步界定了项目管理各有关方面工作的责任,而且对项目管理在建设市场的运作程序也用法律法规给予规定。但也应认识到,由于对国际项目管理的内涵缺乏全面理解,未能进行统一安排和规范化指导,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技术标准未及时出台,这对统一推广带来了一些困难。
  为巩固施工单位项目管理改革成果,促进工程施工的改革与管理规范施工企业职责,有关部门制定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并于2002年开始实施。这为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学习应用国际“业主-工程师-承包商”管理方法创造了条件,使我国项目管理运作开始走上法制建设轨道。为2003年后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特别是奥运工程采用工程总承包和“代建制”提供了保证。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