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集)运能力
大量货物由船舶运进(或运出)港口,需由转运船舶、铁路、公路以及其他运输工具将货物疏散出去(或集中起来)。这类将货物疏散(或集中)的各类运输工具(方式)的能力,统称为疏(集)运能力。港口的疏(集)运能力与主要水运(一般指长途)能力需要保持平衡或稍有富余,才能使港口经常保持畅通而不致发生阻塞或导致水运能力的浪费。
港口通过能力
在港口一定设备条件下,按合理的操作过程,先进的装卸工艺,在一定的时间(年、月、日)内装卸船舶所能完成的货物最大数量。以吨表示。港口通过能力是港口所有泊位通过能力的总和,须在分货类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港口通过能力主要由泊位、库场、铁路装卸线、道路等部分所组成,其中泊位能力是主要的,港口通过能力经常受到薄弱环节能力的限制,其大小与劳动组织、管理水平、设备状况和数量、船型、车型、机型等有关,也受货物种类及其比重变化情况、生产的季节性、车船到港的均衡性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港口综合通过能力
是结合货物种类、船舶类型、操作过程及其在装卸作业中所占的比重计算确定的港口通过能力的综合数值。以吨表示。计算式为:
计算时,在时间范围、货物、船型的分类上,口径要一致。如计算库场通过能力,先分别计算通过库场各类货物的通过能力,再根据各类货物各占入库数量的比重,然后按上式计算。又如计算货种与操作过程已经固定的专业化码头泊位的通过能力,可先分别按该码头泊位作业的主要船型计算泊位装卸各类船舶的通过能力,再按上式计算综合通过能力。
港口总体布置
港口的总体布置包括码头的布置,水域、陆域面积的大小,库场与码头泊位的相对位置,作业区的划分以及港内交通线路的布置等。港口的总体布置合理,不仅能充分利用港区的自然条件,避免大量的浚深和填方,减少外堤长度,保证最小的建筑工程量和最低的建筑费用,而且能使船舶方便安全地进出港区、靠离码头、进行作业。由于水陆运输线路在港内衔接良好,使港口与内陆和城市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内河船和海船、车辆与船舶能尽可能靠近,这就有可能提高船舶装卸效率,充分利用泊位生产能力。港区布置紊乱,不仅会造成船舶在港作业过程中的多次移泊,而且也可能造成多作业环节的相互干扰,进而影响到装卸效率,限制着港口的通过能力。
码头专业化
码头专业化是建立在码头专业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的目的是显著地提高装卸船舶的效率,降低装卸与运输成本。由于结合了货种、流向以及船型、车型,选择了完善的高效率装卸机械设备,装卸船舶效率必然会成倍提高。但专业化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吞吐量,否则的话,通过能力虽然很大,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码头专业化是基于装卸工艺的简单化(单一)和标准化之上的,装卸工艺简单化才有可能实现装卸工艺标准化,有了装卸工艺标准化,装卸质量才能得到确实的保证。因此,码头专业化总是按货物种类、流向以及船型或航线来划分的。码头专业化与货物和船型的规格化、标准化相结合,会使港口通过能力显著提高。集装箱码头装卸集装箱船舶的通过能力高于普通杂货码头的通过能力的数倍,就是这方面最好的说明。
港口工程建议书
在港口建设前期工作中,要求建设单位编制项目建议书。建设单位结合港口规划,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即对项目进行意向性研究。这种研究比较粗糙,主要依靠笼统的估计而不是依靠详细的分析,费用估计一般从可比较的现有项目中得出。在此基础上编制项目建议书,待项目建议书批准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包括的内容有:
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主要依据;
② 建设规模、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
③ 具体建设条件和外部协作要求;
④ 资金估算和筹措设想以及偿还能力的预测;
⑤ 建设工作的初步安排。
港口工程可行性研究
港口工程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设前必须进行的各项投资前研究工作的最重要阶段,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必要的钻探、测量等工作,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分析、判断建设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为确定拟建工程方案是否值得投资提供科学依据。
可行性研究视工程的规模一般分为两阶段,即初步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对小型不复杂的港口工程亦可直接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可行性研究审查批准后,可编报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批准后,可进行初步设计和现场施工前准备工作,即进入工程建设的第二阶段,设计和施工阶段。
初步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议书和工程可行性研究之间的中间阶段。在此阶段,有必要对不同可比方案作出可能的粗略地分析、比选,故在内容结构上应与工程可行性研究基本一致,仅在论证所依据的数据资料来源和精确程度不如后者。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应着眼于投资的可能性。只有当项目在经济方面没有值得怀疑的地方时,才可以越过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
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一般包括:
(1) 工程项目的历史;
(2) 港口现状的评价;
(3) 预测运量发展;
(4) 建设的合理规模;
(5) 建设条件和港址;
(6) 工程项目方案;
(7) 协作条件;
(8) 施工条件及建设工期;
(9) 企业组织管理和人员编制;
(10) 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11) 投资估算及投资效益分析;
(12) 结论及建议。
责任编辑:伊Ⅴ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