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出生于德国,受纳粹上台的影响,l8岁就到了英国,从事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艾森克在对人格的研究中,将因素分析的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使对人格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他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认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的总和。”他发现,虽然可以区分出用以描述人格的特质,但却很难找出绝对独立的特质来,因为一些特质是连续变化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艾森克主张用特征群,而不是散在的特质去描述人格,也因此他主张采用类型的概念。不过,艾森克所谓的类型,实际上指的是更高层次上,或更具一般性的特质,这个更一股眭的特质包含了一个特质群。因此,艾森克还是一个特质论的心理学家,但他把人格的类型模式和特质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两种模式的特点,使得对人格的描述能够更加全面、更加系统,也更加富有层次性。
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最初发现的是两个主要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倾和神经质,后来又找到第三个人格维度,即精神质。用艾森克的这三个人格基本维度的首写字母E(extraversion,外倾)、N(neuroticism,神经质)和P(psychoticism,精神质),缩写为PEN,表示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模型。艾森克及其夫人还一起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专门用于测定这三个基本特质维度的个体差异。
在内外倾这一维度上,具有典型外倾人格的人好交际、喜欢聚会,他们有许多朋友,需要与人交谈,不喜欢独自看书和学习。典型内倾的人则是安静的、不与人交往,只有少数知音。而且内倾者具有比外倾者更高的皮层唤醒水平,因而外倾者需要高强度的刺激以提高他们的唤醒水平;内倾者则需要寻求独处或没有刺激的环境,以防止进一步提高唤醒水平造成心神不定。当然,大多数人都位于两极之间,只不过每个人在某一特质上可能多些或者少些。
在神经质这一维度上,不稳定的人常对微小的挫折和问题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事后又需要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他们更容易激动、发怒和沮丧。稳定的人在情感上很少有动摇不定的时候,他们也更容易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精神质独立于神经质,但不是指的精神病。在精神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人是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的、冲动的、对他人不关心的,并且经常不关心别人的权力和福利。得分低的人则相反,表现为温柔、善良等特点。一个人的精神质表现程度明显,容易导致行为异常。
责任编辑:张瑶