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方法:金融基础
来源:优易学  2011-11-11 12:21:1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第一章  金融基础

  一、考试大纲要求:
  (一)考试目的
  测试应考人员对金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二)考试基本要求
  掌握:现代金融和货币概念,信用形式和金融体系的种类,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概念和基本职能,外汇与汇率的含义。
  熟悉:金融工具的分类,中央银行的职能。
  了解:信用的概念,银行的含义,国际金融体系,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分类。
  (三)考试范围
  1.金融概念
  2.货币概念
  3.信用的概念与形式
  4.金融体系
  (1)金融体系的概念与分类
  (2)银行金融机构
  (3)非银行金融机构
  5.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的概念
  (2)中央银行的职能
  6.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概念
  (2)商业银行的职能
  7.外汇与汇率
  (1)外汇的含义
  (2)汇率的含义
  二、本章知识汇总:
  1.1金融概念
  1、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2、金融活动:
  在实践中,金融活动中必然存在借贷双方:一方是资金供给者;另一方为资金需求者。借贷双方资金融通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大类。
  (1)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资金供给者是直接贷款人,资金需求者是直接借款人。
  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
  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对融资条件,如借款期限、数量和利率水平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协商实现融资,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2)由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自然十分关注和支持债务人的经营活动;债务人面对直接的债权人,在资金使用上会讲求效益,经营上也会有较大压力,从而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筹集长期投资资金。一是发行长期债券,二是发行股票,由此筹集的资金都具有稳定和可以长期使用的特点。在证券市场较发达的条件下,一些短期性资金也可进入市场参与交易,从而促进长期融资更好地发展。
  直接融资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
  2)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的风险大,因为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筹资者有经营亏损和破产的可能。
  (2)间接融资: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
  其中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不是分别作为直接贷款人和直接借款人出现的,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信用关系,成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债权人或债务人。典型的间接融资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资金供给者将资金存人银行,然后再由银行向资金需求者发放贷款,存款人是银行的债权人,借款人是银行的债务人,而银行对于资金供求双方来说,则是金融中介。

  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
  1)筹资可以积少成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点多,吸储起点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的闲散资金,形成巨额资金。
  2)安全性较高。在直接融资中,融资风险由债权人独自承担;而在间接融资中,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是多样化的,某一项融资风险可由多样化的资产负债结构分散承担。
  3)作为间接融资主体的金融中介机构,一般都有相当大规模,资金也比较雄厚,它们可以雇用各种专业人员对融资活动进行分析,也有能力利用现代化工具从事金融活动,还可能在地区、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调动资金,因而提高了金融业的规模经济水平。
  间接融资也有局限性,主要是由于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加入了金融中介机构,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投资者对企业生产的关注,也减少了对筹资者使用资金的压力和约束。
  3、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1.2货币概念
  1、货币的含义;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历史上,不同的地区曾由不同的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同一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也往往是不同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最终固定在其自然属性最适宜充当货币的贵金属上面。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为什么货币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呢?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这就如同尺子所以能衡量其他一切物品的长度,是因为尺子自身也具有尺度一样。自身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的。
  本来,商品价值的大小,乃是由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来测量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便越大。因此,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平常从商品买卖过程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属于这一种,所以,这种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不说自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任何一个资本家决不会允许有人用空话来拿走他的商品。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起初是贵金属条、块,以后发展成铸币,最后出现了纸币。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3)货币的第三个职能是充当贮藏手段,即可以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人们储存起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既不能象充当价值尺度时那样只是想象的货币,也不能象充当流通手段时那样用货币符号来代替,它必须既是实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者金银条块等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退出流通成为贮藏货币;反之,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多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成为流通手段。由于贮藏货币具有这种作用,所以在足价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便不会产生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的现象,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4)货币的第四个职能是支付手段。在放债还债、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场合,货币就起着这种作用。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由于很多商品生产者互相欠债,他们之间便结成了一个债务锁链,如果有其中某一个商品生产者因为生产和销售的困难而不能按期支付欠款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全线崩溃的局面。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使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5)货币的最后一种职能是充当世界货币,即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能够作为世界货币的只有黄金或白银,铸币和纸币是不能充当世界货币的,因为后者一超出本国范围便失掉了原来的法定意义。世界货币的作用是:第一,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第二,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对外贷款以及转移财产等等。
  货币的各个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表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责任编辑:sealion1986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