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辅导—浦东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和问题探讨
来源:优易学  2011-10-12 13:04:28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引导长江流域经济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龙头”,浦东新区充分融入上海发展大格局,城市空间形态逐步成型,形成沿江带、产业开发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并且,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区域竞争因素、城市内部发展动因等情况的综合影响,浦东城市空间结构将进入新一轮的整合阶段。
  一、浦东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1、浦东的城市空间发展轨迹浦东新区是一个快速城市化地区,不同的发展时期产生影响的主导因素均发生着变化。在1990年前,浦东新区的发展主要受经济区位因素的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表现为沿黄浦江的带状结构,狭长带状区域正是依托越江设施形成的空间结构。
  在1990-2000年间,在上海市总体规划中调整了浦东新区的整体结构,浦东新区的空间结构按照“轴向扩张,组团发展”进行演化。
  进入21世纪后,浦东新区定位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在此背景下,浦东新区提出了“一轴、三带、六个次分区”的总体规划结构。
  2、浦东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浦东新区中心城区自西向东已形成了黄浦江沿江以生活居住、金融文化为主的滨江发展带和以“一江三桥”(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现代产业为核心的中部发展带,而在外环线以外的城镇格局基本形成了“中心城-新市镇-社区-中心村”的结构体系。但由于功能区的形成,川沙、唐镇、曹路等新市镇建设的兴起,从外环线起自西向东又将逐步形成以新市镇为主的居住生活带和临海临空产业为主的滨江沿海产业带,从而形成新一轮的圈层。因此,浦东新区的空间结构发展,仍然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层层扩展的圈层结构。
  但这并不意味着浦东新区的空间结构就是简单的摊大饼。从浦东新区十五年的建设经验来看,多核开敞的组团空间布局模式以及组团之间的差异定位及依次推进建设,是适应浦东新区快速城市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在新一轮空间结构重组过程中,我们应重点考虑如何结合选定的发展轴线确定组团核心,同时通过分散的组团建设,实现组团、圈层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浦东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因素
  1、城郊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浦东郊区的发展在2000年以后呈现出快速城市化的趋势。目前,浦东郊区的城市化水平为58%,而根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浦东新区城市化水平将达到95%左右,因此,浦东新区城郊一体化有着其内在的需求动力。
  2、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在浦东开发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东部区域,浦东的城市道路基本上作为浦西城市道路网络在浦东的延伸。这种终端式的交通模式,在前期对浦东发展的阻碍不大,但随着城市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会直接影响到浦东外向型经济的形成。目前随着外高桥港区、浦东国际机场、城市外环线等大型对外交通设施的陆续建成,给浦东的城市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浦东正逐步拥有自己的对外联系的直接通道。随着规划沪崇苏大通道、浦东铁路、A30、A20、A1等快速干道的建设,浦东对外交通正在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这将大幅度地提高浦东与外部区域的联系能力,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3、政策优势的动力驱动浦东新区“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区域化发展战略”,提出浦东将以推进功能区域发展为重点,在东西联动、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方面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功能区域一体化,统筹发展,整合资源,形成功能特色明显、布局合理、配套完善、重点突出的区域发展体系。“区镇联动”是浦东先行先试的重要举措;规划“功能区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重点开发区和周边镇融合在一起,实现规划一体、发展联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通过将大开发区的功能和产业向周边区域辐射延伸,加速开发区和周边区域发展的融合、资源的整合,在更大的范围内统筹发展。
  积极有效的政策支持,是浦东新区城镇空间发展最根本的保障。同时,郊区为各大产业区的产业升级,为功能区域功能的拓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4、城市重大事件的引导和辐射城市的发展过程始终是一个“打破平衡、恢复平衡、再打破平衡”的动态过程。虽然城市规模的自然增长取决于聚集经济效益,但是城市结构优化的关键却在于有意识的人为控制和引导。从小陆家嘴和世博园区等不难发现,城市重大项目对地区发展和城市中心的建立具有强大效应。城市重大项目,通过其特有的影响力和强有力的吸引力,为城市带来的土地增值和地区活力是无价的,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结构的优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浦东新区“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抓住世博会的契机,充分发挥筹备举办世博会的直接效应,以“世博品牌”带动浦东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功能提升。世博会场址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反过来又影响着城市总体发展的构思框架。
  三、浦东城市空间结构演变面临的几个问题
  1、城市总体规划的限制作用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当中,明确上海市以外环线为界,以内地区为中心城范围,以外地区为郊区范围。并沿外环线设置了平均宽度为500米的绿化带,作为中心城和郊区的分隔。
  但同时研究与实践也表明,通过人为的区隔和行政硬性规定来划分城市的发展用地是欠科学、欠合理的。特别在浦东,一方面,外环线以内的用地越来越难以满足浦东的发展需要,也难以满足许多大项目的集中规模用地需求;另一方面,外环线以外依托海关监管、机场临空等产业,无论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有快速发展的需求和发展基础。
  2、轨道交通系统的不完善众所周知,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捷、安全、大容量等特点,不仅能及时疏解大量密集人群,而且由于其对沿线区域的可达性的大大提高,对居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可以有效疏导中心城区的人口,从而促进城市结构的改变。
  但从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在浦东新区的布局来看,明显存在着东西不均衡的特点。由于交通不便的限制,将大大阻碍人口向外部疏解,减缓中心城周边城镇的发展速度,对中心城外部新市镇的形成和集聚发展也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同时,对于中心城外围来讲,也不利于功能区、新市镇南北向的沟通和联动。
  3、土地供应机制和城市发展的矛盾浦东新区“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功能区域整合资源、统筹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城区与郊区发展的和谐,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区—新市镇—新社区”为主干,城郊融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特别是新市镇的建设,也遇到了同样问题,一方面新市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指标的有限,滞缓了新市镇和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在城镇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指标的矛盾,是影响浦东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