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方法—影响颗粒污泥形成因素的探讨(二)
来源:优易学  2011-8-12 14:42:35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2.4 碱度
  一般认为,进水水质中碱度通常应在1000mg/L(以CaCO3计)左右,而对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废水,进水碱度:COD >1:3是必要的。有学者研究表明,在颗粒污泥培养初期,控制出水碱度在1000mg/L(以CaCO3计)以上能成功培养出颗粒污泥。在颗粒污泥成熟后,对进水的碱度要求并不高[2].这对降低处理成本具有积极意义。
  2.5 微量元素及惰性颗粒
  微量元素对微生物良好的生长也有重要作用。其中Fe,Co,Ni,Zn等对提高污泥活性,促进颗粒污泥形成是有益的。
  此外,惰性颗粒作为菌体附着的核,对颗粒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另外,有研究表明,投加活性炭可大大缩短污泥颗粒化的时间;在投加活性炭后颗粒污泥的粒径大,并使反应器运行更加稳定[3]. (考试大环境影响评价师)
  2.6 SO42-
  关于SO42-对颗粒污泥的形成目前尚在讨论中。据Sam-Soon的胞外多聚物假说,局部氢的高分压是诱导微生物产生胞外多聚物从而与细菌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带电基团的静电吸引及物理接触等架桥作用,构成一种包含多种组分的生物絮体,从而形成颗粒污泥的必要条件,而有硫酸盐存在时,由于硫酸盐还原菌对氢的快速利用,使反应器无法建立高的氢分压,从而不利于形成颗粒污泥[5].但有些国内外外学者发现处理含高硫酸盐废水时,会有非常薄的丝状体产生,它可作为产甲烷丝菌附着的原始核,从此开始颗粒的形成;硫酸盐还原产生的硫化物与一些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颗粒,可能成为颗粒污泥生长的二次核[4][5].
  2.7 接种污泥及接种量
  一般来说,对接种污泥无特殊要求,但接种污泥的不同对形成颗粒污泥的快慢有直接影响。因此,保证污泥的沉降性能好、厌氧微生物种类丰富、活性高,对加快颗粒污泥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对接种污泥的量,有学者研究认为,厌氧污泥接种量为11.5kgVSS/m3(按反应区容积计算)左右时,对于迅速培养出厌氧颗粒污泥是合适的[8].这与国外学者推荐的浓度范围10-20kgVSS/m3是相吻合的[6].
  2.8 启动方式
  
采用低浓度进水,结合逐步提高水力负荷的启动方式有利于污泥颗粒化。这是因为低浓度进水可以有效避免抑制性生化物质的过度积累,同时较高的水力负荷可加强水力筛分作用[7].
  2.9 水力负荷
  水力负荷太低,会导致大量分散污泥过度生长,从而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甚至会导致污泥膨胀[8];但水力负荷过大,会对颗粒污泥造成剪切并会剥落未聚集细胞体的胞外多糖粘滞层而阻碍粘附聚集。因此,在启动初期,应采用较小的水力负荷(0.05-0.1m3/m2 ·h)使絮体污泥能够相互粘结,向集团化生长,有利于形成颗粒污泥的初生体。当出现一定量的污泥后,提高水力负荷至0.25 m3/m2?h以上,可以冲走部分絮体污泥,使密度较大的颗粒污泥沉降到反应器底部,形成颗粒污泥层。为了尽快实现污泥颗粒化,把水力负荷提高到0.6m3/m2·h时,可以冲走大部分的絮体污泥。但是,提高水力负荷不能过快,否则大量絮体污泥的过早淘汰会导致污泥负荷过高,影响反应器的稳定运行。
  3. 结语
  随着污泥颗粒化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了解并掌握了很多颗粒污泥形成的条件,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机理,低温培养颗粒污泥的技术,引起颗粒污泥的形状的差异的原因等等,有关厌氧颗粒污泥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陆正禹,王勇军,任立人,UASB处理链霉素废水颗粒污泥培养技术探索 中国沼气 1997,15(3):11-15
  [2] 周律,张孟青,UASB反应器快速启动的试验研究 环境科学 1996,17(2):54-56
  [3] Sam-Soon,P. A. L. N., etal.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中的球团形成 见:第五届国际厌氧消化会议集,广州 1988:40-44
  [4] G.Lettinga等, 液体上升流速和水力停留时间对UASB反应器处理高含量硫酸盐废水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 赵玉风译自Bioresource Technology,1993,43 国外厌氧消化,1993, 2:42-49
  [5] 康风先, 硫酸盐还原甲烷化两相厌氧法过程和机理的研究 无锡轻工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1994
  [6] 刘志杰, 陆正禹等, 处理啤酒废水的生产性UASB反应器常温下培养颗粒污泥的过程及工艺条件 中国沼气 1994,12(4)
  [7] Lettinga G, Homa S W etal. Wat.Sci.Tech. 1983; 15(8/9):177-196
  [8] G.Lettinga. Proc. Of the sem iner/workship on Anaerobic Treatment of sewage, 1985;369-380
  [9] Hulshoff Pol L W,Heijinedamp K, Lettinga G. Granular Anaerobic Sludge. The Netherlands. 1988:153-161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