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混杂纤维混凝土
鉴于钢纤维混凝土有许多正是我们需要而素混凝土又不及的优点,所以很受工程界的青睐。但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钢纤维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并无明显促进作用,甚至还有所降低;与素混凝土相比,对于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渗性、耐磨性、耐冲磨性及对防止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等还存在正反(提高与降低)两方面甚至居中的观点。此外,SFRC用量较大价格较高,有生锈问题,对由于火灾引起的爆裂几乎无效等,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影响了其应用。
目前,尽管单一纤维混凝土有着自身的优点,但是低模量合成纤维混凝土由于模量低,变形大,乱向而松散地掺入混凝土中,对提高混凝土的抗压、抗拉、抗弯、抗折强度等很不显著,这些缺点限制了低模量合成纤维适用领域。近些年来,一些国内国外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混杂纤维混凝土(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简称HFRC),试图把具有不同性能和优点的纤维混杂,取长补短,在不同层次和受荷阶段发挥“正混杂效应”来增强混凝土,以适应不同工程的需要。但是关于它的各种力学性能尤其是HFRC的疲劳变形及疲劳损伤、在静、动荷载以及等幅或变幅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发展规律和损伤特性、纤维的最佳掺配量、混杂比例、复合材料各组份的关系、增强效果及增强机理、抗疲劳性能、破坏机理、施工工艺、配合比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进行。
2.3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
由于整体式纤维混凝土不易搅拌均匀,在搅拌过程中纤维易结团,而且其纤维用量也较大,造价比较高,所以难以获得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通过大量的工程实际和理论研究,人们提出了一种新型钢纤维结构形式——上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Layer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简称LSFRC),它是将少量的钢纤维均匀撒布于路面板的上下两个表层,而中间仍为素混凝土层。LSFRC中的钢纤维一般由人工或机械撒布,钢纤维较长,长径比一般70—120之间,呈二维分布。
在不影响力学性能的条件下,这种材料大大降低了钢纤维的用量,同时也避免了整体式纤维混凝土在搅拌时易出现纤维结团现象。试验研究表明:用体积率为0.12%的钢纤维,所配制的底面层布钢纤维混凝土的7d、28d抗折强度比同条件下的素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分别增加了27%和26%,而与钢纤维混凝土(体积率为1.2%)的抗折强度相近,而钢纤维用量节约90%.此外,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层布位置对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影响很大,钢纤维层布在混凝土底部增强效果最佳,随钢纤维层布位置上移,其增强效果明显减弱,上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比同配合比的素混凝土抗折强度提高35%以上,比整体式钢纤维混凝土略低,但上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可节约大量材料成本,也不存在搅拌难的问题。因此,上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值得在路面施工中推广的新材料。
2.4 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
尽管LSFRC上下表面的一定厚度范围内得以加强,但是其中间的素混凝土层却成了薄弱环节。虽然其抗折强度和疲劳强度经试验证明都有很大提高,可其延性、韧性、抗渗性及耐久性却增长不大,一旦表层钢纤维磨出后将会存在安全隐患。
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Layer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简称LHFRC)是在LSFRC基础上掺入0.1%的聚丙烯纤维,把大量细而短,具有较高抗拉强度、高极限延伸率的聚丙烯纤维均匀分布在上、下层钢纤维混凝土和中间层的素混凝土中。可以理解为是混杂合成纤维混凝土和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融合。
LHFRC在增强混凝土抗压强度方面的影响并不明显,与素混凝土相比,其对混凝土的强度提高仅为0.3%左右,且其抗压强度比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低4%左右。
LHFRC在增强混凝土抗折强度有明显的提高,与素混凝土相比,其对素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提高20%左右,与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相比,其对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提高2.6%,但对混凝土的抗折弹性模量的影响不大,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折弹性模量比素混凝土的高1.3%,比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低0.3%.
LHFRC在增强混凝土弯曲韧性有明显的提高,弯曲韧性指数是素混凝土8倍左右,是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1.3倍,明显提高了混凝土的韧性。
在LHFRC中,由于两种或多种纤维在混凝土中的表现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工程的需要,利用合成纤维、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正混杂效应,提高材料的延性、耐久性、韧性、初裂强度、抗折强度、抗拉强度等方面大幅度提高,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和改善材料的质量。
3 理论支持
尽管掺入混凝土基体中的高模量纤维(如钢纤维)主要起增强、增韧作用,然而纤维对基体的增强理论至今未能满意地解决,仍以复合理论和纤维间距理论并存。
复合理论是研究脆性纤维增强延性基体材料(FRP)的增强理论时提出的,将复合材料基体的性能视为与复合前完全一样,此时按混合法则计算是可行的。
纤维间距理论又称阻裂理论,是Rmualdi及其同事Batson等根据线弹性断裂力学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纤维的增强作用仅与均匀分布的纤维间距(最小间距)有关。
这两种理论并不能充分地解析纤维混凝土对基体增强,复合材料理论忽略了纤维对基体的阻裂作用,即忽略了复合带来的耦合效应;纤维间距理论最大缺点是忽略了纤维自身耦合作用,而片面地强调纤维的阻裂作用,并且起决定作用的纤维间距应为纤维理论间距。
4 总结
各种结构形式的钢纤维混凝土都具有普通混凝土不具有的优点,也是工程界和学术界所期望的,但是不管是哪种结构形式的纤维混凝土还是哪种理论都有应用局限性,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使其在民用建筑楼地面、公路路面、预制构件、水利工程、机场跑道和停机坪、隧道以及各种构筑物的加固补强和保护方面得到更广阔的发展和应用。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